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奄二都之考探
(2021-03-24 08:29:30)
标签:
原创考古历史文化 |
分类: 甲骨文化 |
亳、奄二都之考探
《尚书·盘庚下》:“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商王盘庚时期的“古先王”、应该是指成汤建国前的古代先王,“我先王”是指成汤至盘庚之前的父辈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应该是指因祖上功德,商部族的先王和盘庚迁殷之前的商代世王均活动于山区之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通过对部分同版卜辞邑名遗址的长期寻证,结合相关传世文献及民间流传的部分口头材料,笔者以为商部族先王都亳、成汤都亳及商朝前期都奄之地,均位于山东省泗水县古卞邑遗址区群内,具体情况如下:
一、商部族先王都亳及契居蕃之地考
叀高祖夔祝用王受又(P0623)
甲子卜夬贞祷年于夔燎六牛(合集10067)
郭沫若《甲骨文研究》:“盖同一夔字、或读为喾、或读为夋、或读为舜、或读为俊。”《国语·鲁语上》:“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阴平音读“夔”音转为“舜”,甲骨文中的高祖“夔”指的是舜帝。《尚书序》:“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对商部族先王舜都“亳”地点的考据,无疑是解惑成汤居“亳”及其先公居“蕃”等地的首要条件。
《史记·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元年己未,帝(舜)即位,居冀。作大韶之乐。”《淮南子·地形训》中记载的古九州,早于《禹贡》中禹所划的新九州,其中“正中冀州曰中土”,即指“泰山、梁父”所在的古奄国之域[1] 。“舜,冀州之人也”与舜为“东夷之人也”,及舜即位“居冀”的说法不矛盾,即禹划新九州之前的古冀州,就位于“泰山、梁父”所在的东夷地区。《帝王世系》:“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水经注》:“瑕丘,鲁邑,《春秋》之负瑕矣。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囚诸负瑕是也。”《史记正义》:“瑕丘,兖州县。”“寿丘”遗址今在曲阜市旧县村东南,“负夏”即“瑕丘”在兖州境内,“河滨”是指流经泗水、曲阜境内的泗水上游沿岸。“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意为在寿丘作“什器”贩运到负夏售卖。舜称帝之前的主要活动地点“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本身就在禹划新九州之前的古冀州即古奄国域内。
“历山、雷泽、河滨、寿丘、负夏”所在的泗水即泗河上游之域,不仅是甲骨方言集中的传承区,也是卜辞邑名最为集中的传承地[2]。《炎黄氏族文化考·起于渔业时期者》:“今历山之坳,有帝舜庙,山中有历山村,附近有诸冯村,有舜井,……庙则后立也,必历代相传,地为舜生之乡,故以立庙祀之也。”王献唐先生从考古学、古音韵学、古地理学等角度,综合论证舜帝发迹于山东泗水县东部历山、雷泽湖一带,“历山”即泗水县泉林镇历山庄古井及两棵古槐树周边的遗址,含有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等时期的遗迹。村中民众相传:“历山庄村南的绕牛沟,是舜绕牛耕地的地方”。明·尤应鲁《历山考》:“故舜庙、舜井、妫亭山、娥皇女英台,皆在泗,历山遗迹尚在。自宋而金而元俱有遗碑,称帝里云。”历山庄东许里舜帝庙村,村北还依旧有祭祀舜帝的古庙遗址存在。该域元代《重修舜宫记》和明代《帝舜历山辩》等碑文,也考略了古时舜帝活动于历山、雷泽湖一带的事迹[3]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尧)七十一年,帝命二女嫔于舜。”