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如恋爱 创意即禁忌(童伙-林奕华对谈录)

标签:
林奕华童伙创意设计禁忌优衣库agnesblvpradaguccipaulsmith时尚 |
分类: 艺术交流活动 |
才华、同志、型男,仿若不可或缺的三个支点,构成了林奕华别样的魅力。
关于他的创作和同志身份已经被挖掘得够多,但对于每个和他做访谈的人来说,林奕华身上散发出的清爽和精致都是最好的第一道风景。
借着他到北京第二轮演出《生活与生存》的机会,童伙和一直支持我们的老朋友林奕华聊起了穿衣经和创意观。那个下午,林奕华少见地穿着一件粉色圆领T恤,我们的话题就从一件TEE开始。
K=Kidults(童伙)
E=Edward Lam(林奕华)
K:平常见你似乎都是穿衬衫或者POLO衫。今天这件T恤是什么来头?
E:我第一次在catalogue上面见到这件T恤的时候觉得好漂亮。Uniqlo的颜色常常让我觉得很特别,我现在偶尔会买一些他们的衣服,我比较喜欢他们一些pop art类的产品。
K:你为什么很少穿T恤?
E:我对T恤要求蛮高的,它要有messeage(讯息)和态度,就像是一个随身携带的艺术品。
K:你选衣服的标准是什么?
E:我穿衣服蛮希望穿了好像没穿,这件Uniqlo的衣服就可以让我很自如地在空气中。一直以来我穿过最贵的就是agnes b,从没想过去买Prada、Guuci、LV,因为在我看来那些都是大人的衣服,有那份钱我情愿去买书和DVD。
K:你如何理解人和衣服的关系?
E:像恋爱。有些衣服可以给你恋爱时的幻想,而有些衣服则像亲人或伴侣——你随时穿上它们都会很贴心。
K:讲讲你和服装的恋爱史?
E:我和服装的热恋是我的agnes b、Paul smith时代,大约在1987年到1993年之间,当时agnes b还没怎么样。那段时间我在伦敦,有一个朋友非常有时尚触觉,经常跟着他一起出去逛,那个阶段我都似乎在穿别人帮我设计的东西。1994年到2000年左右,我有很多蓝色衬衫和卡其布的裤子,这是我最喜欢的配搭。其实1995年回到香港以后一直到现在,基本是回归我本来的个性。
K:你衣柜里最多的是哪个品牌的衣服?
E:无印良品,我基本上都不去其他店。无印良品其实不是fashion,它是一种触觉,是生活用品的一部分。
K:你如何定义fashion?
E:我相信有一种东西叫永远流行,简-奥斯丁、张爱玲就永远流行。有些人特别明白人性的弱点在哪里、现实跟理想的矛盾在哪里,只有这些人可以永远流行。常常最无奈的就是时装设计师,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东西设计出来就是被过时的。可以说,我们的设计从来没有离开过20世纪的40、50、60年代。真正的服装设计就是glamour(华丽),一直以来fashion追求的都是同样的三个东西:优雅、闪亮和性感。
K:前一段时间H&M在北京开业,很多人前去朝拜者。你如何看待这些品牌的流行?
E:H&M、ZARA把大品牌变得让所有人都能消费,给消费者造成一种自己是大明星的幻觉。华丽与平凡之间的身份地位模糊了,life is so cheap,差不多就好了。
K:你最欣赏的服装设计师和品牌是?
E:Jil sander,Uniqlo的服装总监。
K:作为一个创作人,你如何定义创意?
E:对我来说,创意就是敢去挖掘现在生存环境中的禁忌,那些别人想碰不敢碰、不敢谈论的东西。比如说在服装领域Beneton就是这样,90年代的安全套、种族的融合等各种禁忌话题。很多创意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碰禁忌,但好的创意人都很会利用禁忌。创意不是帮人添加一件人人都有的东西,而是知道这个世界欠缺的东西,不过这种欠缺不是很容易看见,很需要动脑子,从文化、历史当中去挖掘。
K:设计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E:不断重新定义存在空间,设计家也是在透视一个时代。我喜欢给人很大想象空间的设计。现在内地特别重视设计,但不知道该重视什么,过度的设计,强调了不该强调的细节,没有呼吸的空间了。比如饭店的房间,不应该像橱窗一样琳琅满目。日本和欧洲就会比较懂得处理。我非常喜欢自然,繁华对我不构成吸引。
K:你如何评价童伙的设计?
