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钟惊现农家院 不知谁人接福又纳喜

标签:
苏清杰老子书画院明代古钟收藏 |
分类: 相关资讯 |
http://s14/mw690/001r3FDpgy6RQAdVm5nad&690
据文物专家孔令公介绍:这对古钟的提袢上各有7个鼓钉式装饰,提袢下方,围绕钟体各有24片莲花花瓣。钟体上各有108个写法各异的阳文“灵”字,下方有8个八卦图案。一个钟上有8个“福”字,另一个钟上有8个“喜”字。据文物专家测量:两座古钟钟体均为1.60米高,口径有1.12米宽,上方孔径为0.12厘米。且重量均为1000市斤。该钟铸造精细,图案精美,保存完好,几乎没有敲击过的痕迹。特别是那钟上精美绝伦的文字,甚称明代馆阁体书法艺术代表之作。其字体工整,古朴道劲,108个“灵”字尽管字体各异,但版面安排得匀称整齐,从头至尾距离均等,绝无空白,又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这一切的一切,不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和计算是难以完成的。每座钟上的108个“灵”字,加上一个钟上的8个“福”字,另一个钟上有8个“喜”字。应该是由当时顶级的大书法家先在宣纸上把各种“灵”字和福喜写就,然后用朱砂反印到钟模上,再由工匠雕刻成凹陷的阴文。剩下的事,便是以火为笔,以铁为墨,将这光洁挺秀、见棱见角的108个“灵” 字和16个“福”“喜”一挥而就了。
文物专家声介绍说:大凡古钟都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在古钟的背后可以采集到许多充满善恶兴衷的历史故事。初步定为明代“福”“喜”灵钟,应该是明代最鼎盛时期铸造,属国家珍贵文物,在全国也并不多见。其背后的史料,有待进一步考证。可以说明代福”“喜”灵钟的发现,为研究中国的古钟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实物,它不仅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科研价值,也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虽历经5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大钟依然保存完好,依然显得是那样古朴、精美、雄伟、凝重。正如专家所言:大钟作为一个发声装置,它最根本的功能和终极的输出无疑是钟声。归根结底,应该以钟声的品质来鉴别技术成就的高低。大钟铸成后,由于通体都是文字,根本不可能通过机械刮削来调音,但却一次性达到如此音响效果,这的确是难之又难的事。由于差频现象和各分音在大气中衰减程度不一,便出现了钟声的抑扬起伏和各处听到的音调略有不同。钟声轻击时圆润、深沉、古雅,重击时浑厚、洪亮、庄严。内行人能辨出等完全谐和音组成的泛音系列。无论该钟的音质、音色还是传播距离,在世界古钟之林中,都令人称奇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