历山庄村西南历山脚下古代有一处娥皇女英台遗址[4] ,间接说明舜成亲后依旧活动在历山附近。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水经注》:“泗水出鲁东北。余昔因公事,沿历徐沇,路经洙泗,因令寻其源流,水出卞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谢息纳季孙之言,以孟氏成邑与晋而迁于桃。杜预曰:‘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世谓之曰陶墟,舜所处也,井曰舜井。’”宋司马贞《史记·索隐》:“舜母握登,于姚墟生舜,因姓姚氏,姚墟又作陶墟。”泗水民间故事《舜耕历山》中讲述:“舜是黄帝的九世孙、颛顼的六世孙,颛顼封庶子穷蝉于姑幕,舜的父亲瞽臾是穷蝉的后人,居于姑幕。舜的母亲握登在雷泽湖见到彩虹感孕生舜于陶墟,舜三十岁时娶娥皇、女英,五十岁代尧行天子政,六十一岁才正式荣登帝位,舜为帝前主要活动于陶墟、历山、雷泽湖附近的区域等等。”[5]传世文献中记载“姚墟、桃墟”,与故事中的“陶墟”是同一个古邑名称。卞邑东南不到1公里陪尾山诸泉是泗水之源,从地理位置上看,卞邑东南约3公里许即泗水县泉林镇安久庄古槐树周边的遗址与“陶墟”对应,其址含有龙山、岳石、商周文化时期的陶片标本。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瞽瞍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王子襄《泗志钩沉》:“(香山)东有妫水,循伏山西麓,至陪尾东南转折而西流,与潘波河合,北入于泗。”《左传·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续山东考古录》卷十八:“泗水县,周鲁卞邑、郚邑、蔑邑、桃邑。”泗水县原南陈乡妫亭山主峰下天齐庙村北姑蔑城遗址,是以大汶口、龙山、岳石和商文化为主的遗存[6] ,即春秋时期的古蔑国,曾为舜帝之先祖穷蝉及其父瞽瞍(叟)封居地,“姑幕”北6公里是“陶墟”旧址。妫水发源于香山东麓,向北过经姑幕城遗址东侧,至安久庄(陶墟)西妫亭山余脉尽处,即潘坡西南折弯西流入泗。《史记·陈杞世家》:“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潜夫论·志氏姓》:“帝舜姓虞,又为姚,居妫汭。”《左传》杜预注:“水之隈曲曰汭。”妫亭山下妫水流,“妫汭”意为妫水弯曲处,《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的居地“妫汭”即在“舜耕历山、渔雷泽”附近。“妫亭山、妫水、姑幕、陶墟、潘坡”东与历山靠近,东北与雷泽湖紧邻,所处地理环境与“妫汭”之称互为印合。“桃邑”即“陶墟”,也可泛指“历山、雷泽湖、陶墟(安久庄)”周边一带。王子襄《泗志钩沉》:“历山在治东七十里,雷泽湖南。……山中有历山村,附近有诸冯村、有舜井、有娥皇女英台、有原宪屯。”舜帝庙村南紧邻诸冯村,清末改名为凤凰庄(即今平邑县凤凰庄),文献中有舜生“诸冯”和“陶(姚)墟”之说,“诸冯、陶墟”分别位于历山东西两麓,两邑相距仅数公里,同在雷泽湖南岸即“妫汭”之域,可权当舜的同一出生地理解。
…未卜东成于逃(P0140)
卜辞邑名“东成、逃”同版,两地应相距不远。依据与合文“东成”同版邑名遗址的分布情况,可证“东成”与泗水县泉林镇雷泽湖东北岸东城庄遗址区是对应的古邑[7] 。“桃、陶、逃”音谐,“东成”西南约6公里安久庄即陶墟遗址应是“逃”邑旧址。
明·尤应鲁《历山考》:“余登历山谒帝舜庙,询之老成人,咸谓此庙十里之内,蝗蝻不入境,冰雹不降灾,傥所谓圣迹是耶非耶?”舜成为尧王驸马后理应配享封地,舜帝庙、历山庄、陶墟(安久庄)附近民间自古有“十二皇庄”的传说,“泽沟、石旺、石匣、马家庄、临湖庄、泽的沟铺、驸马井、香乐庄、灰泉、七家庄、白庙坡、安久庄(陶墟)”均属“十二皇庄”的范围。“十二皇庄”位处帝舜庙十里之域及近区,疑“十二皇庄”的来历,与舜成亲后的食邑有关。
贞夜辛亥乎妇妌宜于磬京(亭)(P0598)