E:很喜欢你们的starfucks,它是对艳照门话题的很好的表态。我看你们的创作是在推动大家把一个事情多想一下,如果这个方向还可以继续往前探索的话,就是在评价流行,创造流行。对这个社会有一种间接的影响、刺激更多的人去多想一想。
K:对童伙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E:其实可以把袋子做一个很大的size,把一个袋子变成一个展览,因为手袋本身有容量和空间。比如把starfucks作为主题,可以公开召集大家对starfuck的意见,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在说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说这些。很多品牌都在说时尚就是attitude,但大多数只是口号。设计就应该是我行我素,对自己看不过眼的事表达观点。服装、手袋都可以不只是商品,更可以是一个艺术品,用它们来开拓发言权,持续地用作品去发表意见。才华、同志、型男,仿若不可或缺的三个支点,构成了林奕华别样的魅力。
关于他的创作和同志身份已经被挖掘得够多,但对于每个和他做访谈的人来说,林奕华身上散发出的清爽和精致都是最好的第一道风景。
借着他到北京第二轮演出《生活与生存》的机会,童伙和一直支持我们的老朋友林奕华聊起了穿衣经和创意观。那个下午,林奕华少见地穿着一件粉色圆领T恤,我们的话题就从一件TEE开始。
K=Kidults(童伙)
E=Edward Lam(林奕华)
K:平常见你似乎都是穿衬衫或者POLO衫。今天这件T恤是什么来头?
E:我第一次在catalogue上面见到这件T恤的时候觉得好漂亮。Uniqlo的颜色常常让我觉得很特别,我现在偶尔会买一些他们的衣服,我比较喜欢他们一些pop art类的产品。
K:你为什么很少穿T恤?
E:我对T恤要求蛮高的,它要有messeage(讯息)和态度,就像是一个随身携带的艺术品。
K:你选衣服的标准是什么?
E:我穿衣服蛮希望穿了好像没穿,这件Uniqlo的衣服就可以让我很自如地在空气中。一直以来我穿过最贵的就是agnes b,从没想过去买Prada、Guuci、LV,因为在我看来那些都是大人的衣服,有那份钱我情愿去买书和DVD。
K:你如何理解人和衣服的关系?
E:像恋爱。有些衣服可以给你恋爱时的幻想,而有些衣服则像亲人或伴侣——你随时穿上它们都会很贴心。
K:讲讲你和服装的恋爱史?
E:我和服装的热恋是我的agnes b、Paul smith时代,大约在1987年到1993年之间,当时agnes b还没怎么样。那段时间我在伦敦,有一个朋友非常有时尚触觉,经常跟着他一起出去逛,那个阶段我都似乎在穿别人帮我设计的东西。1994年到2000年左右,我有很多蓝色衬衫和卡其布的裤子,这是我最喜欢的配搭。其实1995年回到香港以后一直到现在,基本是回归我本来的个性。
K:你衣柜里最多的是哪个品牌的衣服?
E:无印良品,我基本上都不去其他店。无印良品其实不是fashion,它是一种触觉,是生活用品的一部分。
K:你如何定义fashion?
E:我相信有一种东西叫永远流行,简-奥斯丁、张爱玲就永远流行。有些人特别明白人性的弱点在哪里、现实跟理想的矛盾在哪里,只有这些人可以永远流行。常常最无奈的就是时装设计师,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东西设计出来就是被过时的。可以说,我们的设计从来没有离开过20世纪的40、50、60年代。真正的服装设计就是glamour(华丽),一直以来fashion追求的都是同样的三个东西:优雅、闪亮和性感。
K:前一段时间H&M在北京开业,很多人前去朝拜者。你如何看待这些品牌的流行?
E:H&M、ZARA把大品牌变得让所有人都能消费,给消费者造成一种自己是大明星的幻觉。华丽与平凡之间的身份地位模糊了,life is so cheap,差不多就好了。
K:你最欣赏的服装设计师和品牌是?
E:Jil sander,Uniqlo的服装总监。
K:作为一个创作人,你如何定义创意?
E:对我来说,创意就是敢去挖掘现在生存环境中的禁忌,那些别人想碰不敢碰、不敢谈论的东西。比如说在服装领域Beneton就是这样,90年代的安全套、种族的融合等各种禁忌话题。很多创意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碰禁忌,但好的创意人都很会利用禁忌。创意不是帮人添加一件人人都有的东西,而是知道这个世界欠缺的东西,不过这种欠缺不是很容易看见,很需要动脑子,从文化、历史当中去挖掘。
K:设计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E:不断重新定义存在空间,设计家也是在透视一个时代。我喜欢给人很大想象空间的设计。现在内地特别重视设计,但不知道该重视什么,过度的设计,强调了不该强调的细节,没有呼吸的空间了。比如饭店的房间,不应该像橱窗一样琳琅满目。日本和欧洲就会比较懂得处理。我非常喜欢自然,繁华对我不构成吸引。
K:你如何评价童伙的设计?
E:很喜欢你们的starfucks,它是对艳照门话题的很好的表态。我看你们的创作是在推动大家把一个事情多想一下,如果这个方向还可以继续往前探索的话,就是在评价流行,创造流行。对这个社会有一种间接的影响、刺激更多的人去多想一想。
K:对童伙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E:其实可以把袋子做一个很大的size,把一个袋子变成一个展览,因为手袋本身有容量和空间。比如把starfucks作为主题,可以公开召集大家对starfuck的意见,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在说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说这些。很多品牌都在说时尚就是attitude,但大多数只是口号。设计就应该是我行我素,对自己看不过眼的事表达观点。服装、手袋都可以不只是商品,更可以是一个艺术品,用它们来开拓发言权,持续地用作品去发表意见。
林奕华和童伙:http://photo.blog.sina.com.cn/category/u/1602528910/s/140341/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