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机显示历史

(2008-01-08 17:36:06)
标签:

it/科技

科学

知识/探索

it

分类: 我看经济

手机显示历史

 

                                                         庞春霖

 

    在中国,移动电话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模拟、数字GSM、CDMA、GPRS四个阶段。同样,从手机显示器的工作模式方面来讲,手机显示也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单色LED笔段式显示、单色LCD矩阵显示、彩色STN-LCD矩阵显示及目前TFT及OLED显示四个阶段。

    第一代手机显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中国手机刚刚进入商业化阶段的时候,其体型巨大、功能简单,仅仅承担通话功能。由于当时电路的集成技术有限、电路板的承载密度过低、片式元件尚未微型化等原因,加之应用显示技术还处于TN、STN阶段,因此手机显示,包括著名的摩托罗拉3200(俗称大哥大),几乎都使用的是最为简单的红色发光二极管笔段显示器,仅仅能完成数字及一些简单的代码符号的显示。

    尽管这样的技术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简单,但在当时,除了电路自身原因外,电池技术也难以适应手机高功耗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LED显示是当时唯一在产业化上适合手机上功耗低、显示清晰要求的平面显示器。且当时最为时髦的宾馆中的升降电梯、工业控制领域中刚刚流行的可编程序控制器(PC)、调频电机等,使用的都是同样的LED显示器。

    第二代手机显示:

    从1994年到2004年期间,引领手机显示主流长达十年之久的是STN-LCD、MSTN-LCD等显示器件。

    随着2代GSM和3代CDMA手机的出现,信号承载密度加强,手机从单一通话功能向短信传输、画面传输等多功能移动通讯终端转变。而STN-LCD企业在2000年左右的投资热潮,也使其价格持续下降,由此,单色LCD矩阵显示,开始取代LED成为手机第二代显示的主流。

    这一代的手机显示,采用的是X-Y驱动电路和像素矩阵的原理,与笔段式LCD相比,可实现由密集像素所构成的图象显示。从标准的20×4字符点阵显示,到120×32、122×32、128×32、128×64,无论手机,还是同期的PDA、电子书、MP3等,都采用被动或主动型的STN-LCD显示。

    例如同期流行的摩托罗拉V8060、328C、诺基亚6150、8110等。

    第三代手机显示:

    在2000年左右,彩色显示手机开始登上商业化舞台,也有行业的同仁把其当作与单色STN一样的二代显示。

    这一代的手机显示器件依旧是以STN为主,不过是从单色的STN转向为增加了彩色滤光膜的彩色STN。但由于其寻址方式、响应速度、驱动原理等先天不足,这一代的显示器,尽管可以实现彩色,但饱和度依旧不足,且实现连续动画会出现非常严重的拖影,已经不适应即将出现的移动电视的潮流。并且由于4代以下的TFT企业开始转产10英寸以下中小显示器并导致TFT价格持续下降的原因,很快便退出了手机显示的舞台。

    第四代手机显示:

    2003年开始,带摄影功能、移动电视及游戏的新型手机开始大规模的普及上市。由此,色彩饱和、分辨率高、动态响应的手机显示器呼之欲出。并直接推动了TFT产品在手机上的商业化运用。

    2004年开始,在新的5、6代TFT生产线启动并专注于15英寸以上的大中尺寸显示的同时,日本、韩国等原有4代及以下的TFT生产线在成本摊消完毕之后,开始把移动显示作为其努力的重点,并最终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惊人的突破。这种老树发新枝的现象,是超出所有人的预料。

    最近,国内多款手机宣布开发并投产了高清手机,把电视中的显示概念直接转移到移动显示,例如京东方的26万色、320x240的QVGA屏幕。同时日立的800X480分辨率的QVGA的2.9英寸显示屏幕也宣布研究成功。而金立高清手机的对比度号称达到500:1,分辨率为240X400,可实现在强光下的清晰显示。

    由于上述QVGA TFT的显示屏价格与色阶更高、分辨率更高的WVGA相差不大,因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2008年将会有大量的WVGA TFT屏幕使用于手机显示中,可轻松实现高亮度、高色彩饱和度、高动态的显示要求,能适应于目前任何一种数字电视的显示刷新频率并实现画面的流畅显示。

    展望未来,我个人认为二维平面的TFT已经在色彩、速度、亮度、对比度等都已经登峰造极之后,后续出来的新型显示器及有可能是三维动态显示系统,以实现游戏、电视、摄影等功能的立体化。

    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