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庆民间风俗图》小序

(2007-09-20 15:40:08)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从文游艺
    我作《重庆民间风谷图》已四幅了,每幅约有风俗十种,皆为长卷。卷中分类,将为人修脚,挖耳,剃头之类为一节;修席、补碗,修锁配钥匙为一节;儿童玩意,如糖关刀之类为一节。一卷约分四节,每节旁有字为注,以明此风俗有关内容,使读者既品画又阅文,大可以方便许多。

    说到作画的缘由,还是八岁那年病中,母亲购得《北京风俗图》与我,正好病间无事,就细细翻看此书。其中余味无穷,让我爱不释手,就想日后病愈定要作一幅《重庆民间风俗图》。后因学堂功课甚紧,无暇顾及。

    小学毕业那年,偷闲走遍市中各僻街陋巷收集各种民俗,画了不少速写。

    这速写也是百般有趣的事,特别是被画者的种种情态。一次我在老城门上画一组修脚图,那修脚的老太爷见我画他,颇高兴,主动做好姿势让我画,画完后又唠唠叨叨跟我说了许多关于他们修脚的种种。这类情景是很多的。但遇着那些迷信的老太太们,不准画也是有的。如我去画一位卖手巾的老太太,她见我画她不但不准画,还一定要我到庙里去为她烧几把香,这种情况还要说许多好话才行。而更多的则是不理不睬,不闻不问,冷漠处之的人,你愿画就画,画完了走了,与他无关。可见出去写生收集素材也并非易事,这就非要自己什么都能应付,才能不放过那些十分珍贵的素材。故而我画此画,去写生就得了不少经验——不怕别人说,不怕别人笑,也不怕别人冷眼,更不怕天气的严寒酷热。

    七八月仲夏的太阳是够热的,但错过机会又没时间,有时坐在家里懒于出门,但画不下去还是得走出去,在生活中去吸取营养。去写生,一顶草帽,一双草鞋,一个速写本,一支钢笔,一把蒲扇,几个饼子就得上路。常常是日还未升就走,日已不见才归。收集得多,收集得好自己也高兴。

    另外我速写时,只用笔勾出其形态,而并不加修饰和添增,只需把每一处风俗的特征味道呈现在纸上就行。

    真正写了生回来,勾入宣纸就快了。勾线倒是我的拿手,三日二日勾成了,只是填色颇累人,七八日方能填完。说“填”是我水平低,大师们自然用“作”。第一次画成花了一个月,再画就快了,四五日就成了。我的画室颇简陋,一张旧写字台置于院中,且只能终日站着。画卷太长,又只得在院中地上铺上报纸,画一节掉落一节在报纸上。

    画中“代写书信状子”“修脚”“挖耳”“补席”几幅我略觉可喜,喜于将他们各自的情趣表现了出来。“代写书信状子”一幅,那老者,眼镜架在鼻尖上,嘴瘪却又翘得老高,一付专心书写的样子;还有“剃头”那副,一个人坐在剃头特制的椅上,任凭剃头者在头上挥刀弄剪,自己却悠然自得。而且有些标语也很有趣,如“为四化服务,艺术修脚”,“吃了一回想二回”,“方便老头老太婆”之类。

目前我已收集风俗五十余幅,但我却自是不满足的了,而且余味半丝未减,还在不断发现、收寻。等日后收集多了,定要再画一幅,将渝洲的风俗更多的展现给读者。

                            

                             愚人木子一九九一年九月写于巴蜀堂 

                             一九九三年二月一日重抄于协合理院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