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草堂国学 |
圣人从小就显出和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其他小孩子都在打梨吃,在疯玩的时候,孔子在摆弄祭祀的礼器。古代祭天地鬼神都有不同的礼器。孔子就把这些礼器放在桌子上,像过家家一样摆过去摆过来。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和孔子好礼有很大的关系。《论语》第二篇《为政》篇里记载: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十五岁开始立志求学,学人生的大道。三十而立,现在所说的成家立业并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二十岁娶了宋国的丌官氏为妻,二十岁生了儿子孔鲤。孔子得儿子时,鲁昭公送鲤鱼为贺,所以孔子为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孔子的“立”是立于礼,礼仪是人的行为规范,站有站之仪,站的时候要有一种浩然之气。坐有坐之仪,正襟危坐,人看起来端庄典雅。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是最起码的标准。此外还有待人接物。对待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应该行什么礼,和不同的人应该说怎样的话,说到什么程度,都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孔子说三十而立,,三十岁才懂得了做人的规范,才能堂堂正正地立于天地之间,才成了人。四十而不惑,孔子在二十岁到四十岁这个阶段,在鲁国做过几任管理仓库、管理牛羊的小官,都不受重用。四十岁以后,孔子在一棵杏树下面讲学。在孔子以前,中国的教育是在官府里面进行的,孔子以后才有了民间私家讲学之风。孔子是第一个在民间私人讲学的老师,他是中国第一个平民教育家,将文化学术普及到民间,让老百姓受教育,这是相当伟大的。当时全国各地的学子陆陆续续都来向他求学,孔子门下有门人三千,贤人七十二,他们散布在各个诸侯国,是各个诸侯国的外交家、军事家、学者、政治家。这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三千弟子就是当时的精英,孔子实际上就是当时的精神领袖。孔子五十一岁后又在鲁国做了大司寇,五十四岁以后,带着弟子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周游列国,向各个诸侯王宣讲他的思想。但都不见用,孔子于是在六十八岁这年回到了鲁国。,开始著书立说,修订六经。即修诗书,正礼乐,赞易传,著春秋,这是孔子平生最伟大的功绩,是他对中国文化做的最大贡献。六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诗经、书经都不是孔子创作的,孔子以前就有三千首古诗,孔子按照儒家温柔敦厚的标准,把这三千首诗删订成305篇,这就是今天的《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书经是上古时候政治典章的汇编,相传也有千余篇,经过孔子删订才有古来的《书经》。礼经、乐经也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孔子以前的圣人周公撰著的。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叫姬旦。周朝末年,礼崩乐坏,孔子认为有必要重新订正礼经和乐经。易经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是由三个时代的三个圣人著成的。一个是伏羲氏画八卦,一个是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辞,三是孔子把易经的深邃哲理阐发出来,加以赞美。《易经》后面的系辞是孔子写得最漂亮的文章,文辞对仗骈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一部寄寓了自己政治理想的鲁国史书。乐经汉朝失传,所以后来六经变成了五经。六经编定后儒家经典由此诞生,换句话说就是有圣人才有经典。这里就出现了“圣人”的问题,所以我顺便就此谈一谈。“圣诞”就是圣人的诞生。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它的圣人和圣人的诞生。什么是圣人?我们来看看圣字的写法。繁体“聖”字,下面一个“壬”,上面一个“耳”一个“口”,“壬”读tǐng,表示人立于大地之上。后人也有将“壬”当“王”字讲的,“王”字的三横表示天、地、人,中间这一竖表示贯通天、地、人的人,把天、地、人都贯通的人就称为王,这是统领人间的人。比王还要高的人是“聖”。你们看“王”上面有“耳”,表示用耳朵来谛听天地之音,听天地宇宙的大道。这是讲的觉悟,自己首先要觉悟,听得懂天地的大道。而这个“口”字,是指不仅自己觉悟了,还要用口来宣讲天地宇宙的大道,使众生都能觉悟,自觉觉他。所以“聖”就是自己觉悟了,又能使众生觉悟,而且还能统领众生的人,他是比王还高的人。圣人和凡人的差别就在觉与不觉,觉悟了的就是圣人,不觉悟的就是凡人。在中国,孔子以前有很多圣人,孔子以后也有不少圣人。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这是孔子以前的圣人;孔子以后,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孟子以下还有很多。但孔子是众多圣人中最圣的,所以历代帝王都称他为“至圣”。孔子的封号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圣人”,“大成”是说孔子的学问,“至圣”是说他的功绩,“先师”指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私人讲学的老师,“文宣王”是说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宣导者。古人说:“百世而上,以圣为归。百世而下,以圣为师。”百世以上,以孔子为总结,百世以下,以孔子为老师。
