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勤祠·王象乾·四世宫保【精】

标签:
忠勤祠王象乾四世宫保杂谈旅游 |
分类: 游记 |
王象乾在王氏家族中官品最高、政治影响最大。他以进士出仕后,历仕五朝,官至兵部尚书。在忠勤祠正厅后面,有3间抱厦厅。是王氏后人纪念兵部尚书王象乾的祠堂,名曰“司马祠”。由于“司马祠”的兴建,忠勤祠逐渐演变成为王氏家族的家祠,成为新城王氏后人节日祭祀缅怀先祖的地方,由于其整组建筑高大、宽敞、采光好、安静,加上门厅柱子上镌刻着许多文采飞扬的对联,形成一种激励向上的文化氛围,对后人潜移默化中起着良好的教育作用。
新城王氏家族,为官则效忠国家、清正廉洁,为文则华章叠出、著述等身,无不得益于“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王氏后人将此家训刻石立于家祠忠勤祠。王象晋教育王士禛兄弟也“恒举此训”,并把它写在厅事屏壁间,以作时时警示。
王氏自重光而后,子姓科第最盛:王之辅,举人,户部员外郎;王之猷、王之都、王象蒙、王象节、王象斗皆成进士。之猷,按察使;之都,开封知府;象蒙,御史;象节,检讨;象斗,主事。而名位尤可纪者,有王象晋、王象恒、王象复、王象春、王象坤、王象云等数人云。
四世宫保坊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目的是为了表彰兵部尚书王象乾在“总督蓟辽”、“行边视师”中功绩显赫,被朝廷晋爵为太子太保的事迹。当时朝廷追封王象乾的三代,即他的父亲户部左侍郎王之垣、祖父贵州布政使司左参议王重光、曾祖父颍川王府教授王麟。他们都因其后人王象乾对于明王朝的突出贡献,被诰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所以这座牌坊被称为“四世宫保坊”。牌坊古迹历经四百年风雨,至今仍是新城镇标志性建筑,仿佛仍在诉说新城王氏家族的煊赫历史。
四世宫保坊,面向南北,高15米,宽9.2米,进深3.3米。建筑形式为中间高、两边低的宫殿式样。它融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于一体,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重大的史研价值。在三层基座(石头)上,四周均有精致浮雕,有莲瓣、云朵、龙驹、麒麟、松鹿、奔狮和景物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拱门两侧雕刻的八尊石狮,雌雄各四。雄狮足按绣球,回首张望;雌狮抚抱幼狮,俯首凝视,极尽母爱之情。
该坊前后横幅石匾的两侧均有浮雕楹联,为隶体书法。两幅楹联上端都注有“玉音”二字,下端皆有精雕莲花承托。楹联的四周和石匾上下则雕刻着精致的飞禽走兽、山水花卉。中间大拱门之上,嵌有上、下两块横幅石匾,下为叙功匾,镌刻着王氏祖孙四代的名讳、职衔和诰赠。叙功匾以上之匾额,镌有“四世宫保”四个大字,字体工整,笔力遒劲,相传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书写。
“四世宫保”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迄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是为表彰当时兵部尚书王象乾(新城人),由于“总督蓟辽”、“行边视师”、“威名著九边”,保卫明王朝有功,晋爵太子太保,为万历皇帝特许而建造的。建坊时,王正在兵部任内,时年71岁。当时曾追封三代,包括他的曾祖父王麟、祖父王重光、父亲王之垣,他们都因王象乾的功绩,诰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
保兵部尚书”,因此该坊称为“四世宫保”坊。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古代砖坊之一,1985年该坊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