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人物》教学反思
(2019-06-17 11:34:08)自古以来中国画的教学以临摹为主,而临摹对儿童的创意思维无疑是有害的。传统国画讲究一定的笔墨技法,绘画技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传统的水墨画教学,一般都需遵循那些传统的原理、法则和范式。因此,不经几年的临摹学习,也难以掌握。但这又“残忍”地禁锢了儿童渴望自由表达的天性。但儿童国画又不能完全没有笔墨,那画出来又不是中国画了。这正是儿童国画难教之处,如何拿捏也是困扰我的问题。
对儿童来说,国画也许更可以无拘无束些,更可以天马行空些。笔墨于儿童只是一种绘画媒介,借此表现他们心性的东西。当然,前提一定是对笔墨有所了解,对笔墨的使用一定的基础。在半个多学期的校本水墨画的学习中,主要让学生通过临摹简单的蔬果和动物熟悉基本笔墨。采用常规教学方法,也就是老师示范学生跟着进行。
记得曾在一篇文章中看过:好的儿童美术教育不是教师设法突出知识难点、重点和方法步骤,不是教师摆出我来教你的架势。而是设法减少教课中的知识、技法痕迹,达到一个“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教育境界。瑞士画家克利说,画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拉根毛笔线去散步,在浓、淡、干湿、焦、曲直、粗细的变化中,一定可以更为丰富多彩,奇幻莫测。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由假设“散步”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地以再现、表现或介于二者之间的笔墨表现出来。
针对学生作业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墨色无变化的问题,在上周的课上,我改变了策略,两节课只学画人物头部。先让学生观察水墨人物头部的墨色变化特点:眼睛是脸部重点,以浓墨突出,其余的墨色淡化以不喧宾夺主。而后我出示四张不同表情的脸,让学生找五官变化规律,然后我示范有代表性的五官画法。接着让学生自由选择表情的2种,进行创造性临摹。
儿童的绘画创作意识呈现出更多的随意性、趣味性,形象组合也很灵活,而且年龄越小这方面的特性体现反而越强。针对儿童的这些实际情况,施教者无论从年龄特点、接受能力,还是教学目标、课程价值来看,都无需太过追求纯粹作用上的传统水墨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