贞妇妌黍受年、甲午卜品贞有于黄尹(甲选243)
己亥卜殻贞有伐于黄尹亦有于蔑(P0412)
…贞妇井乎黍于丘商受年(合集9525)
勿东成于丘商(P1609)
上个世纪末期,附近村邑亦有少数耆老将泗水县泉林镇驸马井村,简称为“驸井”。“黄尹、蔑、丘商、鲁、东成、逃”等与“妇井(妌)是同版或间接同版的卜辞邑名遗址,“妇妌”与“驸井”谐音,这为确定执事庄东约4公里驸马井村是“妇井(妌)”故址提供了佐证[8]。驸马井村古井西百米有几块天然的泗滨浮磬原石叠压在一起,上层最大的一块俗称“响马石”或者是“天石”(见图片6-1),此件磬石的南侧亦有古代用矿物质书写酷似甲骨文的一个“天”字。《尚书·泰誓上》:“类于上帝,宜于冢土。”孔《传》:“祭社曰宜,冢土,社也。”《春秋繁露·止雨》:“祭社,击鼓三日而祝。”《尔雅·释天》:“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甲骨文“京”的物象是亭子的象形,辞例中记载在驸马井村西“乎(呼)妇妌宜于磬亭”处举行祭社活动,应该有某种原由。
驸马井因村中有一古井而得村名,舜是尧王的驸马,驸马井村名的来历与舜帝有直接关系。故事《驸马井》中叙及尧王访舜,遇到舜犁辕上拴葫芦驾牛耕稼之处,即是驸马井村的田地,尧王与舜歇晌谈论治理天下心得及选舜为驸马的地点,就在驸马井村中古井的边上[9]。驸马井古井北侧是当地民众相传的“驸马府”遗址,含有龙山、岳石、商周等时期的遗物。民间故事《雷泽秋声》中亦讲到:舜登帝后,仍旧和过去一样在历山、雷泽湖一带耕渔和狩猎。舜帝时期雷泽湖面积大,包括“驸马府”遗址以北和东至历山方圆十五里的区域,依据东起历山西至驸马井一带的地势,疑驸马府遗址东面的泽沟河,是舜在历山附近率众坑击雷泽湖洪灾开挖的泻洪沟,即“扶犁沟”[10] 。驸马井村地势略高,是“十二皇庄”的中心,旧时位于交通要道处。从当时周边环境考量,舜在扶犁沟(东沟)西侧修建“驸马府”是最佳的选址,即不受雷泽湖洪水的侵害,也便于对湖中、周围食邑物产的管理。“驸马府”遗址位处“妫水、历山、雷泽”近区,驸马府遗址应是舜在封地内与娥皇、女英成亲后在妫汭的居所之一。
贞叀品令取子豕宁十三月(P1051)
弗其取弜马氏在子豕(P1576)
据贺一村的一位老者介绍:“听老人们传说,泉林陪尾山泉头东南百米处,很早以前有个叫执事的老庄子。”[11] 执事庄即泗水县泉林镇原百货公司家属院一带的遗址,含有龙山、岳石及商周时期的文化遗迹,近年因泉林景区扩建遗址已严重损坏。卜辞邑名“子豕”与“执事”谐音,甲骨文的记载说明执事庄在商代之前就存在了。“响马石”可讹音为“弜马氏”,疑驸马井村“驸马府”西侧的响马石,即取村于“妇井(妌)”西4公里“子豕”旧址一带。
《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娇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这段文字的记载,明确透露出舜帝成亲和建都之地,应在“妫汭、历山、雷泽、河滨”附近的区域。“舜帝庙、诸冯、历山、娥皇女英台、雷泽湖、驸马井(驸马府)、姑幕、陶墟、执事庄(潘坡)、卞邑”,集中分布在方地不超二十公里的小范围内,即“妫汭”之域是一种很罕见的文化现象。上述文献和民间传说中有关舜帝活动的多条信息及遗址,是没有一丝缺环的证据链。
《史记·五帝本记》:“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天子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史记·夏本记》:“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执事”民间是指主事的人,舜五十岁代尧行天子政的地点,应在历山、雷泽湖、驸马府、陶墟附近寻证。舜在自已的驸马府近区修建行天子政的府邸顺理成章,驸马府西4公里即执事庄旧址,疑执事庄的来历与舜代尧行天子政期间的事件有关。
