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长衫先生李里国学中央电视台面对面 |
分类: 媒体印象 |
主持人:我看到你墙上挂着那么多跟我们熟悉面孔和熟知名字的人的合影,为什么会这样呢?
李里:我一直说文化有两种,一个是死文化,就是图书馆里边的书,书籍就是死文化,还有一种文化是活文化,就是文化老人,在他们身上,文就化作了人,人就是文,文就是人。所以亲近他们就是真正地亲近中国的文化,亲近中国文化的传承,所以我拜见了很多人,只要我听说这个地方有哪位长者是高人隐士,或者有学问、有道德、有见解的,我就去拜访他们,亲近他们。
主持人:标准是什么呢?什么样的人你去拜访?
李里:不论他是什么地位,不论他有没有名,只要有德行有学问的,我就会锲而不舍地去向他们请教,向他们学习。
主持人:但是他们怎么看你呢?
李里: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之一,他们对我寄予了厚望,觉得我是真正身体力行、传承中国文化的人,还是很喜爱。但是也有很多老先生,他的性情、性格很苛刻也很严厉的,不是轻易地就称许,他要考炼你的。
主持人:见他们容易吗?
李里:应该说不太容易,第一个,他们都是老先生,年事已高,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第二个呢,有的当然是文化名人、泰斗了,见他们本身有一些客观上的限制。当然也有一些老先生,由于地域很偏远,或者他们是隐士,或者性格的原因,还是不太容易见到的。
主持人:那你怎么能见到他们呢?
李里:就是一个“诚”字嘛,儒家讲一个诚,凭一颗诚心。
主持人:对你长学问有什么帮助?
李里:对我长学,不是从一般意义上的,解决几个问题或者什么,而是给我树立一种精神上的榜样,就是说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为从游也,古人讲的。亲近这些老先生,其实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种人格上、情怀上的提升,让你真正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文化老人的德行和魅力,然后来指引自己,照耀自己求学的人生道路。
主持人:这些照片挂出来以后,可能很多人想到,你把它作为一种包装。
李里:这个有几层意义。第一个,我喜欢老人,这个敬老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因为老人在中国文化里边,是一种智慧经验和道德的象征。秦始皇烧书的时候,什么书都烧了,有三种书没有烧,一种是医书,这个很好理解,医书是看病用的;一种是占卜的书,古人嘛,对天命迷信,他要占卜;第三个就是种树的书没有烧,这个很不好理解,以为秦始皇就是因为有环保意识不烧种树的书,其实不然,这个树在中国文化里边就是老人的象征。为什么呢?老子的老师常枞,临终的时候就对老子说,经过古树的时候要拜三拜。这个拜古树是什么意思呢?老树就代表年龄的久远,而年龄的久远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讲就是根,文化的根。还有中国是农业文明的国家,农业文明要靠经验,经验从哪里来?从老人那里来,有学问有道德的老人,他本身就有一种儒家学说的气象,每个老先生,看他的时候,你就能够看到一种气象,和一种人格魅力,所以,挂出来的一个目的是警醒自己。“君子朝乾然,夕惕若”,《易经》上讲,要朝乾夕惕,以此警惕自己。
李里不仅拜访了很多文化名人和有学问的隐士,他还自学考试获得了文学专业的本科学历。他先后到过几所学校给中学生上课,利用教学的机会到过全国很多名胜古迹,他自己把这种一边教书一边游历的生活称之为游学。
主持人: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怎么开始这种游历生活的?
李里:去拜见了很多现代文学大师的故里和一些文化场所,像郁达夫先生富阳的故居啊,丰子恺的石门湾缘缘堂,乌镇的茅盾故居呀,鲁迅的绍兴三味书屋、百草园我也去游历了一次,后来到云贵,后来再去西安,又遍游西秦。
主持人:那能不能告诉我,这与普通的旅游有什么不一样?
