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塘的传说(终结篇)
(2012-03-05 18:33:12)
标签:
原创作品莲花塘和尚秀莲枣儿尘缘有爱情爱情感 |
和尚觉得那是秀莲的化身,秀莲虽不能陪在她的身边,却能让和尚天天能看到她,免得和尚寂寞。
和尚村里有个叫着枣儿的姑娘,人生的脸蛋红扑扑,眼睛大而亮,身子浑圆、结实、丰满,浑身散发着健康的气息,老人都说这样的身子骨,能生一窝的孩子。
在那个多子多福的年代,人们即使再穷也不觉得孩子是负担,仿佛一窝的孩子就是一窝的财富。
其实枣儿很久以前就暗恋着和尚,和尚却浑然不知。枣儿一来觉得和尚人长得漂亮,自己配不上他,二来羞涩不敢表达。
眼见着和尚娶了美娇妻,自己没有了希望,谁知秀莲薄命去了阎王爷那儿报到了,丢下和尚孤零零的过日子。
和尚的后娘更加不喜见他了,说他命硬克妻,把好端端的财源给断了。
枣儿把心事透露给了娘,娘觉得和尚长相俊美,从小没了妈,挺可怜见的,再者,把枣儿嫁给和尚,枣儿离娘近,也有个照应。
枣儿娘不想给媒婆送东西,就舀了一小瓢高粱给隔壁的二婶家,托二审帮忙撮合枣儿的婚事。
现如今生活好了,高粱成了很金贵的东西,那年月高粱是人们不太喜欢吃的粗粮。和着枣儿家里穷,也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只有高粱米可送。
还未从悲痛中走出来的和尚很坚决地拒绝了这门亲事。
和尚与秀莲虽然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可他们情深意重,一时半会没有人能替代知礼、贤淑、温柔、好看的秀莲。和尚也真的担忧如他后娘所说,自己克妻,殃及枣儿命短。
可枣儿就是喜欢和尚,这种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爱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是感性的,无法阻挡的,就像现在人说的,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枣儿的爱就是这样的。
见和尚不答应,枣儿就找到了和尚,任枣儿说破了嘴,和尚就是不吐口。
枣儿是敢爱敢恨的人,说到做到,她对和尚说了若和尚不答应,她甘愿为他去死的话来。
和尚只当枣儿说的气话,也没有放在心上。
第二天传来了枣儿跳井身亡的悲讯。
枣儿死后,和尚就离开了古滕州,投奔了少林寺,烧了戒疤,断了尘念,做了一名真正的和尚。
和尚不仅人长得英俊,识字、习武、诵经样样上层。
师傅有意栽培他。
少林寺虽是佛教圣地,但和尚也是人呀,在和尚还没有修身成佛之前。师兄弟之间也存在着勾心斗角。
和尚只想找一块安静的地儿安静地度日,除了诵经事佛外别无他求。
于是和尚辞别了厚爱他的主持,踏上了云游之路。
来到古滕州后,姜芋村有一处破庙,和尚就在这里落了脚。
在他乐施好善的影响下,姜芋村民风纯正,来庙里烧香拜佛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庙里的香火也旺了。
和尚把员外赠送的布匹财物折换成银两,一部分散给了附近的村民,一部分用于修缮破旧的庙宇,一部分留着和尚云游的盘缠。
许多年后,和尚悄悄回了一趟家,老爹已经不在人世了,和尚郁郁而回。
回来后的和尚不吃不喝,盘腿打坐一个星期。
当进香的人们发现时,和尚已经圆寂。
和尚圆寂前,一心向佛。
可他的眼前不断闪过的仍是他如花美貌的娇妻,还有他厚道老实父亲的影子。
和尚觉得自己就像一柄烛火,越来越暗,于是,黑暗成了一朵莲花。他在莲花的一层又一层瓣子里。
据说,圆寂后的和尚面容坦然、面色红润,一点儿都不像圆寂的人。
从此后,姜芋村出生的男孩俊秀,闺女漂亮。
别村的闺女愿意嫁到姜芋村来,别村的男孩愿意娶姜芋村的闺女做媳妇。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姜芋村就在古滕州出了名,慢慢地人们就把姜芋村叫做集美村了。
时间进入了2008年,离集美村不远的地方,有一块塌陷地,那塌陷地里不仅长水草、芦苇什么的,渐渐地那粉色的莲荷长满了池塘。
人们又一次想起了和尚,也想起了佛主的莲花座来。
我想到了席慕容的诗歌:
我
是一朵盛开的夏莲
多希望
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秋雨还未滴落
我已亭亭 不忧
亦不惧
现在 正是
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
太迟
(图片来自博友,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