我国精神疾病患者超1亿怎么办?
作者:吴永麟
5月19日至26日,数日内全国发生多起精神疾病患者行凶杀人事件,其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亟待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种种事实表明,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一旦救治不及时和看管不严,很可能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南方都市报》05-30)
据报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五成,就诊率更低。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率将升至1/4。
精神病患者发病时,有的自残自杀,有的转向攻击社会,伤害他人,给社会制造种种悲剧。5月19日至26日,数日内全国发生多起精神疾病患者行凶杀人事件,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精神病患者成为社会安全隐患之一,因此社会安全感失落,人们的精神恐慌。那么,应如何解决中国1亿多人的精神疾病呢?
一、建立重症精神病患者的顾管制度。“顾”是照顾,是对重症精神病患者进行免费治疗,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衣食无忧;“管”是对他们有效管理,防止他们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这一行为需政府部门财政支持,医疗部门深入实施。
二、加大精神疾病的排查力度,让更多的精神病人得到及时的医治。当前,精神疾病不被重视成为一种社会现实,就诊率低,这成为医治精神病的缺口。有关的政府部门,要加强精神病患者的排查力度,对患有精神病患的者进行提醒,要求其及时就诊,减低精病的发病率。
三、健全社会的心理咨询机构。当前,心理咨询机构稀缺,人们对精神病患不重视,精神疾病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普及心理咨询机构,应成为一种政府行为,政府有关部门需要投入资金,招聘心理咨询师,让心理有障碍的人得得及时的引导,控制病情,把病情控制于萌芽状态。
四、加大心理健康宣传的力度。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排名中居首位,且精神疾病的自残自杀及反社会行为是一种社会隐患。通过宣传,引起社会对精神病的重视,有了重视,人们才会自觉反思,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技巧,保持健康的心态。
五、畅通民意,以民为本。信访部门需要及时处理群众上访的案例,坚持社会公平公正,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执法部门要公平执法,维护社会正义,政府的各部民为正义、公平着想,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心理压抑就会减少,可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病率。
六、为生理减压。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心理疾病主要来此压抑和创伤,特别是童年时的压抑与创伤,其中性压抑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为了给心理减压,可以选择旅游、和朋友倾诉等方式,进行心理减压。如果是出自于情感压抑,需要努力寻觅一位可以相爱异性。如果是性压抑,由于道德制约或找不到性伴侣,可以通过成人用品来缓解人的性压抑。压力是心理疾病的来源,减压可以让人拥有健康的心态。
七、培养宗教信仰。佛语“一切唯心造”是说发生的一切,都是因为内心的想法造成的。佛学的慈悲情怀可以软化人的心灵,排解人的怨恨,培养人的爱心。爱心可让人拥有快乐的心情,爱心是生活幸福的一种资本。有的人因为一心向佛,慈悲为怀,所以他一生平安、祥和与幸福。有的人期望值太高,与现实的冲突过多,精神压抑,甚至精神崩溃。有了宗教信仰,能有一颗和平淡泊的心,安然地面对生活。佛学拥有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若悟到了其中的智慧,能看透社会浮华,自然也会减少人生的病苦。有信仰,就有人生精神的支点,有支点就有信心,有信心自然活得安宁与快乐。
八、阅读哲学。哲学是一门具有灵魂与社会穿透力的学问,让人学会思考,具有哲学意识的人,会比较清醒,能看破人生的迷幻,不被尘世的浮华误导人生,自然减速少许多愚昧带来的痛苦。
九、不要以患上精神疾病为耻。许多人都认为患精神病是很羞耻的事,其实每一个人都可能由于生活的压力,情感的困扰感到身心的焦虑。要科学对待精神疾病,当心情感到苦闷、焦虑、压抑时,要进行自我调节,为自己减压,或咨询心理医生,遵听医嘱,及时排解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如同感冒,可能会降临到许多人的身上,及早治疗,就可小病化无,否则,累积下去,人的精神会因此严重变态或崩溃,就变成大病了。
十、尊重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要关爱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给他们送温暖,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心理压抑和身心的内在冲击,让他们有感恩社会的心态,这也是帮助精神病患者减轻病情的良方。
世博“环保美媚”爆红的正面意义
“唐僧”广州地铁“讲经”渡众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