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三江学院《大学国画》第四期学员优秀作品网络画展

标签:
教育文化时尚情感健康 |
分类: 龚洪林大学教学 |
2023年9月至11月,全国著名书画家、北京大学和中央电视台(CCTV)客座教授,南京龙神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南京书画院特聘书画家、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龚洪林教授应邀在南京三江学院教授《大学国画》课程。
按:龚洪林教授自2022年3月以来,应邀在南京三江学院教授《大学国画》课程至今,共教授了4期来自全国各地二百四十多名分别获得学分的学员(本期为72名)。今选部分优秀学员的画作进行网络展览,敬请评介! (琪琪)
南京三江学院《大学国画》第4期学员名录(2023年9-11月,共72人)
课代表:
朱真琳
龚婕妤
陈粤雯
朱心蕊
胡汐雨
刘欣欣
金雅培
郝艳慧
南京三江学院第4期《大学国画》学习感悟集
2023年9-11月
1.
24号 12022022076 李钦
相对于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西洋画则讲究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所以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以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是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明确,用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与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写意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画的一种观念,从艺术上看,它不拘泥于形似,不摹拟自然,而是着力于对事物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是以线为主的笔墨.其线条的运用,远超出于塑造形体而成为表达作者观念,思想 感情的手段,诗书画印的结合使中国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形成一种完美的程式。中国画的高度意匠,即以这种程式为主、其意匠手段,主要是有丰富的想象,超常的夸张,大胆的剪裁,高度的概括等.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是失调”的.但它能够更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也不同于西洋画。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因透视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样一相,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留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局部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作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效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效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不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西洋画焦点透祝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中国画的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的不断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的传统民族基本特征不能去,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保持并发扬光大,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保贵财富。
在龚老师的课上,我学到了许多关于中国画的知识,学会了握毛笔的手法,也学到各种中国画的画法。龚老师的课生动有趣,使我对中国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大学国画的感悟:
29号12022024021王欣遥
通过通识课选修到这门大学国画课转眼间已经过去快半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对这门课培养出一份浓厚的兴趣,也感受到了龚老师平易近人的授课风格。中国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画坛上独具风采。中国画自成体系,主张 “以意为主”,强调“表现”,塑造形象以线条为主,十分注重用笔用墨。在构图、造型上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不拘泥于物体表面的形似,而更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讲究“以形写神”,追求“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在龚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也在老师的熏陶下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欣赏一幅中国画不仅要看它的笔墨,更重要的是欣赏它的气韵和意境。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画面形式技法构成中国画的外表形象。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中国画最妙之处还是它的意境,只有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意境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画,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含有无穷的韵味在其中,从而体会作品在时代背景中表现的个性。
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山水画家的独特创造,无不是从“师造化”中得来的。 五代宋的董源、巨然画江南山水,荆浩、关仝画中原、太行一带高山峻岭,范宽、郭熙画终南、 太华一带高原景色,米家父子画雨景山水,李成画平远寒林等等,都是长期深入研究了大自然的奥秘而后获得成功。明代画家王履画华山并作《华山序》云:“余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可谓是至理名言,道出了山水画艺术的真谛。
在对待学习传统与学习生活的关系上,古画论和历代伟大画家的实践都证明了 “师造化”的重要性。唐代王维提出:“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宋代范宽提出:“写松万本始得其真。 ”清代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些看法都说明只有到真山真水中进行实地写生,才是学习山水画的正道。在写生中才能把“师古人”与“师造化”结合起来,在对真山真水的切身感受中才能消化从古人那里学来的传统技法经验。写生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再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写生是基本功中最关键的一环,在具体艺术实践(写生)中把“源”和“流”衔接起来,以达到在艺术上的变革与创新。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学习中国山水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这条绘画之路上不断前进,刻苦勤奋、素质修养和生活阅历一样都不能少,刻苦勤奋是基础,素质修养是力量,而生活阅历则是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只有把这三者都做好,才能在这条绘画之路上走的更远。









64大学国画 12022151019-耿翔
首先,我了解到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国画不仅是一种绘画技巧,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情感的体现。通过学习国画,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神内涵。
其次,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我领悟到艺术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实践。国画讲究笔墨、线条、构图等方面的技巧,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不断的实践,才能掌握这些技巧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同时,我也意识到艺术需要不断地创新和突破,只有不断地挑战自己、尝试新的表达方式,才能创造出更加生动、有感染力的作品。
此外,学习国画也让我领悟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国画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融合。通过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然的美和力量,也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最后,学习《大学国画》这门学科让我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通过学习和实践国画,我学会了用毛笔和墨水记录生活中的美好,从古人的一笔一墨嗅出中国人文文化的芬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欣赏国画的美。
《大学国画》学习感悟:
25 12022022084 邱涵韵
起初选择这节通识课的原因就是因为对国画感兴趣,经过几次课的学习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