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书院对联集锦

标签:
教育诗词文化 |
分类: 名胜诗联 |
船山书院
http://fpe95.com/Article/uploadfiles/pic4/hychuanshan.jpg 船山书院,位于湖南衡阳。清光绪初年,衡阳知县张宪和创于城南大码头横街,祀王船山先生,故名。制仿学海堂,弃科举之学,专课经史诗赋。十年(1884),两江总督曾国荃将家藏《船山遗书》320卷板片捐置院中。十一年,邑人兵部尚书彭玉麟以“院地逼近城市,湫隘嚣尘,殊不足以安弦诵”,独捐白银12000两,迁建于南门外湘江之东洲,有大门、讲学堂、纪念堂、会客堂、藏书馆、精舍、湘绮楼等建筑,年收租谷3000担。改衡阳县主办为衡永郴桂道主办,集四府(州)各县举贡生监肄业其中。教学以“讲明夫子之学”,“扶植人才”为目的,规定“分经授徒”,“每月官师两课”,“分经命题,合卷发榜”,月课榜首之卷,收入《课艺》刊行。然其时学风日下,收效甚微。十七年春,王闿运任山长,主讲凡25年(1891-1915),王力倡船山之学,人称“经学大明,弟子称盛”,“湖南耆老皆出其门”,如杨度、夏寿田、蒋啸青、陈兆奎、程崇信等。清末改书院为学堂时,王仍坚持未改,仅于二十四、二十七年略定课程,三十一年分4科教学。1915年改为船山存古学堂,王作《船山书院记》以奠。其后相继于1922年改为船山国学院,1925年改为船山文科大学,1926年改为船山中学等。现为衡阳市一中。
自抱孤忠悲越石;
讲席镇名山,汇通汉宋诸儒,东下江河资保障;
海疆归日启文场,须知回雁传经,南岳万年扶正统;
一瓢草堂遥,愿诸君景仰先型,对门外岳峻湘清,想见高深气象;
|
读船山先生所著全编,得三百余卷之多,经史子集,蔚一代巨观,承其后者,勿徒争门户异同,汉详名物,宋主义理,各有师传,总不外古大儒根底实学;
|
集贤书院
集贤书院,位于湖南衡山(今属南岳区)。明嘉靖元年(1532)知县彭簪就邺侯书院旧址创建,内“祀唐宋以来贤有声者”,故名。时“讲学从游者,千里百里而来”。万历二十一年(1593)曾风仪重修,建礼殿祀朱熹、张栻及唐李泌、韩愈、宋周敦颐、赵忭,置田租66石,“俾僧性恒守之”,并作记以申崇祀理由:群贤“生平大节瑰玮不群,规恢圣谟,照耀今古,挺然直与名岳等,登其山,想见其人,人与山交相重也,祀山因以祀人也”。清代继续办学,山长由知县聘请,年俸钱120挂,生徒由县考取,定额20名。乾隆二十一年(1756)并入烟霞峰下义学性质的邺侯书院田租140石。光绪四年(1878)知县熊峙增修。二十年停止延师课读,二十九年经费与雯峰、观湘二书院合并,改作师范馆工艺局费用。1936年院舍改为南岳图书馆,次年改名中正图书馆。1949年后改作湖南省古籍图书馆。令为部队营房,图书并入长沙市湖南图书馆。
立言立功立德,此之谓不朽;
|
|
莲湖书院
莲湖书院,位于湖南衡阳城西西湖旁。原名临蒸书院,在城西北隅。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陶易创建。四十二年,知县陈笃迁建西湖,改名莲湖。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
莲香入座清,笔底当插成这般花样;
|
|
西湖书院
西湖书院,位于湖南衡阳城西。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高等小学堂。现为衡阳市第二中学。
香浮十里外;
|
出污泥而不染,堪称君子;
|
邺侯书院
http://fpe95.com/Article/uploadfiles/pic4/yehou2.jpg年,郭沫若游此题诗:“中原龙战血玄黄,必胜必成待自强。暂把豪情寄山水,权将余力写肝肠。云横万里长缨展,日照千峰铁骑骧。犹有邺侯遗迹在,寇平重上读书堂。”1980年整修,辟有邺侯事迹、衡阳书院陈列室,对游人开放。
