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贝恩操盘术

(2007-11-19 20:55:14)
标签:

产经/公司

分类: Private Equity
 

3Com收购案的资本逻辑,以及其幕后主角在中国的低调布局

2005年以来,坊间喜欢将私人资本运营公司称为“华尔街的新国王”。这一加冕之词,除了因为它们正在成为资本汇集的中心,更因为,短时间很难有其他投资方式像PE一样富有想象力、颠覆性和极高的回报。

大约也是2005年以来,“国王”们陆续进入中国,虽然同样时有争议,却少惊喜。已成业界共识,广阔的中国市场目前还能提供一些地表之上的金矿:制造业可以进一步优化成本、开拓海外市场,而消费类产品市场刚刚开始兴起。换句话说,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取得投资回报所需要的并非创造力,而是勤奋与精明。

从这个意义上,2007年9月底的收购3Com,是一桩真正标志性的交易。
 
虽然近乎本能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早已将收购3Com与华为的国际化跃进画上了等号,但这次交易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读解,即私人资本运营公司的角度。如果尊重账面上的权益关系——收购之后,华为仅占其16.5%的股权,贝恩投资则拥有另外83.5%——它便在三个层面上是富有开创性的:其一,它是一名身居中国的投资者发起的,对于美国明星公司的收购;其二,中国公司华为在交易中扮演了“杠杆”,它既赋予了交易的现实性,又为3Com未来的国际化留下伏笔;其三,当美国PE业受到次级债风波影响而融资为难,贝恩此次以中国概念为支撑,获得了来自汇丰、中行和花旗(香港)的融资。
 
所谓开创性,是这三点在未来都是可复制的。
 
“漂亮交易”
 
这次随3Com收购一起浮出水面的,还有贝恩投资的董事总经理竺稼。
 
自从放下摩根士丹利中国区CEO的职位,竺已经淡出大众视野两年。可以说,这是主导建行上市以来,他最新的代表作品。对此转型之作,竺在摩根士丹利时期的同事、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评价称:“3Com这个案子,做得非常漂亮。”
 
漂亮是指,在美国PE业高度竞争的今天,竺和贝恩找到了一个竞争对手想不到,更难做到的收购机会。2007年10月中旬,在大连与《环球企业家》长谈的竺承认,因为有华为的参与,此次收购3Com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其他财务投资者的竞争。
 
华为之于3Com的价值,是任何局外人也能一目了然的:现在,3Com最有价值的资产是早年与华为合资成立的华3。而在华3想实现价值最大化,就需要在它最主要的市场中国,与华为实现紧密互动。
 
但外界难以估量的是,拉华为入场的难度有多大?
 
对此,竺稼表示,“最需要的是思维上的一个跳跃”:华为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行事低调,于是一些思考逻辑和行事方法就和上市公司很不一样。想和华为作合作伙伴,先要理解它的风格。
 
可谓机缘,或是一番韬略之下的耐心,竺稼与华为的交道,可回溯至十年前。
 
1997年,在摩根士丹利做投行业务的竺稼开始与华为接触,寻找承销上市的可能。正如人们日后所看到的,华为并没有太多的上市意愿。对此,竺稼不仅接受,还没有就此止步:除了上市,还有很多的合作可能性。
 
此后,华为在资本领域最大手笔的两番动作:2001年将安圣电器出售给爱默生,2003年成立华3,都由摩根士丹利担任其财务顾问,也都是竺稼作为项目负责人。
 
还有一次未能达成的合作机会:一度,竺稼带领美国PE巨头KKR的创始人克拉维斯(Henry Kravis)拜访华为,告之有一个极佳的投资机会:如果KKR收购3Com,可以间接获取华3。
 
这些年下来,华为与竺稼已经彼此熟稔,也相互信任。因此,2006年底,华为和3com竞购华3时,竺稼的新东家贝恩投资,也顺理成章成为华为聘请的两家财务投资者之一。
 
这一参与需要魄力。贝恩的亚洲基金规模不过10亿美元,但华3的价码大约为18亿美元,即使贝恩亚洲想做,也不可能在一笔交易中投入数亿美元。在这一年多的谈判中,竺稼和贝恩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投资方案:亚洲基金提供大约8000万美金,其余则由贝恩在全球的其他规模更大的基金提供。能让全球范围内其他20多名合伙人也能理解华为,并愿意投资,显然需要极有效的内部沟通。
 
因为3Com显然更为急切地希望达成交易,华为和贝恩、银湖资本组成的财团功败垂成(详情请于www.gemag.com.cn参看《以退为进》一文),这让竺稼“一直觉得很可惜”。于是,“后来看到3Com收购华3之后,还是做的不好,股价一直跌,我想还不如把3Com买过来,花的钱和买华3也差不多,”竺稼称。
 
关于这次收购,竺稼喜欢说:“不是华为求我们,而是我们求华为”。他设计了几套收购方案,但显然,最优选是有华为作为参与者的那套。于是,竺稼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说服华为,谈成战略合作协议之后,才开始了与3Com的接洽。
 
如果这个“漂亮交易”如所有人的预期般收场——最终将3Com全面售予华为——竺稼从投资银行家变为PE投资者的转型就过于简单了。与此相反,竺并不认为华为有这个需求。
 
在合资成立华3之前,华为内部已经做了多年的数据通讯业务,但发展得并不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华3和华为的业务模式太不一样。华为所擅长的,是针对运营商采用直销,每一单的资金数额很大、需要个性化量身定做,而华3所做的数据通讯业务,针对的是企业客户,需要通过分销商,每一单的价格比较低,必须依靠规范化生产。所需要的企业文化、激励机制如此不同,都注定了华为和华3应该以一种“保持距离”的方式存在。
 
于是,竺稼在接下来几年需要参与的,将是一场可能更为波澜壮阔的挑战:带领3Com开始新的国际化旅程。“思科在美国已经很强了,不必再去那边撞墙。但很多发展中国家,思科并不是那么强,思科的品牌也不是那么深入人心”,在竺稼看来,这才是3Com的机会。
 
另一个大有想象空间的可能性,是对于3Com模式的复制。人们似乎忘记了,竺稼也是2003年TCL与汤姆逊合资电视业务的财务顾问。事后证明,TCL所欠缺的,是对海外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海外人才的招揽与掌控。而这正是贝恩所擅长的。对此,竺稼不愿多谈,但如果相关交易发生,这至少不该令外界太感意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贝恩操盘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