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一个午后的校园里,淡淡的秋阳下,母亲的二外公二外婆轻轻依偎着,幸福而温馨。然而母亲温柔敦厚的二外公苏知沆却有过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知沆公能诗善画,曾以典重的唐楷于射洪县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题“留云仙馆”额,至今尚存。为官射洪、石柱二县,皆清政爱民,州人称颂,并为立德政碑。早岁毕业武昌大学历史系,后归蜀执教,同事有张云裳女士,娴静秀雅,才气殷殷,知沆遂与相恋。常夜至溪湖畔,对句联诗,细语嘤嘤,含情脉脉,互诉衷肠。寒暑假中,二人小别,书信集之也可数箱。然云裳女士父母从中力阻,云裳无奈,挥泪写下:“吾已之北平”,悄然离去。至此,二人相爱五年。
知沆公接信,泪如雨下,终日无语,呆若枯木,如此半年。知沆公父亲深恐意外,急与其完婚,妻即照片中雷玉华女士。夫妻平静生活五年。一夜,知沆公复梦云裳女士,醒而泣不成声,急赋长诗,记梦中境,有“五载恋情五载别,十年几尽一腔血”之句,婉婉情意,回肠荡气,玉华女士以为可与《长恨歌》相媲。此后,知沆公再未提及云裳女士,而由玉华女士相伴走完风雨人生路。
玉华女士小知沆公十八岁,但她深慕夫君才华。知沆公也日使课背诗文,情日笃,育四儿。当时正遇日寇犯我中华,知沆公怒愤填膺遂为儿女取名:“应昭、应雪、应国、应耻”以明“昭雪国耻”之志。解放后,知沆公入学革大,供职劳动局,“三反”中病逝狱中。玉华女士则以拉板车度日,抚四儿女成人。知沆公去世后,已耄耋之年的云裳女士还拄杖含泪回渝祭奠,玉华女士相伴往吊。
李里
(1998年10月7日 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