李里:这个差异就大了。这跟普通的旅游完全是不同意义的。现在的旅游就是坐着飞机,住着宾馆,吃着山珍海味,到处去摄影拍照,这是现在的旅游,我那个游历还是很艰苦的。有时候就几百块钱你要走很多地方,得住最便宜的旅馆,五块钱、十块钱一晚上的,有时候充饥,就是一两天吃个西瓜,或者吃个饼子吃碗面,就这样子,物质生活是降到一种最底限度的标准,然后呢,就去尽量地走到更多的地方,寻觅到自己想要寻求的更多的东西,就是这样子。
主持人:刻意效仿吗?
李里:也没有刻意,就是一种心向往之,就是发自内心的。
主持人:对你长学问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呢?
李里:古人说开胸襟、长见识,见多识广,很多东西,在书本上读的和你亲临实践那感受就不一样了。就是人的情感心境得到一种升华,得到一种净化,然后也是一种喜悦。
2002年,李里被四川师范大学聘请为视觉艺术学院的老师,讲授《大学语文》和《艺术概论》等课程,除了正常给学生上课之外,他还担任国学课程的选修课老师,每周五晚上都会有很多学生来听他讲课,国学成为他所在的师范大学学生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他讲课深入浅出,通古诲今,风趣幽默,因此他也成为学生们喜爱的老师。但是由于李里并没有上过正规的大学,有人也怀疑他是否有真才实学。
主持人:你现在的身份是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教师,他们为什么聘你?
李里:这个说来就是因缘了,就是我们视觉艺术学院的院长林木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他算是我的恩师了。
主持人:他对你可能有感情的因素,那其他的教师怎么看你呢?你就是一个大学自学的学历。
李里:我不太清楚,可能会有这些看法,如果没有一个有这种气魄的人,他也不会用我这样一个人,让一个自考生到大学去教书,但是林院长有这种眼光,有这种气魄,所以他用了我。
主持人:有没有长衫的因素?
李里:没有,这完全没有,林老师他倒不是看中这些,他看中的是学问、才华。
主持人:学生的反映呢,你自己评价一下。
李里:我从各方面了解到,自己算是他们心目中印象很深刻,对他们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一位老师,也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个也是学校公认的,老师学生都是公认的。
主持人: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形象好,因为你能说会道,还是因为你对他们有实质的帮助?
李里:可能说最大的影响就是给他们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懂得怎样去重新审视生活,审视人生,审视他们的学业,甚至我第一堂课都给他们讲立志,进入大学以后立志做什么。像今年开学的时候,林院长就请我做一幅对联,迎新生的。我就是这样做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上联,下联是:“入有学已成人,入大学已成俊才”就是说真正读大学要像孔子说的,登东山能够看到鲁国,登泰山能够看到天下,就是步步登高,而下联说入有学已成人,真正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格,真正的养成一个人。入大学已成俊才,什么是俊才呢?书读得好的人是俊才。什么人是大才?书读得好,而又修身养性,就是大才。所以进入大学以后他们就要把自己培养成真正的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可能对他们来讲,我觉得最大的帮助就是给他们一种理想主义的教育,一种中国传统文人、中国的读书人所应有的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李里除了在学校为学生教课之外,每周六他都会到成都市区的大慈寺为市民义务讲授国学,在这个大厅里,经常挤满了从各地赶来听讲座的人,他们中有很多老人,也有许多孩子。由于大厅里的座位数量有限,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很多人是站着听完李里的讲课。
主持人:有人称2005年为国学年,国学在复兴,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有这种迹象呢?
李里:从两方面来讲,一个从国家的领导,一个从民间,这两方面共同的力量促成了国学的复兴,所以说从中央来讲,它认识到要凝聚民族精神,要构建和谐社会,这个跟中国文化、国学可以说紧密地联系,我们国学的核心精神就是“致中和”,“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以后,天地各就各位,万物就生生不息地生长,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先王之道就是讲一个和字。从民间来讲,老百姓也认识到在这么几十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经济告诉发展,社会的前进是付出了代价的,这个代价是什么呢?就是以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毁坏作为代价的,所以说老百姓内心里面也很渴望,渴望什么呢?人与人的真正和谐。
主持人:那你能从国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下这个和谐的内核是什么吗?
