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iddle/4e6b44cdn94b18f307814&690
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
——读韩少功的《山南水北》
王妃
对少功先生的了解,之前主要是小说,《爸爸爸》和《女女女》都是好读的文本。有一天,在朋友推荐之下,我读了少功先生的《山南水北》,较之梭罗的《瓦尔登湖》,更让我体会到了“寻根文学”延伸之后的魅力。
《山南水北》是少功先生卸任《天涯》主编后回八溪峒几年乡居生活的记录,属笔记体散文。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他既不像陶渊明那样独自体验“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也不像梭罗在密林湖畔享受简宁起居的快乐,他选择在八溪峒建房、整地、种菜喂鸡,与乡亲们毗邻而居,在乡野浓厚而淳朴的民风里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精神家园。
当然,少功先生并不因此而摒弃城市的生活,每年他还要带着心爱的三毛,带着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往返海南与湖南之间,走访亲朋好友。他的乡居生活并不因为地域的改变而降低生活的质量,相反,他有网络和汽车与外界联通,有电冰箱、电视等设备享受现代生活的美好,因而,他的生活是简单的,也是安逸的。
因为是写实作品,所以《山南水北》为读者还原了我国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全书99篇小文,多是一事一叙或一议,有的如情景喜剧(如《准制服》、《开会》),有的以幽默笔调勾画了我国乡村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如《中国式礼拜》、《瓜菜》、《蛮师傅》、《口碑之疑》等)。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有的情感真挚感人,读后不禁落泪(如《三毛的来去》),有的感悟富有深度,触及人的灵魂,如他在《怀旧的成本》中这样写到“所谓人性,既包含情感也包含欲望。情感多与过去的事物相联,欲望多与未来的事物相联,因此情感大多是守旧,欲望大多是求新。比如一个人好色贪欢,很可能在无限春色里见异思迁——这就是欲望。但一个人思念母亲,绝不会希望母亲频繁整容千变万化。即使母亲到手术台上变成个大美人,也纯属不可思议,因为那还是母亲吗?还能引起我们心中的记忆和心疼吗?——这就是情感,或者说,是人们对情感符号的恒定要求。”“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包括旧的礼仪,旧的习气,旧的衣着,旧的饮食以及旧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我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一个个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这些感触对于现今所出现的道德、文化、信仰缺失,不是很有针对性吗?许多被商业化了的所谓文化怀旧,不过是“把文化母亲变成高价码下的古装贵妇或古装皇后,逼迫有心归家的浪子们一一买单。”而这样做下去的结果,只能使他们“不但没有实现欲望的权利,而且失去了感情记忆的权利,只能站在价格隔离线之外,无法靠近昂贵的母亲。”多么发人深省的文字!
身居僻野,接近自然,人的感官也会渐渐顺应自然,表现在对问题的见解上也愈发的豁达开阔。如《窗前一轴山水》中,少功先生说“最大的主义其实是诚实的主义,与放辟邪侈无缘。一切我们颇感新异的艺术样式,无论经过了多少艺术家有心营造,不论受益于多少工具发明和技术改进,就其根本而言,可能都有一个最为现实主义(如果可以称之为现实主义的话)——的经验源点,只是不为后人所知罢了。”这种想象的源点在哪里呢?就隐匿在不为人知的山水之中,只是都市人远离了它,当然也就感应不到。
著名评论家李敬泽曾撰文道:“《山南水北》一书中记录了韩少功对山野自然和民间底层的深入体察,其生动的人物、神奇的亲历、历史真相的揭示、直指人心的追问,多种元素构成了作品凌厉而温厚的风格。这是一本对生活与文化不断提出问题的书,是一个亲历者挑战思想意识主潮的另类心灵报告。”
这本书带给我欢笑,也带给我泪水,它让我重新走出都市回到久别的乡村,感知人间草木的生长活力,重温中国农耕文明的点滴——苦笑和泪水、自嘲式的生存状态,这就是我们的昨天或今天,那么明天呢?谁在改变?谁改变谁?改变成什么样子?不得而知。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是美丽的、恬淡的,也是睿智的。我喜欢读它。
(写个浅浅的感受,语言有不合适之处,敬请方家指教。以后我会再进一步深入读它。2010.11.9初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