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贴牌”到“品牌”中小加工企业应该如何做
(2008-09-04 18:01:40)
标签:
杂谈 |
一、关于定单的减少,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有人或许会说去跟越南人、印度人抢,这绝对不是什么好办法,只能是饮鸩止渴,因为那样会导致那些手中掌握订单的国际品牌大企业们进一步压低报价,最终只会死的更惨。而对于美国次贷危机,那更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话题,因为那个“窟窿”实在太大了。我们曾经为了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去购买美国人的债券,已经深深套牢,我们手中的那些靠血汗挣来的美元已经在大幅贬值,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黑石基金一案,还有许多不为大众所知的投资,学术界已经有许多专家在呼吁中央领导重视这个问题。
二、原材料等价格猛涨主要是石油价格高居不下,从过去的一桶只要十几美元到现在的一百几十美元。我们国家是一个贫油国,绝大部分都需要进口,有工业“血液”之称的石油的命脉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我们暂时也无能为力,越是生产那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只会耗费更多的石油。然后又让外国人抓住一个“把柄”——所谓是中国人需求量太大从而抬高了石油的价格,而实际上我们在为外国人做无私的贡献,成品价格在降低,而成本增加的部分就让我们中国人“打落门牙吞落肚”,想起来实在是有点可悲。
三、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我想这也是应该的了,当然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今年实施新的劳动法可能是时机选择的不是太好,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也该对得住那些农民兄弟,他们的条件实在是惨不忍睹,至于那些工厂里的情况我们就不要去提,就看看那些公开的资料就行了。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2005年以前的十几年里头,农民工的工资在珠三角地区几乎是没有增长,一直维持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而我国的GDP可是翻了又翻;如果说得刻薄一点,过去那些工厂所赚到利润很多都是靠剥削农民工的血汗钱而来的,难怪香港的大学生一来到某些企业调查就得出“血汗工厂”的结论,而我们自己人由于身在其中已经见惯不怪、麻木不仁了,因此,确实也该给农民兄弟们涨点血汗钱了。
四、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由于过去一味追求GDP,我们已经在这个方面欠下大多的账,尤其是加工制造业,它对我国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无可容忍的地步。现仅以出口日本的方便筷子为例,这十年总计约2243亿双,为生产这些筷子而毁灭的山林面积就占我国的国土面积的20%以上。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1/3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近乎100%的土壤板结,主要水系的2/5已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世界银行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其实,不用看那些统计资料,只要看看天空就知道了,在一些城市,人们几乎天天生活在阴霾之下,终年难见蓝天白云,即使是首都北京要不是由于举办奥运会加大了环境污染的治理都是一样。这些事实说明了,我们的环境已经恶化到不能再恶化的地步,已经非治理不可了,这就意味着那些工厂在废弃物的治理成本上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而试图通过产业转移,把污染排放到环境尚好的地区,那只会造成中华民族更大的危机。
五、在过去,出口退税曾经起到很大的作用,为解决当年外汇储备的不足功不可没。当然,也正是由于这个“优待”一直让这些贴牌企业养成了只晓得给人家代工的习惯,喜欢让外国品牌牵着鼻子走,缺乏自我创新乃至革命的动力。最近,国家看到纺织行业最为严重,便像“慈祥”的父亲那般迅速地提高了2个点的出口退税,但是这或许只能治标,根本就治不了本,甚至连标也治不了。那是因为第一条的原因,订单太少,想要订单的人太多,最终这些补贴都将落入外国人的口袋,按照香港大学教授郎咸平的话说就是,“我们越制造,美国人越富裕。”
综上所述,我们不可能从解决造成困境的具体问题来走出困境,更不能通过产业升级的办法来处理,因为在一个产业链上,我们的上游资源要素(比如石油、铁矿石)被别人控制而必须高价买进,下游产出品(比如运动鞋、服装)又由外国企业控制品牌、市场而压低价格,因为真正的市场订单在他们的手上,这就必然导致代工(贴牌)是低附加值和高要素消耗的经济模式,永远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也就必然难以为继,这就是所谓“世界工厂”的真正困境。我们国家已经沦为西方一些企业的“制造业殖民地”,按照郎咸平教授的看法是我们被globrand.com外国人制造的“产业链阴谋”所蒙蔽。因此,我们必须跳出这个“陷阱”。当然在过去的年代那也算是一块不小的“馅饼”,但是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在今天,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民族的意志去整合这个产业链。用什么?是政治权力,是资本,还是其它?从长远的角度看,品牌是最佳选择,因为只有品牌最具有长久的凝聚力,才能形成共同的愿景,当然,实施它的同时也需要雄厚资本的支持和国家权力的保障,诸如立法等。可见,在政府的支持下,借助资本的力量,用品牌整合产业链便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一、我国的贴牌企业全面陷入困境,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正所谓苦难让人成长,人都是有惰性的,当年日子好过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去吃苦,碰到一点小小的麻烦就回头了,拿不出破釜沉舟的气概,当然很难成功。但是今天不一样了,为了生存我们只有背水一战,从兵法的角度看,成功的概率大增。
二、我们的代工企业已经有了很高的制造水平,因为那些驰名品牌都是我们生产的,这一点,所有的代工企业都是有信心的。这跟过去不一样,我们刚开始接人家订单的时候,尽是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评价“中国制造”,“总体水平是好的。与世界最好水平相比,机电产品接近;电子产品,特别是家电产品,不差;纺织与轻工产品,除极少特殊品或奢侈品外,是很不错的,只是没有品牌,卖不出价钱。一般说,我们的产品可以称得上“价廉物美”,许多外国老百姓是靠着它们过活的。”这就是我们打造品牌的基础。
三、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我国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消费市场,不久之后将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这个市场的存在足以让我们可以自由驰骋。虽然,外国品牌有先进的方法和已形成的优势,但是我们自己中国人只要有心必将更容易透彻自家人的心灵,赢得竞争。借用海尔董事长张瑞敏的名言,“谁更接近消费者的心,谁就距离竞争对手越远。”在这方面我们是有优势的。
四、今天的品牌已经可以速成,不再需要过去那样长年累月的积淀,例如Google、百度等。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便利和通信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其应用的飞速普及,人类生活的地球越来越像是一个小村子,信息几乎可以同步,口碑满天飞,因而品牌这个靠口碑而凸现力量的事物便容易风生水起;二是我们已经懂得了品牌力量的本源,知道打造品牌的“靶心”何在,打造品牌已经不再是过去那样“盲人摸象”,已经变得容易许多,至少可以少走弯路。
五、最大的时势不同是,中国的国家品牌已经今非昔比,这是印度人和越南人望尘莫及的,论GDP已经进入世界三强,仅次于美国、日本,尤其是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大幅提升中国国家品牌的力量。国家品牌对商业品牌具有强大的背书效用,就好比我们看到美国品牌自然觉得人家“高人一等”,看到日文的商品觉得那肯定不错。中国国家品牌的崛起必将为我国商业品牌的成功助一臂之力。
前一篇:日记 [2008年09月04日]
后一篇:丸美,不妨学习陈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