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09:双重性格两面人
“我们称之为‘柔顺’,因为在他们像骡子一样‘执拗’的性格中,还含着一种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向来缺乏的屈从的能力。”
“中国人好比竹子,没有比这更妥帖的比较了。”“东风一吹,它倒向西;西风一吹,它倒向东;没有风吹,它就不倒。”
“我们越是深入观察足以表明
中国人真实素质的人际关系,我们越是可以看到,那句富有表现力的中国话“表里不一”所描绘的情景,发现此言真是毫无例外。”
“无视命令的现象,也或多或少地出现在中国各级官员的相互关系上,甚至包括最高层。”“上级官员命令下级官员要注意采取某个措施,下级官员则尊敬地回答说已经采取了这个措施。而在实际上,却是什么措施都没有采取。”
“下级官员会把压力转移给再下一级的官员,再加上一些责骂,直到这种压力全都耗尽。此后,一切事情都还是老样子。这就是‘改良’,规模常常很大,”
“如果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可以看做一个脑袋,而各个民族是头发,那么,中国人就是那片令人尊敬的“牛舐”,可以梳理、修剪,还可以剃掉,但将来长出来的头发肯定还是老样子,大的方向不可能改变。”
—摘自明恩溥《素质》第9章《柔顺固执》
毋庸置疑,明恩溥的这些话是极其尖刻的。可是,在无以数计的“现象”支撑下,并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反驳的余地。
人这一生,对应着不同身份,得“饰演”着多重角色。总以一种面孔、姿态示人、处事,糟糕会相随一生。譬如,以家长(别的“长”都管用,惟家长不好使)的身份就医,无分大病、小病,都是不大好治的。这是常识,与本文关联不大。
作者130年前批评中国人“柔顺固执”的“素质”:骡子般的固执,竹子般的柔顺;随风倒的“风派”人物;媚上欺下,媚外求荣等等,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明察了:“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孔子,不枉为先知先觉。可是,对这类人,圣人也是无可奈何—“吾不知之矣。”
(“八国联军”攻城,老百姓帮忙扶梯子)
我的理解,不免偏狭:就单个人来说,集“柔顺固执”于一身的人,和我们常说的也并不难见的“又熊又不老实”的人,无几二致。
作者说,中国人有“盎格鲁一撒克逊人(英国人)向来缺乏的屈从的能力(括号和下划线为本人加)”。被外人蔑视、讥讽、耻笑,国人脸上一定很是挂不住的,可是,当时和后来的事实摆在那里,又让你无言以对。
以抗战为例,不计“浓眉大眼”的汪逆以下日伪政府中的大小汉奸、狗腿子,单是军界,就有56个将军投敌,300万伪军为日本侵略者效命。日军投降时,大陆尚有伪军多达120万之众。倘是没有这些败类做帮凶,日本很难在中国称霸14年。
世上有汉奸,一定也有美奸、英奸……只是手中没有数据,无法比较,不敢妄断哪块土地更适于极富“屈从”能力”的人生长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