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
敢向烟霞坚啸傲;
南岳雄姿,邺侯逸趣;
|
岳屏书院
岳屏书院,位于湖南清泉(今衡南县)南花药山顶。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县陈三恪合东州、白沙两书院之材创建。嘉庆、咸丰、同治间均有修葺,办学不断。戊戌维新时期,曾改课新学,以应改革形势。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
地域接衡岳潇湘,自昔秀异钟英杰;
|
|
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位于湖南衡阳。始建于南宋,康熙二十五年(1686)赐“学达性天”匾。
鸟自嘤乔木;
|
|
研经书院
研经书院,位于湖南衡山县城北。清光绪十九年(1893)士绅公建于城北琵琶洲,湖南著名学者吴獬及罗楚雄曾任学长。二十八年改为城北小学堂;三十年改为衡山县官立城北高等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开办初中,合并1903年开办的衡山官立初级师范学堂始称衡山县立中学堂,是县境内唯一的县学。1912年民国肇建,学校改名为衡山县公立中学堂。1919年后因经费困难改为私立衡山开云学校,由原县中学生陈琰等人坚持办学,1929年春学校重新收归公有,更名衡山县立初级中学并附设师范科一班。1933年受实业救国思想影响,学校改为衡山县立初级农科学校,设农科、林科、师范并附设初中,是当时全省唯一的县立职业学校。1936年学校奉上令将校产移交省府,由省平民教字员会开设“省立衡山乡村师范学校((现武岗师范学校)”、次年“省乡师”转衡阳,旋于1942年恢复衡山县立中学。现为衡山第二中学。
当代需人才,正望着岣嵝峰七十二般云气;
|
|
双蹲书院
双蹲书院,位于湖南常宁。宋绍煕五年(1194)袭梦锡从师朱熹于长沙,归与张栻学生王习隐建芹东书院,讲“义利之旨,动静之苻”,“道学之传,不独衡山为小洙泗也”。明成化二十年(1484)知县谢廷举重建。万历四年(1576)知县陶敬图复修,有讲堂3间,书舍10间,建祠祀朱、张,以袭、王配之,“取多士集此,思齐先贤之意”,乃改名“集贤”。蒋学成为作记,期望诸生“睹先哲之私淑”,“涵养德性,变化气质”,成为“经明而行修”之士。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县顾奕芬重建,改名“双蹲”。雍正至同治各朝间均有修葺,建有讲堂、集贤堂、闻起堂、穿堂、袭王祠、门楼、碑亭、塾室等,“规画措置,与岳麓、石鼓等观”。然教学内容多为科举之业。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
双贤传道芝兰秀;
论道讲经穷哲理;
|
学穷天人,桑梓同沾化雨;
|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杜陵书院 位于湖南耒阳。唐大历五年(770)杜甫客死耒阳,县人慕其文行,建书院奉祀,亦称祠堂。明嘉靖三十年(1551)知县马宣重修。清代多有修葺,又称杜陵祠、杜甫祠。光绪末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文定书堂 位于湖南衡山。又名文定书院、胡文定公书院。宋绍兴元年(1131),胡安国筑书堂于南岳紫云峰下,六年完成理学名著《春秋传》,宋高宗赞其“深得圣人之旨”。八年卒,谥文定,其子胡宏遂正式命名,增建春秋楼祀其父,著书、讲学其中20余年,完成理学名著《知言》、《皇王大纪》等。