到七十一岁,孔子的事情做完了,也渐渐老了,到七十三岁就去世了。孔子去世的时候,泰山崩,古树死,圣人其萎,天地同悲。按中国文化来讲圣人都是要长寿的, 庄子活了八十三岁,孟子活了八十四岁,墨子活了九十二岁,老子更不知活了多少岁,这些人都活得长,为什么孔子才活了七十三岁呢?有两个原因:第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只活了三十二岁,在孔子七十一岁的时候死了,这件事对孔子打击非常大,孔子大哭。鲁哀公曾问孔子,你的弟子里面哪一个最好学,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他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可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已没有了,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分量。因为颜回是传孔子道的人,颜回之死是道之不传也,这是对孔子的第一个大打击,圣人忧道。第二,孔子晚年“西狩获麟”。有一天孔子在家里坐着,他的弟子子路风风火火跑来告诉他,鲁国的郊外出现一只麒麟,孔子高兴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圣人至情至性,他就跑去看,结果还没到那个地方,又有学生跑来告诉他,哎呀,老师啊,麒麟被猎人打死了,孔子一下子从马上跌下来,号啕大哭,七天七夜不省人事。等到睁开眼睛他第一句话又问麒麟,弟子们不理解,就问先生这是什么道理。孔子才慢慢地说,麒麟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盛世的征兆,天下有太平盛世才有麒麟出现。可是麒麟刚刚出现,就被打死了, 太平盛世还没到来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孔子一心想救苍生,想天下太平,可是太平盛世还没来就被扼杀了,这一次孔子也受了深深的打击。圣人为天下苍生忧,这两次打击,缩短了孔子的寿命,他只活了七十三岁。孔子去世的时候,他的弟子纷纷在他的坟前修茅庐,为他守灵三年。孔子晚年有个最喜欢的弟子叫子贡,为他守灵六年,足见圣贤的师生高谊。
经典、圣人都讲了,接下来对《论语》及其相关的知识作个简介。《论语》是四书里很重要的一部书。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提出四书这个概念的是宋朝的大学者朱熹。朱熹认为儒家的经典浩如烟海,因此他把儒家的《论语》和《孟子》两部书,《礼记》里的《大学》、《中庸》两篇文章抽出来作为四书,他说四书文字少,易于读书人把握儒家的精神。这四部书,《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论语》15917字,《孟子》35377字。四部书共六万字左右。对读书人而言,这四部书文字少却见效快, 因此朱熹以四书作为儒家读书的总纲目。他还专门为四书作了注解,称作“四书章句集注”。对《大学》、《中庸》的注解称“章句”,对《论语》、《孟子》称“集注”。章句,即将一篇文章分为数章,然后对每一章、每一句注解。集注,将前人的注解汇集起来,编在相应句子下,并写下自己的见解。《论语》、《孟子》所集的主要是宋人、元人的注解。朱熹在《论语》的每一句下都附有自己的意见,多简短精要,甚得圣人之意。故而从宋代到清代八百多年,读书人都读四书,科举考试也考四书,八股文就是从四书里抽些句子出来立论做文章,称作代圣人立言,具体则以朱熹的注解为标准。历朝历代注解《论语》的书相当多,最著名的有三种:一为曹魏时何晏的《论语集解》,吸收了汉朝人注解《论语》的成果,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二为朱熹的《论语集注》,为宋朝人注解《论语》的集大成。三为清朝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吸收了清朝人注解《论语》的成果。今人读《论语》,要领会圣人的微言大义,最好、最便捷的参考还是朱熹的注本。
《三字经》里讲:“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论语》共二十篇,是孔子的门生记录孔子以及孔子弟子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书。《论语》是一部人生的教科书,所以老少咸宜。不管什么行业、什么身份、什么年龄的人,读了《论语》都会有很大的收获。照理说语录是没有思想体系的,但是我认为,《论语》二十篇,每一篇、每一句之间都有很深刻的内在联系,这一点我们在讲解中将会阐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