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到北京出差,事情出奇的顺利,因此利用登机前的几个小时,特地回访了一次中国青年报。东直门海运仓的这栋大楼,在当年的我看来是如此的高大,如今它显得老了旧了,在上海看了太多高层建筑的我,似乎也觉得它显得低矮了很多,但多年前的事情却都涌上心头。
2000年高考,分数超过提前批填报的学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川实际录取线43分——当年填这所学校,是班主任老师的建议。那时的我是省重点文科班的班长,但毕竟只有17岁,是对世事尚懵懂的年龄,总是遵从长辈和师长的建议。现在回想起来,提前批次填这所学校,老师的考虑是出奇的实在,地方上的老百姓总是觉得,警察是国家公务员,工作稳定且收入很高,如果在地方公安局坐坐办公室,也算不错的差事。何况提前批属于“额外赠送”,即使录不了,也可以参加一本、二本录取。
后来分数出来了,我参加了公大在川组织的面试、体能测试、政审,北京来的老师对我也很满意,我想,这辈子大概是要做警官了……
到了8月初,却突然收到一封“四川省警察高等专科学校”的录取书,录取我至该校刑侦专业。
从来没有填过这所学校,也没有填过服从分配,而且此时重点本科尚未开始录取,为何一所专科先录了我?惶急之下,随母亲到省招办申诉,才知道20几个高分考生均遇此尴尬,名额被人使手段“顶替”,档案被越俎代庖,随手送到“也是警校”的省校里。
从前听说过黑幕,但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奇事,而且这事发生在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也真是无话可说。在成都的网吧,我写了一封2000字的邮件,详细叙述了事情经过,发给焦点访谈、人民日报……想起来,这封信是我写的第一篇“调查性报道”,这篇“报道”被全文照登在2000年8月22日(大概是这个日子)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后来又被中央电视台早间报摘通读,许多门户网站都做了转载。来采访我的记者刘健,是山东莒南人,后来他又采访我,做了进一步报道。我的档案最终被抢救出来,此时重点本科录取已经结束,不想复读的我被转录到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
后来,按部就班地到大学报到,读完一年后,18岁的我在刘健老师的帮助下到中国青年报法制社会版实习,写了“山东出省费”等一些有点影响的报道。后来读书期间利用假期断断续续在中青报上海记者站写过一些稿子,直到2003年暑假转到新民晚报政法部实习。
2001年那个暑假,天天走过的那条林荫道,如今已经开拓成难以辨认的大马路,在新建的高楼中间,我已经找不到海运仓中青报大楼的所在。再访故地,让我唏嘘不已。
可以说,我初入新闻门墙的这段经历,有点像在听故事,但人一辈子总是会发生一些像故事一样的事情。8年过去了,我已经在新闻岗位工作了一段时间,在曾被认为是报业旗帜的中国青年报的经历,留下的烙印至今深刻地影响着我的采访和写作。
当年采访我的刘健老师,如今已经是中青报的副总编辑。长年夜班,加上好饮白酒,他最近身体不大好,进过一次手术室,我这次专程买了些营养品去看望他。利用这个机会,我重新走进了中国青年报的大堂——布置没有改变,看门的阿姨还在,改变的只有人,只有人的心情、年龄等最易被时间挪移的东西。这大约就是“物是人非”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