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台湾舌战“行政院长官”:传统到底在哪

(2010-02-26 02:08:42)
标签:

文化

    10月随中国记协的团去了一次台湾,浏览风景也罢,印象最深的除了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就是和台湾“行政院文教处处长”和王姓“科长”的一场舌战。

    其实舌战并不是什么好事,但这次是关于传统文化的争论,读书人的事情,也就顾不得“口业”了。记得这餐饭是对方的接风宴,说是接风,但对方除了礼貌寒暄,也趁机想对大陆来的同胞宣传一下台湾的各种成就,其一就是传统文化保存得比大陆要好。

    老实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的传统文化在某一时期,的确没有大陆受到的破坏大。但是,台湾本身也是接受了美国发展模式,并不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文明,这些年随着全球的日耳曼化,台湾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异化,因此我并不认同台湾的传统文化保存得比大陆好的说法。相反是,海峡这边近三十多年来,知识界和政界都一直在反思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些做法是否妥当,除了大学中的国学研究逐渐升温,民间编修家谱、祭祀炎黄、恢复汉服等现象,都说明华夏文化从来都不会消亡,总是在适当的时期就生根发芽。

    在酒桌上,觥筹交错之间,对方的“长官”开始有了些酒意,借着赠送给我们的一张闽南语方言朗诵古文的CD,自豪地说:我们闽南语是古汉语的化石,你们回去听听CD,里面是祖先朗诵诗词的声音。

    我不否认闽南语和吴语、西南官话、粤语等方言一样,保留了部分古汉语语音遗存,但要说闽南语就是古汉语,未免太不了解音韵了吧。我于是用商榷的口吻说,闽南语“我”字是怎么发音的。

    “WA!(四声)”

    听了对方的发音我笑死了,告诉这位女“处长”,在上海话、四川话、西安话、粤语中,都准确地保留了古汉语“我”字的发音部位,于是我用上述发言发了这个字的音,很明显,这是一个喉音,在普通话和闽南语中都没有。

    闽南人一向宣称自己是东晋衣冠南渡的后人,但历史的事实是,闽南地区当时有很多土著,汉人在南迁的过程中,许多光棍找了土著女人做老婆,随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变迁,“河洛郎”的语音早已不纯,其中“我”字的发音,就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汉语的喉音很难发,满洲人进北京的时候,就没有学会这个发音,因此今天的北京发言发“我”的音,是“WO”。北京方言还有很多卷舌音(舌上音),也是古汉语里面没有的,是元朝和清朝的时候从草原和森林里带来的阿尔泰音。

    我还向对方表达了另一观点,没有必要过于强调两岸的差异性。这次台北之行,我突然发现这个城市其实没有以为的那么现代化,许多台北市民都告诉我,城市建设在过去十多年里,基本就没有发展过。倒是我到过的很多内地城市,现在的建设水平已经超过了台北。而部分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印象还停留在三十多年前,对大陆的发展并不了解。我告诉对方,时代已经改变了,同为一个民族,今后求同存异是大趋势。

    我对对方说,闽南人很重视家谱,大部分台湾人,无论是明朝过来台湾的,还是后来去的外省人,祖坟和宗族都是在大陆,没必要和自己的血统过不去。当我称赞王姓“科长”的姓氏是中原大姓太原王氏时,对方非常兴奋,连连称是。在闽南、潮汕方言地区,对宗族的重视,是大大超过内地很多地方的。

    这一餐饭,最后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了。也是我近年来印象很深的一餐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