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讲义》——述而第七(1)

(2009-01-31 17:02:25)
标签:

论语

孔子

圣贤

庄子

彭祖

文化

分类: 草堂国学

《述而》篇是孔子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集中记录。第五、第六篇讲人才的重要性、对人才的评价及对人才的要求。而人才从何而来?从教育中来,故第七篇紧接着讲教育。孔子的理想是通过教化来改变社会现实,故而教育就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所以《述而》篇在《论语》中有极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旧时代的平民弟子在私塾中读《论语》往往从《学而》读到《述而》就对孔子思想基本明了了,并终身受用,原因就在这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是整个第七篇的核心思想。孔子说自己是这样一个人:传述圣贤之道而不妄作,相信而又喜好古代的文化,我私自把自己比作老彭。传述圣贤之道,这就是儒家学问相传的一个重要方法。述,传述,就是指的灯火相续,生生不息。灯就是光明,是智慧之光。儒家把这个称为“为往圣继绝学”。宋代的大学者张载讲了四句话,称为四句教,成为儒家读书人必须遵守的重要信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立天地之心,要为众生立命,要能够使圣人的学问代代不已地传下去。因为圣人之道不是人人都能觉解的。黑格尔说:只有思想才能认识思想,只有智慧才能认识智慧。你没有思想和智慧,你就不能传圣人之道。真正能够领会圣人之心的人,也就将近圣人了。不是圣人也是亚圣,孟子就是亚圣。能够传圣人之道的,就是为往圣继绝学。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万世开太平,使众生都能出离苦海,使众生都能同享太平。

述,怎么述呢?它是特定的一种方法。“述”这一个字里边有很深邃的思想。庄子就说了一个问题,叫做“薪火相传”,这个火要怎么传?要用薪来传。比如,你在地上平白无故生一团火,这个火会不会燃呢?燃不起来。火必须要依附其他东西燃烧。我把干柴拿到那里去,火一下就点燃了,火必须依附东西燃烧。智慧必须依附于人,才能够传得下去。薪火相传,薪就是指的柴,火必须依附柴来传,智慧必须依附人才来传。柴有好柴,有不好的柴,你拿一堆湿柴去,它就点不燃,你拿干柴去,马上就燃起来了。柴要好柴,选人,要选到能够传的人,才能够传,你选个木脑壳给他讲道,你讲了十年——“老师,你这十年说的什么呀?”完了,老师只有气死了,这个灯就传不下去了。要选到人才能够传,所以叫薪火相传。

述而不作,先说说这个“作”字。“作”,就是自己的发明创作,就是一家之言。你自己的一些认识、体会就叫“作”。圣人不会自己妄作,怎么传?是述,就是讲述圣人之道。不是不说自己的,而是不要自己在那儿妄说。比如,我给大家讲《论语》,这就叫做述,把圣人之道讲给大家听,但不是“废书不观”,这些书都不要了,我就坐在这里瞎讲,而是把圣人讲的道传述给大家。在这个传述的过程当中,就有一个问题了,因为讲的是古圣先贤的学说,不管在道理、时空,还是语言方面都有障碍,不容易听懂。听不懂怎么办呢?听不懂,我就要用能使当代人听懂的方法,来为大家讲。为什么我讲课的时候要给大家举很多例子呢?便于大家去体会,所以每个人的述都是不一样的,不要以为都是讲《论语》,一千个人讲《论语》,每个人讲出来的都不同。述本身就有对圣贤之道的再体会,而这个体会又不能离开圣贤之道。但是讲述自己的体会,其实也就是在作,在创作。把圣人的道理讲出来,使大家都明白,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创作。这里就深含着经权之变的思想。我们已经讲过,经就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圣贤之道就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论语》就是《论语》,不可能某个人讲成“论不论语”。他肯定还是从“学而时习之”讲到最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至于他怎么阐述,每个人都不一样。这就是权。权就像秤砣,秤砣在秤杆上移来移去以求平衡就是权宜之计,是变化。你讲圣人之道,讲了十年了,对我们一点儿用都没有,全是讲与我们没有一点儿关系的东西,那就不是圣人之道了。圣人之道就是能解决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问题,是对他真正有所帮助的东西。因此必须有与时俱进的变化。实际上,每个时代的人讲出来的《论语》都各有侧重,有些时代也许把《为政》篇阐述得很丰富,有的时代或许把《八佾》篇讲得很详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这个侧重点不同就是损益,这种损益本身就是在创作。所以述里包含的意思:第一,他在讲圣人之道;第二,他对圣人之道进行一种符合当代需要的阐述。故述而不作就是不妄自发挥自己个人的思想,而是以述为作。

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很深厚的思想就是“信而好古”。中国古代人都以复古、好古为一种美德。五四以后才认为复古是不好的,使大家一谈到复古就认为是一种贬义。在古代,能够好古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儒家的人都好古,人家要穿西装,我们不穿西装,要穿长衫,这就是好古。人家用钢笔,我们写毛笔,这也是好古。人家住高楼大厦,我们住四合院,住老房子。人家提皮包,我们提竹篮,这都是信而好古。人家读洋书,我们要读古书。这是现象,本质是什么?信,就是起信、诚信,儒家很讲信。圣人之道首先是信,没有信就不可以敬。