三十一年张栻就学其中,深得其学要旨。胡宏卒后,张栻传其学于岳麓书院,其地渐废。明弘治八年(1495)监察御史郑惟桓重建,改称书院,祀胡安国及其二子寅、宏像,“聚其乡之学者居之”,“一时弦诵甚盛”。李东阳为之作《胡文定公书院记》,力倡其“尊王贱伯(霸)”、“安夏攘夷”之义。嘉靖间,湛若水尝建白沙、甘泉书院为邻。崇祯五年(1632)知县何士冢重修,建长寿庵于院后,请胡氏后裔掌祀事,令僧人“护法”,并作《重修文定书院并长寿庵记》,称书院“前以事吾师之弟子”,“后以事西方之圣人”为“双美”之举。清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谢仲坑拆毁长寿庵。十五年高自位修复祠宇,“环祠构斋舍,捐馆谷,集生徒”,以为义塾。二十一年田租并入雯峰、集贤二书院,训课废。道光元年(1821)胡氏后裔文生、炳泉等“偕族”重修,有大门、牌坊、讲堂、祠宇、厢房、附室等,共三进,复集生徒肄业其中。辛亥革命后,改为胡氏文定小学。1949年后并入岳云中学。1984年拆建为岳云中学科技楼。
雯峰书院 位于湖南衡山。原名文昌书院。曾名“文峰”,亦作“雪峰”。明嘉靖初年,知县彭簪创建于城南门外元代状元何克明故宅。后圮废。隆庆二年(1568),迁学宫于此。万历间,学宫仍迁至城内。二十八年(1600),知县邓国材以县学无斋舍,“士或艰于卒业”,乃重建书院,计有讲堂、斋舍20间,“祀以文昌之神”,“集士子攻帖括开其中”,并约学官“月为课期,试其艺而商略之”。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县郭大定重建,改名“文峰”。有门庑、庋阁、讲堂、斋舍等,又祀关帝“以翊文教”,祀文昌“以司文命”,祀朱明“以象文明”,祀奎星“以擅文光”,集诸生会课其中,自为记,劝士人攻帖括而“穷圣贤之理,识圣贤之行,体圣贤之言”。一时间“人文蔚起,称盛事”。时有膏火田423亩,岁收租420.5石,乾隆二十一年(1756)又拨入观湘、文昌二书院部分田租,馆师年俸银120两。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费与观湘、集贤二书院合并,作师范馆工艺局费用。辛亥革命后,改为衡山县立高等小学校。今为衡山城南小学。遗构多毁。
甘泉书院 位于湖南衡山。又名甘泉精舍,旧为衡岳观,在紫云峰下,其地泉涧曲折、奇石峭立,人称“衡岳最胜处”。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湛若水(号甘泉)应蒋信之请,偕门人骆光知、周荣朱、黄云淡等讲学衡山,过此叹言:“钟秀之区,无过如此,不可以终吾老乎?”因建书院,有讲堂5间、寝室3间、大门1间,二门3间,又辟甘泉坐石、端默石、甘泉洞、甘泉上洞诸景。其上另建白沙书院,以祀其师陈献章。邑人旷世嘉等皆从游其间。蒋信为作记,力倡“勿忘勿助”,以求“心之本体”之说。湛后以事去,置田22亩,请道士蒋明昶守院。10年后,湛以93岁高龄再至,重修书院,“与衡士讲学其中”,并作记以记其事。清代尝有修葺,并改名“紫云”,增辟甘泉亭,刊立湛若水刻石画像、《心箴图说》碑等。清末停办。1935年合文定、白沙二书院地建岳云中学,办学至今。现存甘泉亭、像等,“紫云书院”石额则嵌岳云中学科学楼。
青麓书院 位于湖南耒阳县北。清雍正十二年(1734)知县徐德泰创建。旁有文昌阁、文塔等,徐自作记,教诸生“相与修而明之,时时讲诵其间,庶科第连绵,人才尉起”。自后兴学不断,乾隆间有田租261.5石。嘉庆十二年(1807)知县常有庆率经理首事捐置田租569石。光绪十年(1884)邑人蒋国琦捐学田,年收租100石。清泉谭鹏霄等曾任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