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动物小说出版的瓶颈问题

(2008-01-16 22:32:10)
标签:

动物小说

原创

文化

分类: 出版观察

动物小说出版的瓶颈问题

 

一、动物小说的缘起

在动物文学中,与童话、散文、纪实、新闻摄影等类型的动物读物相比,动物小说的创作和传播更显得艰难。它需要作者有足够的材料和经验,有足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要有分寸,因为它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童话,还要诚实,如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朱自强在给黑鹤《老班兄弟》一书作序时强调的那样:“勉力了解动物,不勉强创作动物小说这一诚实态度,是创作动物小说的中国作家们应该记取的。”

动物小说源于17世纪的欧洲,到19世纪末20 世纪初, 美国掀起的荒野文学运动,以野外观察经验为素材,用小说、札记等形式客观地描写野生动物,真实呈现野生动物的生存方式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动物小说的发展。

动物小说自产生以来就呈现出畅销和经典双重气质。国外经典动物小说,如美国人安娜·休厄尔的《黑美人》,意大利西顿的动物小说系列,美国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日本椋鸠十的系列作品,不仅成为那个时代的畅销书,还成为当代的经典佳作。在我国,动物小说的发展更真实地说明了动物小说畅销与经典的双重品质:80年代动物小说初现倪端文坛就举办了相关的研讨会。沈石溪一度因为其动物小说的热销而被江苏少儿出版社买断。王泉根教授曾将“动物大战”看作世纪之交儿童文学十大现象之一。2004年《狼图腾》再度掀起“动物小说热”,不仅国内持续热销,还远销欧美多个国家。这些现象进一步说明,动物小说是容易掀起畅销热潮、让人痴迷的一个类型,同时,优秀的动物小说在喧嚣之后往往会沉淀为一种经典,收藏在世界文学的书架上。

 

二、我国动物小说市场现状

我国的动物小说最早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此后的动物小说发展,经历了由短篇到长篇,由以动物为符号折射人类世界到探索“丛林法则”、关注动物生存状态、还原动物本来面貌的过程,几度掀起动物小说的创作和阅读高潮。从我们目前的图书市场看,现有的动物小说可以按照来源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世界经典类动物小说。主要指动物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被历史认可的,世界各地读者都奉为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我国早已有大量的引进。比如西顿、黎达、达列尔、杰克·伦敦、考林·达恩、吉约、椋鸠十、吉卜林等人的动物小说系列,又比如印第安人作家灰枭的《消逝的游猎部落》,美国作家安娜·休厄尔的《黑美人》,苏联作家特罗耶波尔斯基的《白比姆黑耳朵》,等等。

第二,我国首次引进的当代作家创作的动物小说。动物小说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发展速度也不快,因此,这类图书的引进也相对缓慢,以零星的方式打开局面。比如2002年明天出版社引进的“动物与人类小说系列”《我自己的岛屿》《奔逃的大象》《与虎共存》《海豹的故事》,就是西方当代作家创作的一套关于少年与动物交往的小说。2006年引进的《与狼为伴——不一样的童年》是比利时当代作家米莎·德冯赛卡根据童年回忆创作的一部作品。要强调的是,动物小说的引进缓慢并不代表动物文学的引进缓慢。近年来,科普类、纪实类的动物文学比较火热,《野兽之美》,《走进非洲》,“人与自然文库”系列,《生而自由——野生母狮爱尔莎传奇》等,多次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第三,原创的动物小说。这类作品进一步可以细分为成人文学领域里的动物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里的动物小说。之所以把原创分为成人与儿童类,主要是遵循市场划分,从创作主体和受众群体所在领域的特征出发。而从文本本身考察,两个领域的作家在创作动物小说时,并没有因受众而影响对动物的描写,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我国的动物小说在80年代兴起,就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儿童文学领域里,但没有因此给动物小说扣上儿童文学的帽子。儿童领域的动物小说不见得就是小儿科,成人领域的动物小说也不会过于艰涩,拒绝儿童阅读。谢冕教授在《中华读书报》在向读者推荐新蕾出版社的“金狮王动物小说”系列时强调:“这些书都是品位很高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有趣味,而且有很强的文学性。它的那些故事,不仅会感动小读者,而且也会感动成年人。至于像我这样的‘老读者’,从中得到的,就不仅是‘有趣’了”。(1998年9月16日《让人深思的书》)实际上,不少创作动物小说的作家都同时涉足两个领域,比如李传锋、谢长华、张永军等。

