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17:有忍/有不忍/无不忍
标签:
图片杂谈 |
分类: 不求甚解 |
笔记17:有忍/有不忍/无不忍
—摘自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第十七章《遇事忍耐》
一个“忍”字,道不尽的内涵。本人修养、学养“两输”,只能狭义言说了。
从小到老,我没离开过这个“忍”字。
父母错怪了,训了,骂了,揍了,得忍,不能“自卫还击”。
师长错罚了,站了,检讨上墙了,得忍,不能“据理力争”。
朋友误解了,生了,疏了,得忍。我不解释,让时间弥合。能相处,则捐弃前嫌,一如既往。缘分尽了,来不及了,则云淡风轻地相忘。生前,尚能有人对酌,聊天,打牌足矣。
是自视“羽翼丰满”了,还是长成后性格变异了,职场上我时有不忍。
说位“大忍”者。此公姓氏多我两笔,论年龄算我前辈,供职于某派出机构,效命于领导的鞍前马后。某次,替领导填报一个表格,把级别的“正”想当然地填成了“副”。领导尤其是老领导很看重这个。于是,被训斥了半天。这算他“罪”有应得。平日里,无缘由的挨训是家常便饭。相熟的同事每遇见他,半是关心半是打趣地问:今天没挨撸(训)啊?回应是千篇一律的悲凉与无奈:唉—,批评声中成长吧……“批评声中成长”,一度成了业内“美谈”。
小三十年前,单位有职工(有年轻的,也有半百上下的,能有两位数?)因“侵占公物”被劳教。期满,恰逢“改制”试点,“减员”潮起,公司意欲“辞退”,我们不同意。其时,国务院的相关《条例》并未废止,公司的法规与之相悖。会议室里,唇枪舌剑:公司强调内部法规,我们坚持“大法管小法”,不欢而散。是夜,小打字员(当年的小伙子早已是某单位中层了)陪伴我一夜,那时我不会打字。晨起,驱车百公里,一叠叠文字材料呈到了上司面前。几经周折,这些人的饭碗留住了。
“不忍”上司的事不少。机务的运用部门风险大,出事的几率高。日常的安全教育,绝对不敢松懈。但是,对事故的处理,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次,在某专用线上发生一起一般事故,影响不大。领导“面谕”,要对车队、车间及分管领导“动动刀”。这位领导,合并前是分管运用的。我说,撂下要饭筐就打要饭的?后来,上级领导传了我,还有谁不记得了。出了问题,检查是必须的。但是,对下面同志的责任,仅止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层面,不“拔高”,免却了他们被“动刀”的后果。
我还有“不忍”的,那就是恃凭“衙门多大奴多大”,自命不凡,狐假虎威,“碟子扎猛—不知深浅”的主儿,尽管我知道他们“做蜜不甜,做醋还酸”。
忍无可忍时,常苦于自己竟没有一点儿“三脚猫”的功夫,匹夫之勇的“杀手锏”只有不留饭,不陪酒了,让彼此都尴尬着。
有人说我亏了。说这话的,惋惜者少,鄙夷者多。我心里有数。我另有计算:无本经营,没有盈亏。不亏心,就是赚了。
由“有忍”而“有不忍”,如今学着“无不忍”,自觉得在趋向“成熟”,追求着一种“境界”了。
作者预言:“中华民族这种无可比拟的忍耐一定是用来从事更为高尚的使命”,“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未来。”此番预言,上个世纪已然应验。
(网络图片,致谢作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