《史记·五帝本纪》:“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卞邑南侧即妫水西流的河段,当地民间俗称“南河”,疑此段文献是指舜辟让尧子丹朱在“南河”南岸,即其祖居之地姑蔑城一带。泗水民间故事《舜的传说》中叙述:尧王逝世后,百姓服丧三年期满,舜让政尧子丹朱,诸侯不去丹朱处朝觐,反而均到泗河南岸朝觐舜,惜没有说出舜代天子政和丹朱居地的准确地点[12] 。执事庄旧址西百米处与潘坡是连为一片的遗址区,潘坡遗址是以龙山、岳石和商文化为主的遗存,因有民居和公路占压,面积不祥。《荀子·议兵》:“古者汤为薄,武王以镐,皆百里之地也。”在潘坡寻找遗址时,曾向两位耆老打听到“潘坡最早也叫薄(讹音)”、“潘坡最早也叫翻波”的两句传闻,“亳、薄、波、坡”谐音,泗河发源于潘坡东北许里陪尾山山下,泗河上游南岸的潘坡(执事庄)遗址,与舜登帝建都的地点相吻合。
甲申贞其又打钻(算)于尹(卜通251)
丙寅卜大贞叀由又保自又尹十二月(P0287)
甲骨方言传承区,以“尹”为邑名的古邑,应以泗水县金庄镇的尹家城即尹城遗址区当之。“保、尹”同版,“又保自又尹”的事件说明两地非常靠近,“薄、亳、保”音讹,辞例中“保”与“尹”东约35公里,即泗水县泉林镇潘坡应该对应的古地名遗址。
…卜王(快)正商卞鲁(P0383)
乙丑卜古贞妇妌鲁于黍年(P0383)
……商贞……于亳災(《殷墟书契后编》上9·12)
甲寅王卜在亳贞今日…鸿亡災(P0592)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舜子)义钧封于商,是谓商均。”《路史·国名纪》:“卞,卞明国。汤伐有卞。”《国语·楚语》:“鲁有弁,费。”韦昭注曰:“弁,即卞也。”“卞”是指泗水县泉林镇的古卞国,“鲁”即曲阜周公庙遗址。“商、卞、鲁”是同版的邑名,疑夏朝某一时期“商、卞、鲁”是同等级别的方国。依据与“商”多组同版卜辞邑名遗址的位置,可推证出“商”与宁阳县堽城镇堽城里至商庄一带的遗址区群是为同地[13] 。“亳”与“商、鸿”也是同版的邑名,与“鸿”谐音的古邑名,应以泰安城南30里满庄镇洪沟村遗址当之。从“商、卞、鲁、鸿、妇妌”几处卜辞邑名遗址所处地理位置上分析,“亳”与“尹”同版的“保”应是同一个古邑,即与古代的潘坡是同一处遗址。
癸巳卜在反贞王勾亡祸在五月王改于辕上酉五(卜通596)
癸巳王卜贞勾亡祸在反(P0291)
贞悠于翻(曼)…(P0285)
己亥卜戠妇井于翻(P0285)
卜辞邑名“辕上、酉五”故址,分别位于费县朱田乡苑上村东南和大由吾村南的遗址中,同版邑名“反”应距“辕上、酉五”故址不远。被误释为“曼”字的物象,是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共同触目的会意,应是造字初期百姓眼中翻眼皮时的形声字“翻”。与“辕上、酉五、妇井”同版又与“反(翻)”谐音的地名,与“妇井”西约4公里潘坡遗址,应该是对应的关系。甲骨文中含有夏朝和商朝早期的辞例内容[14] ,不同时间段“保、亳、反、翻”是指同一个古邑的可能性存在。依据与“妇井(妌)”同版邑名“夹丘、鲁、龙方、丘商、黄尹、谷”等遗址的分布[15] ,也可证实“翻”与潘坡遗址是为同邑。
丙戌卜夬贞翻不乍夔協(由)王事二月(卜通726a)
己酉卜夬贞共衆人乎从翻協(由)王事五月(P0285)
这两组卜辞中“協”与甲骨文“由”的字形相似,疑“由王事”是“有王事”三个字的假借。“共”的物象,像双手同时扬起轰动物的姿势,“共衆人”应是口语“轰众人”之意。疑辞例中“翻不乍(作)夔由王事”和“共衆人乎从翻由王事”的记载,与商部族的高祖“夔”即舜代尧行天子政或登庸初期的事件有关。这两组甲骨文的内容透露出“翻”历史上是一座都城的讯息,把“翻”即潘坡(执事庄)遗址视为舜的都亳之地,在这两组辞例中亦找到了直接史证。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云:“舜所都,或言蒲坂,或言平阳,或言潘。”《古本竹书纪年譯註》:“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左传·宣公八年》:“城平阳,书时也。”杜预注:“今泰山有平阳县。”《水经注》“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又西经泰山东平阳,西南至卞县入于泗。”平阳故址即今新泰市古治旧址一带。《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尧)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禹划新九州前的古冀州是指泰山南麓的古奄国地区,“平阳、潘”在尧、舜即位“居冀”辖内,即古奄国之域求证,更符合史实之真相。卜辞邑名“翻”在平阳故城遗址西南约40余公里许,可证潘坡为舜帝都“潘”之地无疑。
