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滩画报訪问林奕华

(2015-04-29 21:54:45)
标签:

杂谈

外滩画报訪问林奕华

B=《外滩画报》  L=林奕华

演员必须是思想家

B:《恨嫁家族》是出于怎样的观察?

L:三个主题。一是我看到的父母与子女的普遍关系。他们并不是没有爱,但很多时候爱都体现在“期待”上——过多的期待就会使得爱变质,成为恨。第二,这部戏里讨论了家庭中父亲的缺席。在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家庭精神结构中,母亲的软权力其实比父亲的硬权力更大,影响更深远。家庭中的情感教育通常是从母亲那里得来的。社会怎么对待女性,就会决定母亲在家庭中执行怎么样的情感教育。我们现在仍然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男人被认为不懂感情是正常的,不懂感情才是一个铁汉。男人不懂情感,夫妻之间就已经有了隔阂。母亲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可能就会将得不到爱的缺失感投射在儿女身上,子女需要去填补母亲没有得到的那份爱,因而感受到压力。第三,尽管女性在今天已经有了很多话语权,得到很多空间,但她们并没有因此而肯定自己的价值。社会还是将女性的价值建立在她得到怎么样的男性,拥有什么样的家庭这些事情上。在现代社会,女性一方面依赖男性,另一方面又是男性的竞争者,这需要她们去平衡。这部戏就是以现代人的这种生存样态作为出发点来创作的。

 

B:《恨嫁家族》设计了一个极简的舞台,十几把椅子放在台上就构成了表演空间。为什么这次要采用跟以往不同的舞台表现手法?

 

L:这一次在排《恨嫁家族》的时候,我的舞台美术师因急病过世。我就利用我在舞蹈上得到的想法去处理舞台空间。舞蹈比较像诗,讲求韵律、比喻,用最经济的文字、最意象化的文字将意境提炼出来。戏剧舞台也可以做这样的尝试。现在大家在看《恨嫁家族》时,他们会觉得好像在面对一个海,一个山。因为它空旷,你可以把自己的很多问号丢给它,听它的回音。但这个空旷的舞台并不是一个没有布景的舞台,它还是需要设计的。一张白纸在不同的位置画一条线,会给观者来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B:调度呢?在空旷的舞台上,你怎么处理调度这件事?

 

L:本来所有的戏剧就需要调度。我一直以来都是先走位给演员看。我觉得舞台上有一种流动,叫情感。如何通过舞台的调度来让观众直接感受到情感,还是需要设计的。第二,舞台不是真实时间,舞台是时间的再现,所以再多的真实都不是真实的。我可以利用再现,利用调度把时间在该浓缩的时候浓缩,在该拉长的时候拉长。

 

B:这部戏里的演员都跟你合作过很多次,你偏爱用什么样的演员?

 

L:演员的表演背后是他们对戏剧的想法和观念。如果大家的艺术观念比较接近的话,合作的过程就会激荡出更多的火花,不然导演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去说服演员。对我来讲,演员不是一个工具,一个棋子,甚至不只是一个表演者,我需要他还是一个思想家。当然,最理想的演员是他很会思考事情,也很热爱思考,所以他并不会只把演戏当作演戏,也把它当作认识人生的手段之一。

 

B:《恨嫁家族》里扮演大姐的女主角谢盈萱从 2006 年《包法利夫人们——多媛的美丽与哀愁》开始就与你合作。这次为什么选择她来演大姐这个角色?

 

L:戏剧界有很多像她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三十五六,正值壮年,女性在社会上的经验也开始成熟,没有理由不让这样的演员去发光发热。但是,在市场上也存在一个现实,女观众买票就是比较喜欢看成熟的男演员——这个也跟我说的父亲的缺席有关。所以我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争取给这样的女演员机会,让她们的才华和她们所代表的这些议题能被看见、被讨论。

 

B:你在音乐剧《梁祝的继承者们》里探讨了艺术。你说自己写其中 18 首歌的歌词时想的是:“现在的人很多时候热衷于建构自己和别人的幻想值,却对了解自己和他人兴趣缺缺。”这来自于你自己的体验吗?