李里:这就是我多年研究中国文化得出的一个心得体会,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讲究三个和谐,就是人与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心的和谐。人类不管怎么发展,你都离不开人类生存的大自然,要持续性发展,要和谐发展,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第一。第二个,人类不管怎么发展,人是群居动物,人离不开人,人离不开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往往是痛苦烦恼的根源。讲到最后,就是人与心的关系,怎么样和自己的心相处,让自己的心安,让自己的心真正能够自得、安详、宁静、自在,所以说这三个问题,就是整个国学的核心。
这就是国学的魅力,李里义务给市民作国学讲座的事被媒体报道之后,人们除了对他讲授的国学感兴趣之外,一些人开始关注这位满腹经纶的年轻人的私人生活。
主持人:您上网吗?
李里:这个我就不会了,我一点都不通电脑。
主持人:为什么呢?
李里:这个呢,一个是从兴趣上来讲,我对这东西不太喜爱,在现代的信息社会里面,电脑确实有它的作用,一上电脑什么都来了,但是一般的终生都会沉浸在里边,就是人被信息所淹没,多半的人都是人被淹没了而丧失了自己,
主持人:那除了写字画画看书教学,你就没有别的娱乐方式吗?
李里:娱乐,还是出游嘛,去游这些名山大川,去游这些名胜古迹呀,然后闲下来就喝茶呀,看戏呀,我喜欢带着学生出去,或者亲人学生在一起喝茶。
主持人:看戏?
李里:看川戏。
主持人:不看电影吗?
李里:电影特别好的,也会看一些,但看得很少。
主持人:李老师一表人才,一个私人的问题,追你的女孩子应该不少。
李里:这个就不敢讲了。
李里:应该说这个估计可能还是有吧。
主持人:那您自己怎么考虑?
李里:这个就是顺随自然,顺从天意。
主持人:感情的问题可能是一个很浪漫的问题,但是年龄的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嘛,也是古训。
李里:是,爱情嘛,就是说从情感上来讲,那肯定是人们美好的向往,但是从婚姻家庭来讲它就有很多具体的问题了,它涉及到双方的家庭,涉及到是不是能够真正地一生过这种生活。
主持人:但是谁能适应你这样的生活?
李里:这个就是徐志摩说的嘛,吾于茫茫人海中,寻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李里现在除了教书之外,他每周都要到95岁的文字学家杜道生先生的家里求学,他自己还撰写了一部近百万字的《国学通观》,这部书的撰写受到了国学大师张岱年、季羡林、刘克生等先生的指点和肯定。李里希望通过自己的梳理把国学的文化精髓通俗易懂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尽管李里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产生了各种怀疑,但他还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
主持人:如果年轻人都来效仿你,这个时候怎么样?
李里:如果都来效仿我的话,那说明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呀,才开始真正的恢复,可以说民族自信就真是构建起来了。
主持人:国学当然伟大,但是我们接受的另外一种观点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的这种进步,社会进步从何而来?
李里:什么是进步的标准?当然人有两种向往,一种是精神的,一种是物质的。西方文化,数理化,主要给人解决物质方面的满足,而物质方面的满足是不是就能真正带来心灵的满足?所以说现在很多优秀的人,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表面上看来鲜花、掌声、小车、洋房,但是他们内心实际上并不是快乐的,并不是安宁的。
主持人:您个人有什么目标吗?
李里:保持一种真正的、属于我们中国的生活方式。这并不是说要大家这样子做,而是说在这样的时代,要看到中国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生活还存在,这是民族自信的一种体现。就是说西方的东西固然好,但是我们中国的东西也有我们自己的好处,可以并存嘛,这是第一。第二呢,能够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面,弘扬我们的国学,听的人越来越多,就是向他们普及,把我们祖先的经典和智慧告诉给民众,让他们知道我们祖先的文化原来是如此的辉煌灿烂,让他们从理解上去构建民族自信,去热爱我们的国家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