成人文学领域的动物小说进入新世纪,更有上升趋势,刘晓滨的《废墟狼嗥》,李传锋的动物小说系列,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系列三部,郭雪波的《银狐》、《狼孩》、《沙狼》,曾宪富的《虎王阿里》,张永军的《青狼》《海东青》等,都是这些年在成人文学领域中涌现的动物小说。

金曾豪说:“动物小说先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传奇性,具有独特、野性、神秘的美质,很能满足少年读者的阅读期待。”因此与成人文学领域相比,动物小说在儿童文学中的独特地位更为明显,发展势头一度较为猛烈。到目前为止积累了不小的成绩,有相当一批作家以动物小说在文坛享有盛誉,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比如梁泊、金曾豪、朱新望、沈石溪、刘先平、蔺瑾、崔晓勇、李子玉、黑鹤等,一些作家至今仍坚持着动物小说的创作。

不过,从市场上看,成人领域中的动物小说与儿童领域中的动物小说在创作和出版上也呈现了一些不同的特征。成人领域的动物小说长篇居多,单本居多,尤其是最近几年,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新人、新作出现,创作和出版的节奏相对稳定。而在儿童文学领域,多数儿童文学作家会尝试一两篇动物小说的创作,但只有少数人坚持了下来,因此,动物小说的创作比较集中在少数作家手中,并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创作队伍。其次,儿童文学领域中的动物小说以短篇居多,出版社多以合集、系列的方式推出。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各出版社曾集中推出了几个比较出色动物小说系列。1997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文集”十卷本,紧跟着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中国最新动物小说”丛书八册,每册约5~6万字,包括沈石溪《宝牙母象》、李子玉《裸狐猴与霸王恐兽》、金曾豪《苍狼》、朱新望《秃尾狮王》、梁泊的《虎啸》、崔晓勇的《猿歌》、肖显志的《鹰王》、车培晶的《响尾姥鲨》。1998年新蕾出版社推出了“金狮王动物小说系列”六册,包括方敏的《大拼搏》,沈石溪的《红奶羊》、《混血豺王》,牧铃的《狗的天堂》,朱新望的《狮王退位以后》,金曾豪的《独狼》。除了《混血豺王》和《狗的天堂》为长篇小说,其他均为中短篇合集。2001年海燕出版社推出了长篇动物小说系列即“黑森林丛书”也赢得了读者认可,其中有朱新望的《小猞猁》,乔传藻的《丑狗》,李子玉的《野鸭麻胸脯》,梁伯的《白象》,张祖渠的《白象》,肖显志的《火鹞》。从这些丛书的出版中可以看到,儿童原创领域有一批作家在坚持动物小说的创作,对文坛来说,这是一批值得敬重和爱惜的。但同时说明,各出版社对作者资源抢夺得比较厉害。

最近几年,儿童领域的动物小说鲜有这样热闹的局面,一方面,以前创作动物小说的作家因经历、经验等多种原因,停止了创作;另一方面,虽然有一些青年作家开始了动物小说的创作,例如黑鹤,蒲灵娟,沈习武等,但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酝酿的时间较长,推出后也比较低调,市场反馈不是很快。2008年黑鹤推出了一本《狼獾河》,是他近年来动物小说创作的精萃。而牧铃的新长篇《艰难的归程》也即将出版。

 

