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改革开放30年专访)王旭明:我觉得我是个人物

(2008-12-24 06:34:37)
标签:

教育

    (改革开放30年专访)王旭明:我觉得我是个人物

 

    图:王旭明在社长办公室内

 

    新闻晨报改革开放30年特刊报道,印象中最深刻的人物就是王旭明。

    此人说过:“有科学知识的人去养猪,会在养猪的领域创造新的奇迹,而不是单纯的重复劳动,简单性的劳动等等,所以,要呼吁媒体引导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也说过“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对于“范跑跑”的评论,也是王旭明的经典话语之一。

    做了五年新闻发言人的王旭明如今离开了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舞台,担任起语文出版社社长职务。有人说他言多而失影响仕途,有人说他明升暗降……在新闻发言人的采访专题中,王旭明成为了我最重要的采访人物对象之一。

 

    王旭明语录一:我在力图提升大众理念

    我主持过几百场新闻发布会和记者见面会,我认为有职责就我的新闻发布内容来提升理念。比如说老百姓传说的“大学生养猪论”、“教育改革成功论”等这些“怪论”,无一不是我在力图提升大众对教育的理念,无一不是在让受教育的人和被受教育的人去理性看待教育。

    比如说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为什么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这些政策究竟解决什么问题?当然不是对大学生就业全部包下来,也不是让大学生都去做所谓“白领”,“大学生养猪”媒体不必哗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应当看到,所有政策都是有限度的,有边界性的。但是现在很多人把政策夸大为无限,我说怎么可能?为什么记者们愿意和我聊天,就是有些事情我自认为分析得比较透比较深,有利于谈话。

    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面看深度,对我来说已经成了一种癖好。我到语文出版社以后,我参与组织策划并写序的第一本书就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的精选,书名为《世象深处》,我所以对此感兴趣,就是因为这批报道透过生活的表面开掘了生活深处的丑与美,善与恶。

无论工作岗位发生怎样的变化,我的追求都将永远不变。

 

    王旭明语录二:发布会后我最后一个离开   

    一般我在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半到一个小时都还在会场。我的理念是,新闻发布会后,我要最后一个离开,也就是要接待完最后一个记者。所以我的发布会的效果大不相同。

    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言多必失”。新闻发言人开始说话了,关键在于有的地方说不全、有的地方说不准,就会影响仕途。

    从传播学的角度说,新闻发言人是传播者。如果你照本宣科,传播的信息很准确,这样就引不起任何人的关注。还有一种做法是,把传达的信息都吃透了,用自己的话做一定的转换。变了一种语言肯定有些失真失态,两者比起来,只要不是原则的“失”、根本的“失”,我宁愿选择这种“失”。这样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

    我到现在仍然认为,谁都可以对教育说一两句看法,但是在中国真正懂教育的人甚少,能对教育的实质说出一二的人也甚少。我就是努力想做这些“甚少”。当然我也没有成功,也在向这个目标努力。

    人不管做什么事情,理念非常重要。因为有前面工作的铺垫,在我的成长经历和工作实践中,我由衷地、发自内心地认为,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制度是一项太好的制度,是一项太重要的制度,是一项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须臾不可离不开的制度。我由衷地有这种想法,我在做的时候就自然地不照本宣科,自然地要追求效果。正因为有这种坚定的理念,因此其他方面带来的损失就不值得提了。

 

    王旭明语录三:我是矛盾时代的新闻发言人  

    人们从事的工作能否产生影响,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非常相关。我做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这5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特殊时期。2003年我上任的时候,中国教育实现基本扫除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巨大跨越。此外,1998年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当年扩招人数达45%以上,到2003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就达到19%。

    在上面两个背景下,从2003年以后,中国的各级教育都面临规模和人数扩张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如何提到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这个问题反映在老百姓和教育部门矛盾上,就是老百姓非常非常渴望、非常非常迫切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国家良好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这个矛盾因此越来越尖锐。可以说,这个矛盾在我做新闻发言人这5年里贯穿始终。   

    就举教育的消费特性来说。现在大众普遍认为教育带有公益性。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进入市场经济的教育毕竟决定了它带有市场经济的痕迹和烙印。这些痕迹和烙印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带有消费性质。我认为,对教育消费性质认识得越深刻、清醒和实际,就是对教育认识的深刻、智慧和聪明。

    再比如奥校的题本来就只适合15%人,并不是面向全体人的思维和习惯,不会做奥校的题绝不意味这个学生笨和傻,会做奥校题也绝不意味着聪明和智慧。但是人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却对此趋之若鹜,简单地说就是失去理性。   

 

    王旭明语录四:没必要设新闻发言人专业   

    我们对新闻发言人的认识,和五六年前、包括十五六年前是完全不一样。五六年前,中国的新闻发言人没有像今天这么被广为关注。在做新闻发言人之前,我做过教育部新闻处处长,这个职位虽然不是新闻发言人,但是承担着很多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有这样一个背景,对我以后的工作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我是个人物。我有老师的经历、记者的经历,一般官员的经历,又有新闻官员的经历,还有新闻发言人的经历。可以说,在新闻发言界,有比我做得好的,但是有我这么多经历的人不多。说实话,人到了这个时候,是光最亮、精力最足的时候。特别是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没有相当的涵养,不能几句话就把中国的教育说透了。所以我说我还是个人物,就是这个意思。

    我认为新闻发言人应该具有几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媒体从业能力,二是有行政部门工作经历,三是最好有从事过两三种以上不同工作的阅历和能力,年龄在35岁以上比较合适。我听说现在有大学要设新闻发言人的专业,我个人是非常不赞同的。因为新闻发言人较之其他工作根本的不同区别,有太多太多、太高太高经历和阅历的要求。

    

    王旭明语录五:“及时、准确、全面、有效”

    我其实以前做过7年记者,又做了5年教育部新闻处处长,我有这样的成长经历,成为新闻发言人后,我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和理念,认为在这个时代我做新闻发言人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传达政策、提升理论、引发深刻、丰富情感”。推而广之,我认为在这个时代具有话语权的中国新闻发言人,都应该秉承这样的理念。

    简单解释一下吧,我在刚上任的时候,把这个16个字分成了不同的程度。我认为传达政策是60分,也就是看这时期新闻发言人是否合格,首先检验标准是否传达了政策。我对自己传达政策的要求是“及时、准确、全面、有效”。更高点的要求就是“形象、生动”。

    这几点我不展开说了,确实很难。就拿“及时”来说吧,很多人说,及时传达政策很容易嘛,就是快呗!这是不了解情况的人。对中国国情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最难就是“及时”两字。比如03年的“非典”,就是因为信息不及时,把简单的卫生事件酿成一场灾害。又如最近的“三聚氰胺”,也是信息不及时,导致这么多悲剧和损失发生。这些事情可以说明,“及时”这条路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通往“及时”道路上的困难,也有相当多要克服。我们还远没有实现“及时”二字的目标。

    又比方说,“有效”。新闻发言人不是以说了与否为标准,而是你看新闻发言人设了后作用如何,传达是否有效。第二天没有报纸理你,就是无效。如果随便谁都能做新闻发言人,绝大多数信息传达出去是无效的。而经过精挑细选的新闻发言人传达的信息才最有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