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恨嫁家族,該吃什麼藥?

(2015-05-05 11:28:18)
标签:

杂谈

恨嫁家族,該吃什麼藥?

文/春春春 

“嫁”本该是件充满爱的事,导演林奕华和编剧黄咏诗却制造了一家门的“恨嫁女”。

前不久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的话剧《恨嫁家族》中的四姐妹,长久活在母亲婚姻失败的阴影之下,无法正常地去爱,却只能用恨的方式来表达。剧中一共13个角色,在大姐的婚礼上,上演了一出“以毒舌品尝甜蜜、以恨报复爱”的残酷喜剧。

有人说,这戏细腻;有人说,这戏矫情。于是颇想探讨下这群恨嫁女“矫情病”的病根子和对症之药。

周姮吟饰演的母亲,因为连生四个女儿而遭夫家抛弃,这导致她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带着恨意。这便是这个家庭所延续的“恨”的轮回起源。真正获得了母亲爱意的只有大姐,之后依次稀少,也因而造就了四姐妹对家庭和爱的理解的差异。

大姐由台湾话剧新晋小天后谢盈萱饰演,具有浑厚声线的她,在台上气场极强。这位大姐得到了母亲最多的爱,也对这个家最有归属感。她在母亲失婚疯癫后,担当起保护妹妹的责任,也事实上扮演了这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因而,她强势、蛮横、极少流露软弱,她极力压抑内心中“小女孩”的部分,直到喝醉酒……

二妹嫉妒大姐得到了更多的爱,因此凡事爱与姐姐争抢。她用睡姐姐的男友,来满足自己的缺失,却并非真正出于关怀。

三妹在家中的位置,最为不受关注。因此她与司职映衬修补其他乐器音色的中提琴手发生了相似吸引。

四妹一生下来,就收获到了满满的恶意:母亲恨不得掐死她。因此,她对家庭最为疏离。她用早早的结婚,从丈夫那里获得至亲之爱,来作为童年缺爱的代偿,却又仍然在婚后走入对亲密关系无法信任的命运。

《恨嫁家族》的故事,颇有些台湾八点档式的狗血,但拨开肥皂外壳,内里的逻辑还是通畅的。

如果换一种外壳,同样的主题,在其他影视作品中也多有涉及。

去年,由话剧改编的奥斯卡大热影片《八月:奥色治郡》,梅丽尔·斯特里普和茱莉亚·罗伯茨两大影后分饰母女同场撕逼。原本该和睦相处的一家人,却在餐桌上明枪暗箭的群撕戏,真儿个好看极了!再往前追溯,瑞典大师英格玛·伯格曼,也早有《秋日奏鸣曲》、《呼喊和细语》,诉尽人性的自私,以及女性在不完满家庭中所承受的创伤。

在《呼喊与细语》中,描述了三姐妹之间的相互厌恶,当其中一位姐妹艾格尼丝身患不治之症,并在残酷的病痛中随死神而去时,她的两位姐妹卡琳和玛利亚依然不选择与之和解,唯有家中的女仆安娜,用丰满结实的身躯安抚了垂死的艾格尼丝。

伯格曼的作品在把人类的绝望处境阐述到极致的同时,生发了一些宗教的诉求。林奕华或许并未将这种痛苦诉诸上帝,但同样选择了一位顺从安详的女管家,来拯救这个美艳而冰冷的家族。

由台湾相声名家兼舞台剧名演员时一修女扮男装扮演的女管家,在“恨嫁家族”即将支离破碎的同时,站到了舞台中央,镇住了正在发飙的大姐——女管家是这个家中唯一拥有正常的爱的人、唯一的联接者。

由此看来,家庭关系的纠缠,是无论中西都会发生的普世问题,这里既有文化传统的诱导,也有人类本质的因素。

那么,对于类似的家庭创伤,及其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应当如何疗愈呢?由此看来,家庭关系的纠缠,是无论中西都会发生的普世问题,这里既有文化传统的诱导,也有人类本质的因素。

能疗愈“恨”的固然应当是“爱”,但这是一个过于笼统的概念。尤其是在没有宗教根基的土壤,如何抚平真实生活中的伤痕?

大姐想爱却不敢爱,在婚礼上大喊“我不需要任何人的爱”,按照巴塞洛缪对依恋类型的总结,她应该是属于“回避型”依恋中的疏离型。但是,我们并不会被动地受童年经验的束缚,因为依恋类型不断地受到我们成人后经历的影响。依恋类型是习得性的,因此也可以被遗忘掉。

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手会让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能慢慢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再怀疑戒备亲密感情。并且令人欣慰的是,不安全依恋比安全依恋类型更容易改变。另一方面,按照相似吸引原则,大姐也可以找一个同样疏离型依恋的人发展恋情。

二妹睡大姐的男友这一行为,一来是出于对母亲的爱的争夺,二来也可能出于一种“仿同”欲望——也即,并非是恨姐姐,而是过于爱姐姐。“仿同”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它帮助我们在态度上模仿我们仰慕的人。它是一种抚慰达不到的欲望的便利方法。二妹用这种外显为“恨”的方法,来获得和姐姐连为一体的经验和认同感。

 

所以,当剧末二妹用温柔的口吻诉说着“姐姐终于恋爱了”的时候,她整个人不再充满斗争感,放下了紧张以及与家庭的僵持,脚步变得从所未有的轻松和幸福,也终于可以和自己达成和解,原谅自己了。

三妹则是在遇见中提琴手后,开始摆脱家庭环境对她的“内射作用”,转而醒悟自身真正的需求“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而深受母亲恶意的四妹,她在剧中被称为“精灵”、“湿婆”……但本质上却如同“被嫌弃的松子”,拥有极低的自尊。她用尽手腕地去索取爱、炫耀爱,却又丝毫不信任丈夫的爱。她大吼“你为什么不帮我收衣服”、一遍遍地重复“你为什么不爱我”,使亲密关系走向消亡。

 

根据心理学家罗兰·米勒的调查结果,低自尊一旦形成后就很难克服;即使结婚10年后,低自尊的人仍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伴侣不如牛郎织女那般爱恋和接纳自己。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被判了死刑。重要他人的接纳,依然可以缓和低自尊。如女管家的关爱、与姐妹们的和解,都是将她救出深渊的方式。另外,由于“自我证实”动机的存在,在深入的关系中,如果伴侣不时以温和的方式贬低一下她,她会认为伴侣更理解自己,也更加亲切。这是对付低自尊伴侣的一个小技巧。(需要注意的是,“低自尊”并不意味着劣等情人,因为自尊过高就会成为“自恋者”,那样更难搞。)

导演林奕华说,自恨者,归根结底,是不相信自己可以精神独立。林奕华还说,“自我”是人生中最宝贵、是人生发展上的重要基石。只有达到了很高的自我成熟度,才能在婚姻的得和失、收跟放之间,做到互相扶持的平衡。

事实上,“恨嫁”是现代人的通病,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缺损,为了下一代不延续自己身上的缺失,我们大概都还要在这条路上走很远。

最后,还是想以一段弗洛姆在《爱的艺术》前言中的一段话结束本文——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回复“五月”查看上海五月话剧信息一览。

不发通稿,不写软文,不碍情面。

在上海,为大家提供最有效用的戏剧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