壬戌卜夬贞气令翻田于先侯十月(卜通726b)
癸卜贞令翻贵于先侯十二月(卜通726c)
《世本·居篇》:“契居蕃,封于商,子姓。”《史记·三代世表》:“尧知契、稷皆贤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后十余世至汤,天下王。”商部族先公契有七十里封地,当时本身就一方诸侯国的辖疆。“蕃、翻”谐音,这两组辞例中被商王室称为“先侯”,又与卜辞邑名“翻”相关的历史人物,与“契”应该是对应的关系。
《荀子·成相》:“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商部族先公居“蕃”和居于“砥石”,当时应该同在契的封地“蕃”邑辖内,两处古邑理应靠近。“砥”旧音读“zhi”,卜辞邑名“子豕、翻”东西相距百余米,“子豕”可讹音为“砥(zh)石”,是故,亦不排除“子豕”遗址,是商王室先公“居于砥石”地点的可能。
已有学者把滕县境内的“蕃”理解为契所居之“蕃”[16] ,因滕县不在甲骨方言和卜辞邑名传承中心区,“契居蕃”和“汤始居亳”之地,位于甲骨方言传承核心区内才会更为贴近历史真相。文献中成汤在亳“从先王居”和在“契居蕃”之域为王的事件,透露出“亳、蕃”应是同一处古邑之信息。甲骨文中不仅存在谐音记事的现象,同时也存在不同时段同一邑名繁简称共用的事实,从卜辞邑名遗址间的对应关系,也可看出“保(亳)”和“反(翻)”是同一处遗址。即成汤之前商族部先王都“亳”都“蕃”,是同一处都邑。
《吕氏春秋·去私》:“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舜帝驸马府及“契居蕃”附近,应是其族裔后人集中的分封地,商部族先公“契居蕃”和舜子“义钧封于商”,当时应该是靠近的诸侯封地,泗水、宁阳是两个互为相邻的千年古县,宁阳县商庄遗址区群是“义钧封于商”之地的可能性存在。潘坡遗址为“契居蕃”之地,与宁阳县商庄遗址区群是“义钧封于商”之间,无疑是两个相邻诸侯国的关系。
舜帝即位居冀,是指舜在禹划新九州前的古冀州即古奄国之域称帝。《尚书·禹贡》:“峄阳弧桐,泗滨浮磬。”峄山附近泗水上游沿岸的泗滨浮磬,需要悬浮或硬物垫浮,通过击打才能发出金聲玉振之音。驸马井村“驸马府”遗址西侧的泗滨浮磬石即“天石”,基座人工垒砌痕迹明显,不排除是舜在“翻”正式登帝,为方便“祭社”在其驸马府旁边设置的处所。综上所述,把潘坡(执事庄)遗址视为舜帝都“亳”或都“潘”之地,依据是充分的。
二、卞为成汤都亳之辅证
[1]参见拙文《奄国是商部族发祥地之管见》。
[2]参见拙文《部分商奄后裔方言延续甲骨方言之初探》,《奄国是卜辞邑名集中的地区》。
[3]参见附录《重修舜宫记》、《历山考》。
[4]参见《泉林区志》194页,2006年泗水县泰山印务中心印刷。
[5]参见附录《舜耕历山》。
[6]参见《文物·泗水天齐庙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1994年12期。
[7]参见拙文《奄国是卜辞邑名集中的地区》。
[8]参见拙文《奄国是卜辞邑名集中的地区》。
[9]参见冯灵恩《泗水民间故事选·驸马井》。
[10]参见《泗水民间文学·雷泽秋声》。
[11]此则传闻由贺一村王新柏先生提供。
[12]参见冯灵恩《泗水民间故事选·舜的传说》。
[13]参见拙文《卜辞邑名商邑考证》。
[14]参见拙文《甲骨文含有部分盘庚迁殷前之卜辞》。
[15]参见拙文《奄国是卜辞邑名集中的地区》。
[16]参见王献唐《春秋邾分三国考》第48页,齐三鲁书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