首先是信古,信而好古。为什么要信而好古呢?我们中国古人认为太平世界出现在上古之世,尧舜禹的时候就是大同世界。那么要想再恢复到大同世界,就必须要向古代看,所以古人言必称尧舜,这是好古的第一个原因。第二,到了战国百家争鸣的时候,诸子百家每一家,都要依附一位古圣先贤,来假以自高。诸子百家中,孔子推出周公。墨家当时和儒家相抗衡,墨家就说,你周公早没有我大禹早。墨家就以禹作为他们学派的祖先,说墨家哲学是从大禹那里传出来的。孟子说,你大禹早,总没有尧舜早,孟子又引出尧舜。道家又说了,尧舜再早,总没有黄帝早——黄帝在尧舜之前——道家就引出黄帝来做他们的精神领袖,所以道家称为黄老之学。农家又讲,黄帝早,黄帝总没有炎帝早,所以农家又引出炎帝神农氏,以神农氏来作为他们的领袖。诸子百家,各家各派都引出古代的圣人来作为他们哲学思想的一个归依,增加他们学说的权威性,这也助长了一种信而好古的风气。所以在中国文化里边,信而好古是一种很重要的哲学思想,中国人都以好古为一种美德。

好古还有一个本质的东西,是什么?中国是农业国,大家注意,手工、农产品和其他工业产品不一样。工业产品是不停地贬值,电冰箱、电视机、空调、手机从它们卖出来的那一天就开始贬值,而手工、农产品和与其相关的东西是放得越久越值钱。中国古代的东西,不管是丝绸、茶叶、瓷器、宣纸、酒,都如此。酒者,久也。陈年老窖,放得越久越高级。放五千年的酒,这个酒拿出来,肯定是无价之宝。一件商代的青铜器,四羊方尊,现在也是无价之宝。中国是农业国,种庄稼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经验。有经验才能使我们的庄稼长得好,经验从哪里来?从老人那里来。为什么敬重老人?因为老人有经验。青年的经验都是老人传给你的,代代相传。其实这个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深意,代代相传。曾祖父给你说,庄稼要春天的时候播种,到了清明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到了谷雨的时候又该怎么样,到了小满的时候又该怎么样,就这样代代传下去了。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就有了,什么时候该怎么种。因为农业注重经验,所以中国人都尊重过去的经验,尊重老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情结。中国人敬老尊贤,都是从这里来的。还有一个是报恩返祖,知道报恩。为什么好古?因为无古不成今。你从哪里来的,从地里出来的吗?不是。是父母亲生出来的。你父母亲从哪里出来的?你的祖父母生的。祖父母哪里来的?曾祖父母生的,代代相传。这就是孝悌思想的延伸,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一块重要瑰宝。如果我们不敬老尊贤,老的都没有用,只有新的才好,中国早就亡国了。西方的文化重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中国文化重肯定之肯定之肯定,不停地对前人的文化进行肯定。孔子出来肯定周公,孟子出来肯定孔子,董仲舒出来肯定孔孟,朱熹、程子又出来肯定孔孟,不停地对前人进行肯定,不停地对它进行阐释,然后就越来越大,就形成了我们泱泱古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是这么形成的。而西方文化,崇尚科学技术,那肯定是新的比旧的好。电脑从奔二,到奔三、奔四、奔五……越新的就越好,因为科学是不断地在前进,不停地发展,从前的东西就不断地被否定,不要了。所以西方文化断代的、消亡的很多,新起的也很多。它是不停地向前看,我们是向后看,是对前代不停地总结,因为圣人之道深邃。中医,不管你什么新理论出来,你都必须要读《黄帝内经》。不读《黄帝内经》你当不了好中医。不管怎么发展,再发展一万年,只要是学中医,你还是要回过头来读《黄帝内经》,读古人的书。因为那里边已经归纳了很高的医学智慧。中国文化是在对前人不断肯定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中华民族也是越来越大。西方的国家就越来越小,整个欧洲从罗马帝国到现在分成多少小国了。

“窃比我于老彭。”意思是我私自将我自己比作老彭。“窃”表示自谦。老彭,相传是商朝的一个大夫,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说的彭祖。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岁。成都附近有个彭山县,就是彭祖的故乡,那里的仙女山上供有彭祖庙。庄子在《逍遥游》里边也说彭祖以寿高特闻,以八百岁为了不起。为什么呢?因为长寿就古,他能够知道八百年以前的事情,你只有相信他,你拿书出来都没他那么准确,因为他是亲眼见到的。信而好古,用老彭来打比方,这句话很有深意。唐朝时候大医学家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他是从魏晋南北朝一直活到唐朝的。当时唐太宗要修史书,修魏晋南北朝史,就派大臣魏征、房玄龄到陕西的药王山去请教他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事情,因为没有哪个比他知道得更详尽、生动了。书记载的还不如他讲的。写历史,叙述任何事都要采纳他的意见。后来唐太宗感激孙思邈的功绩,就到药王山上去拜孙思邈,现在药王山上还有拜真台。孙思邈被称为医中之圣人,作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他讲医生的医德,作了《大医精诚》这篇文章。“夫大医治病,必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度含灵之苦。”后来的医生都必须读这篇文章,就是讲医德的问题。他还是全世界第一个治疗脚气的医生,脚气这个病也是古来就有,孙思邈第一个研制出治疗脚气的药。肾结石、膀胱结石造成尿路堵塞,排不出尿来,很痛苦,孙思邈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研究出导尿术。用什么导尿?你想都想不到中国人的智慧,用葱管作导尿管。葱管的中间是空的,又薄,就用葱管做导尿管。孙思邈是了不起的,大医圣。说到这里又说远了。我们中国人对老人、古的、旧的,都无比地崇敬、怀念。彭祖因寿高而信古能述,故孔子以彭祖自喻。孔子修诗书、正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为传述先王之旧,非自创作,故发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这番议论。正由于此,孔子才成为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总结者,成为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