 

L:也有自己的观察。做我们这一行,又生活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利用媒体或者自媒体,使用文字和图像来试图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欲望。这件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你也在用这些手段跟他人建立联系。但我觉得这不应该是最后的目的。可能也因为我不是这么年轻了,我明白这些欲望并不能帮助你得到你最想得到的东西。一个人享受到再多东西,都不能解决他的自我孤独感。任何外在的、物质的东西,都只能让你暂时忘记你的孤独,真正最内在的孤独还是需要通过了解自己和他们(来解决)。你因为能够了解自己,也能够了解别人,别人感觉到你能了解他,由此对你产生关注或者你们产生共鸣。艺术常常会把人放在一个了解和被了解的位置上,了解的力量很神奇。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只是制造欲望和满足欲望,真正的了解还是需要通过更灵性的方式来达到。

 

“戏剧带给人的感动最好能够战胜时间”

 

B:在现实题材之外,你还创作了很多基于古典小说的戏剧,比如《贾宝宝》、《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还有“四大名著”系列(《水浒传 What Is Man?》、《西游记 What Is Fantasy?》、《三国 What Is Success?》、《红楼梦 What Is Sex?》)。为什么那么喜欢改编经典?

 

L:重点在于,并不是每部古典小说我都能够把它放到现代。这些我们称之为经典的东西,还是隐藏了很多密码。这些密码还是能够解开我们现代人的很多迷思,只是我们有时因为没有得到一些独特的阅读感受而会忽略掉。很多人看名著或者看戏剧,只是想看到熟悉的东西,而不是想看他之前没看过的。我们觉得好看的,就是一早就知道的结局。我们觉得温暖的,其实不过是才走了三步就结束的一段旅程。你跟着导读去看书,最后证明导读是对的,就好像旅行的时候只是跟着导游去看,这并不是真的旅行。

B:独特的阅读是指什么?你提到自己以前喜欢看《红楼梦》,一直拒绝读《三国演义》,后来开始看《三国》时,却看到了很不一样的内容。

 

L:如果我今天看《三国》,还是把焦点放在所谓的“斗”,那我只是看到大家看到的,可是我不满足于看到大家所看到的,我觉得那里面一定还藏有一些什么。很多人都告诉我《三国》是关于智谋的书。我没有读到那一点,反而觉得那些智谋很幼稚,我读到另外一个东西。从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开始,为什么里面的男人那么爱哭呢?这说明其实他们都有非常柔软的一面,从而我发现《三国》里面的那些人从某个角度来讲,都处在一种“单恋”的状态。比如说,诸葛亮就非常单恋刘备,刘备就一直对关云长很好,可是关云长心里面想的是曹操。周瑜一直把诸葛亮拿来当成较真的对象,这个较真的背后不就是一种爱慕吗?所以,我看到这些男人在《三国》里有这么多的情感。这种情感在今天,即使在女性身上也都看不到了,因为女性也已经少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我们看到的大众文化所鼓吹的都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你去看《武媚娘》,最好的朋友到最后也是敌人,因为她们要争的还是男人。

 

B:《三国》全部用了女演员,也是出于表达情感主题的需要吗?

 

L:因为她们是新的“男人”。我想强调一个事情,不管男人还是女人,都有“阴”跟“阳”,“雌”与“雄”的部分在。可是现在,男性明明越来越感受到自己脆弱的部分,社会还是不允许他们去表现那些并非固定的、刻板的、所谓“男人”的个性。做《三国》的时候,我在担心女性也慢慢放弃她们柔软的部分,也要求自己心狠手辣,也要非常强硬。现在的女性也认为自己的生存远远重于牺牲。我觉得不管女性还是男性,作为一个人都应该有牺牲和成全的精神,这是种情操,但在今天这会认为是吃亏。

 

B:微博上有观众说看你的戏“不是那么好受”,“特别在碰触到心里隐藏最深的东西时”。你也说观众看你的作品很难产生一种被慰藉的感觉。

 

L:很多人要的感动其实是“一站式”的。比如说,你从家里出发去迪士尼乐园,你带着一个明确的目标,知道在迪士尼乐园就是要玩那些游戏,当你得到快感的时候,就觉得值了。从你出发,到你达到你的目的,终极而言,只是完成了那天的一个心愿,那个心愿没多没少(地实现了)。但对我来讲,这样的经验并不会让人找到一个新的自己。人生当中有很多不同的机会,可以让我们超越自己。难道你所有的问题和烦恼都要永远在这当中轮回吗?所以,戏剧带给人的感动不应该只是当下的感动,它最好能够战胜时间。如果要有更长远的感动,就不能只看现在的需要,你要明白你现在的需要其实只是你需要中的一小部分,有些更深层的需要可能连你自己都还不知道,要将它挖掘出来。

 

B:你说自己喜欢“思考的花园”,总是保持思考的状态,会有倦怠的时候吗?比如一直想不出结果。

 

L:我还好。我不会想不出东西来,因为我不要求答案,很多事都是拥有过程(更重要)。不想事情才累呢!不想事情就好像你永远都不洗澡,停留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如一池死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