三、动物小说的强依赖性及其约束力

动物小说能震撼人心,感人肺腑,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不仅因为它有强烈的故事性,传奇性,趣味性,更主要的是它的特殊性,即它创作对经验的强依赖性和由此产生的稀缺性。无论是国外的杰克·伦敦、西顿,还是国内的沈石溪、姜戎、李克威,他们的写作无不建立在长年野外观察和经验积累的前提下,十几年的野外经验往往让作家们对动物有独特“发现”,“沉入动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沈石溪《漫议动物小说》),通过写作自然传达出一组新鲜而真实的动物语言和生命讯息。越接近自然生态的真实,越体现出动物小说的价值。因此,每一部动物小说都是珍贵的,难得的,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优秀的动物小说不仅凝聚了作家的心血,还为研究人类文明与自然法则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然而,作家个人的观察经验有限,与科学研究相比,他们关注的领域更显得集中并相对狭窄,因此,动物小说对经验的强依赖性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约束力。首先,内容风格趋同。以中国动物小说创作为例,动物小说的主题、结构、主要角色日益趋同,不是停留在“动物传记”式的写作方式,就是以动物为契机“反省人类”式的深刻主题,而主要角色不是围绕着狮子,老虎,熊,就是狼,狐,马,鹿等。2004年《狼图腾》之后,以狼、虎、狐等为主角的动物小说更是扎堆出现,仿佛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实际上暴露了此类小说创作的贫乏和单调。其次,优秀作品的稀缺。回顾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史,我们可以肯定,每一部动物小说的出现都是值得珍惜的,因为它来之不易,每一部都需要作家投入足够的精力、耐心和时间,还要承受荒野的孤独和丛林深处的危险。动物小说产量少而精,正在与此。但是,很大一部分动物小说在题材、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存在问题,真正能经得起历史检验、载入史册的优秀动物小说少之又少。

动物小说如此的强依赖,创作要求如此苛刻,以后的创作怎么办呢?这个时代能提供的与野生动物长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们与自然的距离愈发疏远,老作家的经验“到此为止”,新作家该如何写作这种强烈依赖经验的动物小说呢?缺少相关的经验和积累后的动物小说应该在哪个方向寻找突破呢?我们该如何为后人留下优秀的动物小说呢?这就遇到了动物小说的瓶颈问题。

事实上,这应该是一个作家、出版人和读者共同思考的问题。动物小说是一类更需要心血和付出的创作。我们依然会以虔诚的姿态期待优秀的动物小说问世,因为我们相信,仍然有作家会像《帝企鹅日记》《迁徙的鸟》的创作者那样,为捕捉动物的瞬间感动和生存证明在艰难的环境中抛洒热情和执著。但完全依靠作家,完全依靠草原或者丛林的生活经验其实是一种“等”的姿态,对于这个时代,它意味着,孕育一部动物小说需要更长的时间。

目前对于动物小说的出版,尤其是原创的出版,大部分出版社都显得比较“随意”,有则出之,无则等之,好则大卖,一般则任其发展,很少有出版社将动物小说列为重点出版对象。推动物小说比较用心的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至今一直在做的《藏獒》系列,2006年推出赵剑平的《困豹》,2007年主打李克威的《中国虎》,均配合了一系列营销推广活动。长江文艺虽然推出了超级畅销的《狼图腾》,但并没有借势发展下去。

出版方的这种态度,究其原因,除了受制于稿源外,还有出版方本身存在着对动物小说这种类型的认识问题。虽然说文学创作是作家个体的情感表达和书写,但是动物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不完全是作家个人的书写,它探讨的是人类世界的另一面,是生命的另一种体现方式,它更需要客观和科学,需要观察和积累,需要理性和人道主义的关怀。它的积累漫长而艰难,它的书写更多是返璞归真。因此,动物小说在这个层面上讲有点儿像考古发现,像一块石头能牵出一个城市的历史,一段文字能发现一个毁灭的文明一样,一本优秀的动物小说能打开另一种生命语言。因此,动物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在某个层面上讲是全人类的,它的创作是人类探索生命、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所以作为出版方,首先我们要认真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动物小说的创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其次,坦诚相待,顺其自然,不可急于求成,胡编乱造。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鼓励更多的动物爱好者拿起笔来,出版方尽可能创造机会让这些热爱动物的创作者接近动物。《故事大王》从2006年7月始开设了“动物天地”(2008年改版为“动物故事”),鼓励了许多动物爱好者写作这类的小说,不仅积累了一定的资源,还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此外,各作家协会、文化机构及出版方可与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合作,多为作家提供采风、体验的机会,让更多热爱动物、渴望了解动物、书写动物的作家参与进来,让动物小说的创作从被动的状态走出来。这也不失为动物小说发展的一个途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