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1972,再现方圆品质,品鉴宜兴紫砂厂官造工程

标签:
收藏文化时评历史财经 |
分类: 潜力拍品 |
谈及【紫砂1972】,还要从2018年说起,那一年还没有疫情,那一年国家发出了文化自信,大国工匠精神的倡议,作为中国唯一的紫砂官窑,宜兴紫砂厂响应国家号召,计划启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国紫砂官造工程。
时任紫砂厂副厂长的潘霞萍女士找到了我,咨询我艺术品市场上最受认可的紫砂壶有哪些特点并邀请我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除了拍卖人的身份以外,我还在国家事业单位“中管院工艺美术事业发展中心”任职,根据近几年来紫砂类拍品的拍卖成交情况,并咨询了包括杨子先生在内的一些大藏家,我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器物之源,二是泥料之精,三是造型之美。后来,我还安排了中心创研基地的同事全程参与了【紫砂1972】的项目讨论与落地实施方案。
四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潘总递给我的这套【紫砂1972】实物时,我的内心还是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在浮躁的当下,几乎见不到历时四年打造一款艺术品的先例,再细细品鉴这套紫砂巨作,更是称叹不已……
先说器物之源
在艺术品市场上,器物类收藏重视出处,有官窑首选官窑,鸡缸杯能超2亿元成交,重要的在于他是明代官窑造办处集体贡献的传世精品,即便我们不知道具体制作的艺人是谁,却仍不影响它的传世价值。
市场上的紫砂官窑太少见了,有据可查的清乾隆宫造紫砂壶的上拍记录不超五条,就连建国后紫砂厂方圆品质的官造紫砂也仅在2018年有过上拍,且价格高昂,正是因为官造紫砂的存世量低,藏家的惜售心态,让这类器物出现了几十年的市场空白。
【紫砂1972】,宜兴紫砂厂的这项官造工程可以说填补了市场空白,又给了大众藏家收藏官造出身紫砂精品的机会,我首先肯定这个收藏机会无比珍贵。
再说泥料之精
地摊上的紫砂壶和殿堂级紫砂壶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泥料的不同,从前的泥料都是黄龙山的,后来辽宁,安徽等地也出现了紫砂矿区,但是从品质上跟黄龙山本山的泥料还是不可比拟的,再到现在的化工泥、染色陶土之类的就不需要多谈了。
在诸多泥料当中,可被誉为泥料之王的,就数1972年国家斥资百万建井的黄龙山四号井紫泥,这个井口的紫泥品质达到了史上最高级别,七八十年代出口创汇期的精品和外交国礼均是4号井泥料打造,并加盖有驰名中外的“方圆牌”标识,据说,藏家杨子斥资9000多万收藏的顾景舟松鼠葡萄套壶就是黄龙山4号井泥料所制,黄龙山4号井泥料亦是顾景舟、朱可心、王寅春等紫砂老艺人最钟爱的泥料。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从七十年代开始,国家就有规定黄龙山4号井的泥料仅供国营的宜兴紫砂厂使用,其他人不可开采和使用,这就是我开头谈到的器物出身的重要性,只有官造机构才拥有最好的资源。据潘总介绍,【紫砂1972】采用的就是厂里库存的、1997年已经封矿的黄龙山4号井泥料!
最后说造型之美
观察近几年的当代艺术,我发现了一个误区,当代很多艺人的创作方向或是说对传统的认知似乎出了问题,经典的越来越少,靠时间堆积的繁复工艺越来越多,似乎是用制作的时间换艺术价值的空间,这是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的表现极致了。
艺术之美,艺术之贵,不在于创作时间的多少,若是如此,画画的一定比不过刺绣的,画家一笔,绣娘千线……
我很高兴看到了【紫砂1972】正本清源,将紫砂的造型之美、材质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没有过多的技艺堆积,选用的是中国第一批紫砂功勋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朱可心、吴云根在紫砂厂工作期间原创设计,并经集体讨论定款定型的经典器,这几款壶型不仅能体现几位大师的高超水准,更能将4号井的泥料之美完美体现。
观【紫砂1972】的细节,我又发现了诸多创新之处,壶的底部开创了官窑器上体现设计师个人姓名的先河,篆书“紫砂1972”既是这个官造工程的名字,又是黄龙山4号井泥料的印证,“宜兴紫砂工艺厂”和壶把上“官作”字样更是点名了此器物的官窑出身。
【紫砂1972】可以传世了,非常欣慰在疫情不断、行业爆点乏善可陈的当下,能收藏到这套【紫砂1972】,特此撰文,以表心中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