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马千里
百家讲坛开播以来,我断断续续看了一些,觉得于丹、易中天几位先生的确讲得不错,用白话向群众阐释传统文化,在这个经典消逝的年代是一件功德事。于丹、易中天因为他们的才艺收获了名利,成了文化明星,随之而生的,是许多骂他们的“权威”。这些“权威”中大约有三类人:第一种确是在学术机构任职的老先生,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一领域有较深认识,于是担当“咬文嚼字”的角色,指正名人的言行,态度还算认真可敬;第二种的身份与第一种差不多,但骂人是因眼红嫉妒,是因个人的职称名利不及于丹、易中天们,于是端起“名门正派”的架子,骂别人是说书的,骂他们的言语不合学术规范;第三种人,则是想制造轰动效应,借名人出名赚钱,个人以为,这种人是最可恨的。
近日一篇题为《于丹再讲论语被指一分钟出现一次硬伤》的文章登上了新浪首页,受访“权威”马千里对于丹讲论语的内容颇多诟病。这个马千里便属于上述第三种人,专门写、卖给名人挑刺的书,借以分点利益链条中的牙惠。最近,马千里写了《当<<论语>>遭遇于丹》一书,这本书在许多地方卖断了货,再版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次新浪首页的宣传,无疑将又使他分得更多利润,炒作出更大的名气。虽然这点利润和名气与于丹差距尚远,但已经足以让这个层次的骂人者满意了。
顺带说一句,这个马千里,头衔是“企业管理咨询专家,深圳马千里企业策划咨询机构首席策划。主攻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对接研究及企业策划实战服务。”媒体把他当作权威访问,这就更让人看不懂了。我不是说,学院派之外就出不了通儒,但在这个私塾、书院衰微的时代,民间自学出现“三苏”这样的奇迹已经少之又少,何况这位马先生的批评又带有如此浓厚的商业气息,这实在使人怀疑他的动机了。
他对于丹的批评,也实在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马千里说:“于丹把‘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解释为‘犬马也有它的长者’,马千里则认为,这里的‘犬马有养’是说‘人们对于犬马也能够做到养活’,用来说明仅仅养活父母而缺乏敬意算不上孝道。并不是于丹所说的犬马能够做到‘养它的长者’,这里的养指的就是对犬马的养。另外如‘有酒食,先生馔’中是‘食’是否读为‘饲’也值得商榷……”
其实,“诗无达古”是古往今来研究上古文学的通行看法,大学课堂里老教授还经常会让学生对一些疑难文字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近日读论语,有这么一段话:“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皇侃义疏认为意思是“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言每事小大由之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我读的这本《论语注释》是中华书局杨伯峻版的,他不赞成这种观点,把这句话译为“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其实,在古人看来,两位先生有不同见解,并不意味着谁对谁错,相互也该“和而不同”了。就是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对上面这句话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断成“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只是我不认为皇侃义疏所谓“和就是一种音乐”的看法是正确的,而认为此处的“和”与“和而不同”的和是一个意思。这种一家之言,只要行得通,未必就该被“打倒”。而从权威性上讲,郭翔鹤解释这句话的力度,的确和马千里批于丹的力度是差不多的——对方是学院里的先生,还是尊敬一点的好。
多年以来,我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凡是不合“权威”意思的东西,都该被打倒。反过来,在一些时候,年轻人则为自己打倒了权威而颇为得意。古人“和而不同”的文质彬彬被抛之脑后,大家上窜下跳文攻武卫,这种场面就在我们身边随时发生着。读者打电话来报社给记者挑错这样的精神,不属于上述范围,尚值得我们宝贵,但如马千里这样,想要借着攻击名人出名赚钱者,就很让人看不起了。
此外,做普及工作的学者,能够放下文人士大夫的架子,深入群众宣传华夏文化,这本来就很不容易。言多必失,他们是冒了风险的,连孔夫子都说“过则勿惮改”,于丹、易中天出点错又有什么大不了呢?至于要上升到“毒害青少年儿童”的高度吗?青少年儿童天天打网游受的毒害多,还是天天去看《百家讲坛》的受益多,这是清者自清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