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庆元西川古村及廊桥--咏归桥、后坑桥、双门桥

标签:
转载 |
分类: 行走:世间影像-生命远行 |
这是浙西南的一个小村子,清一色的泥瓦房,很有些老旧的古朴。但整体看上去非常破败,好像是被废弃的感觉。搜了一下发现村子在2013年还有40多户人家,2年后就似乎不到十家左右了。
家徒四壁,没有了生活气息,再好的古村落都失去了味道。
顺着村里依山而建的台阶我们绕了一圈,原来真的是一个不错的村子,视野开阔,层层递进,古朴自然。
朋友说很适合拍老电影,莫不是需要保留一个电影基地,于是村子里的人都迁走了?还是年轻人都下山了,古村经历了繁华进入了它的衰退期?没有人告诉我们,只有越长越深的杂草开始肆意侵蚀着一寸寸地盘。
点点滴滴的生活痕迹还在眼前,这口水井一定是全村人重要的水源吧。
据说这里曾经是个有名的风水村,风水很好。
查了资料,还知道西川还有一条西川古道,从五大堡濛淤起始,止于西川村口,全程约十里,曾经是西川通往大山之外的唯一通道,中间还要2座古老的茶亭。
错落有致的层次是摄影和油画家们的最爱,看到摄影基地和油画基地的牌子。
终于看到一家住户了。
绕了一大圈,看到2位老人,一共所见不过4人,非常的清冷,就像这晒秋的匾子里都没有皖南山区里那么热烈火红,生机勃勃的色彩。
现在的国情是放开了2孩政策,可是农村却开始因为没有人口而衰败了。
村子可圈可点的小景不少,需要慢慢去发现。
绕回到了村口,唯一的农家乐吧,也不像营业的样子。
村尾风水树是一大片古树群。这片古树有柳杉、南方红豆杉、椤木石楠,株株高大挺拔,虬结的树根是古树年龄的见证。不知村庄和古树谁更古老,只是它们同生同长,还能彼此守护下去吗。
大山外面的人想远离喧嚣,进来呼吸山里的清洁空气,可是山里的人也羡慕山外的多彩生活,哪里都存在围城。
从村子里出来,快进入庆元县城了,看大了这仿若地标的崭新的濛洲桥,据说古老的老桥建于明代,86年重修后又在92年火灾被毁,这是2008年刚刚又重建的,重建后的濛洲桥将能抵御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抗震能力提高到六级;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
大山背景之下的濛洲桥,跨度很长,气势非凡。
桥内老人们休闲娱乐,这才是百姓心中的廊桥感觉吧。
庆元县城最有名的廊桥就是这咏归桥---当地濛洲八景之一。
桥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群众损资重建,1983年,庆元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桥名语出《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句.咏归桥建桥五百多年来,历遭洪水、大火,几经兴废,现在拥有庆元四大古廊桥之一的美誉,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六也就是端午节的第二天会进行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活动——端午“走桥”。
桥北首为两层建筑,名日“补天阁”,昔有衣带飘风的盼女蜗塑像。登阁远眺,想必自有一番情趣,可是我们找不到停车场,只好远观之,没有上桥了。
庆元全境山岭连绵、群峰起伏,是瓯江、闽江、赛江的三江源头。独特的地理位置催生了极富特色的廊桥文化和自然的山水风景。
我们前往的下一座廊桥叫做双门桥,坐落在松源镇大济村的济溪上,是中国现存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廊桥。
双门桥,长11.15米,宽4.5米,始建于1049年。宋代大济肇基始祖吴崇煦的两个儿子分别于十年内伯仲双双雁塔题名,同登进士,时称“一门双进士”。蒙皇上恩准,建廊桥以纪盛事,因桥屋有双重门楼,桥连芳坊,双坊护桥,又称“双桂联坊”。
吴氏子孙秉承祖先遗风,勤耕苦读,人才辈出,230余年间,这个方圆不足一公里,人口不满300人的弹丸之地,先后考中26名进士,一时辉煌无限,开创了大济村的“进士村”美名。
村民以桥代庙,每年正月或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到桥上祭拜社主,双门桥的香火感觉特别旺。
“有求必应“的红绸布在廊桥里随风飘展。
松源镇大济村的木拱廊桥“文昌桥”。
我们一路前往竹口镇,去看四大古桥之一的后坑桥,刚进村口就看到一个,看看那么崭新,估计不是。一天看了无数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廊桥,大家都有点审美疲劳啦。
不过风景也还是很美的。
竹口镇是神童尚书陈嘉猷的故乡,真是块福地!
据说后坑桥就在公路边,我们一路寻去。
终于找到了它。后坑桥建于清康熙十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长36米,宽5米。木拱结构,楹廊瓦顶。古朴清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中说后坑桥构造非常科学,有76根大木和6个牛头纵横穿榫交错拼接成一个八字形拱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没有一钉一卯,历经300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
古老的后坑桥已经远离了镇子的繁华地段,如今很寂寥的呆在公路的边上,等着偶尔的探访。
从桥洞向外看去,乡村风光和古老的后坑桥一样在夕阳下,古朴生动、熠熠生辉。
继续上高速,路过庆元服务区,服务区上写着:宝剑、青瓷、香菇是庆元三绝。明天的行程本来是瓯江的古堰画乡,听说人多,临时改为云中大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