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纽伯瑞山中岁月书评文化 |
分类: 皇冠书评 |
千字书评之三:1973年纽伯瑞银奖《山中岁月》
出走的美丽与哀愁
唐滋滋
基本没什么人能脱离现代工具而去遵照一种原始的方式生活,我们是那么依赖城市,受不了野外的蚊虫,肮脏的粪便和泥沙,各种不便及想象的危险。我们丧失了与野兽斡旋、与丛林相处、赤手空拳与自然抗衡的能力。然而有的时候,我们却总想逃离所处的城市,仿佛厌烦了马路的噪音,车站的气味,干燥的阳光,还有冰冷的眼神,在情感上眷恋乡村、丛林、野外的宁静与柔情。
《山中岁月》是一本小书,1959年获美国纽伯瑞银奖。它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更像一个人类文明的残酷寓言,在小主人公快活的出走与无可奈何的回家中,我们看到了作家对“人与自然”主题的深沉思考,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真的能孤独地、长久地完全融入到原始生态中吗?
这是用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小男孩山姆为了向爸爸证明他独立生活能力,他离家出走,来到祖父的农场——现在已经变成一片森林。山姆经过初来乍到的兴奋、磨砺和适应后,逐渐融入并征服了这片森林,他的野外生存知识越来越显示了人类的在大自然面前的优越感。他懂得根据浣熊吃的东西决定自己的食谱,懂得蒲公英的叶和根有点类似牛奶,懂得在叶子上烧水叶子不会着,在铁杉周围寻找水源,用山胡桃树枝制造盐巴,用鹿皮给自己缝制长裤,等等。这些经验让山姆的生活看上去不错,困难总是迎刃而解,俨然成为这里的主人。
阅读中,我始终怀疑这段经历是否符合一个孩子的经验水平,但了解了这个作家背景后,我就不再为小主人公丰富的野外生活经验张大嘴巴。珍·克瑞赫德·乔琪(Jean Craighead George),父亲是昆虫学家,有两个生态学家的兄弟,养过173种动物,对野外环境、对动物特征、对生存技巧耳熟能详。有这样的家庭环境,这本书里的野外生存常识可就信手拈来了。如果读者是个孩子,他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作“野外生存手册”来读,他所读到的稀罕事和野外知识足以让他兴奋不已。
山姆在这里度过了食物充沛的夏季,忙碌的秋季和热闹的冬季。看上去每天过得都挺充实,可是他害怕孤独,他不停地跟猎鹰说话,认真地写日记,在树干上记录日出日落,对朋友邦多的离开感到怅然若失。秋天将至,落叶和从溪面吹来的凉风让他感到孤单。万圣节他渴望森林的朋友松鼠、浣熊、小鸟跟他一起度过。他在见到爸爸后惊讶地尖叫着,几乎要把整座山喊倒。山姆是矛盾的,他如此亲近自然,不想依靠别人,尤其是电力、火车、石油、机器,他像一个小大人那样回答记者的问题,否认一个人的孤独。可是他又需要语言,需要与人类交流,当陌生人闯进他的世界时,他是如此欣喜,难以拒绝。他体会着一个人出走的美丽,却同时品尝着一个人的孤独和哀愁。
小说的结局已经不再孩子气,“面对现实吧,在现在的美国,你根本就不可能跟别人完全不同!如果你坚持与众不同,别人就会注意你。别人知道后,要不你搬回城里,要么别人搬到这里……”作家的声音和思考在文字中到处蔓延,她发出了对现实的不满,流露了在现实面前的脆弱。山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身边来了越来越多的人,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来了,挖树屋,盖农舍,还有记者和闪光灯。他感到“移民潮”来了,每件事都在重复,可是他不知道怎么了。
山姆最终回家了,在他还没完全明白之前,父母以爱的名义,温柔地结束了他的出走。他完全失掉了这片森林。
2008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