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香港女艺人的一封信(一)

(2008-03-10 12:59:38)
标签:

阿娇

非常林奕华

陈冠希

梁洛施

杂谈

分类: 林奕华专栏辑录
原文发表于200839日香港《明报》
文/林奕华

香港女艺人:港人最想看你堕落

 

有报道称受陈冠希照片事件的影响,阿娇在过去一个月的广告收入从七位数下降至单位数:零。在同一天,属英皇机构旗下的梁洛施则传出被香港首富之子以一亿元「赎身」,至于所「赎」何「身」,媒体似乎有意保留神秘面纱,让传闻得以在梁洛施到底是现实中的灰姑娘,还是下一个娱乐天后的问号中燃烧。燃烧什么?当然是大众对于女艺人的一贯矛盾:既对她们充满「范特西」(fantasy),又放不下对她们的怀疑、不屑、鄙夷、羡慕、妒忌、贪婪和憎恨。

 

媒体用「忽然富贵」形容身价暴涨的梁洛施,说明了在大众眼中,女艺人的「惹火」不是在于她们是「艺人」,却因为她们是「女人」——折射出我们的「七宗罪」,无非是「性」字作怪。没有「性感」作为先决条件,任一位女艺人才华盖世,「她」都不会成为头条人物。女艺人在香港娱乐圈的宿命之一,是不可能逃脱集体恐慌的投射。天后级如李嘉欣、刘嘉玲、杨千嬅、郑秀文的价值是「什么时候嫁得出去?」,玉女派如邓丽欣、傅颖、吴雨霏、江若琳、周丽淇等则是「床下倒底藏了谁?」。

 

也就是说,香港人想在女艺人身上看见的不是如何「多才多艺」,而是身为现代女性风流和堕落。

 

这种心理为何不会在我们看待西方女艺人,如碧昂丝或麦当娜的时候出现?

 

一来是有了文化差异的距离,我们不会直接把自己投射在她们身上;二来是西方女艺人的最大不同处,是工作与家庭没有必然冲突。但在地球的这一边,在嫁人象征「不用再捱」的前提下,女艺人和一般妇女可以全无分别——对幸福的追求,就是找到照顾自己一生的那个「他」,从此不用靠自己。

 

女艺人:先女,再人,后艺

 

所以,女艺人三个字在香港人眼中的排名一定是(一)女;(二)人;(三)艺。「艺」是用来谋生的手段,它与个人修养大可无关。「人」是通过性格、观念来被体视,但当一个(女)人的价值完全是建立在别人对她的「性」的欲念时,「女」当然是排在首位。今天的女艺人必然要将「性感穿在袖子上」,其实是对大众的妥协——失去对性感的敏感,只剩下一双有什么便看什么的眼睛。

 

香港女艺人的存在价值,就是要服务香港人的需要。香港人怎样看待女人,全反映在大众对待女艺人的态度上。当香港人相信人生意义是追求金钱、物质的满足,「女艺人」自然也是金钱、物质的化身,每次亮相都要迎合大众的欲望,因此才必须金光亮丽(glamorous);更要笑面迎人而不能拥有男艺人耍酷耍帅的「特权」。「卖笑」一词从来只有形容女性,即便男人要「卖」,也不可以和女人「争宠」,否则便是主动降格,请人看不起自己。

 

虽然「卖」笑的女(艺)人其实也没有很被看得起。《霸王别姬》中的张国荣和巩俐便在电影海报上分到两句标语;「戏子无情,婊子无义」。两种都是古老的行业,它们都能存活在今天,当然是有其价值。但中国人就是爱跟自己过不去,明明需要「娱乐」,但又看不起「娱乐」;明明看不起「文化艺术」,但又把「文化艺术」说成高不可攀。女艺人正是卡在这样的情意结中而弄到高不成低不就。也可以说,从香港女艺人在过去十年的价值衍变来看,也反映出香港女人和男人的「两边不是人」:我们何尝不是因为人生中的各种高不成低不就而每每对自己又爱、又恼、又恨?

 

你有没有发现今天的女艺人已不可能以T恤、牛仔裤、布鞋、不造头发、不化妆的面貌示人?以前的女艺人不但经常用这一面来标榜自己的清丽,还要戴上眼镜,有意无意告诉大众她是「有文化的」。文化是时间和历史累积的成果,有文化的女艺人不是不会穿金戴银,但当Dior、Prada、Hermes穿在她身上时,她散发出来的glamour和魅力是双倍的,因为「文化令一个人懂得品味」,于是她不可能是只人工做的电灯泡,她是明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