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苏轼幼年时所受的教育
高二(13)班 蔡添添
星级:五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而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那么,是什么成就了多才多艺的苏轼呢?
我认为,成就苏轼分为以下几点:
一、苏轼幼时所处的地理位置
早在唐宋时期,眉山民间藏书典范“孙氏书楼”就是当时藏书最多,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图书馆。“孙氏书楼”毁了又建,建了又毁,其背后是孙氏家族表现出来的令人敬佩的坚韧精神和文化品格,更让孙氏书楼成为一代文风的见证,陶冶了一方士子,传承了一方文脉。
宋朝的眉山,还是和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并列的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即眉山、杭州、建阳),好学之风扬名天下。连宋仁宗都感叹:“天下好学之士多在眉州!”陆游有诗歌名句赞誉:“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苏轼在他的《眉州远景楼记》中写道:“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辞为宗师,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有许多人士“相继登于朝,以文章功业闻名天下,于是释耒耜而执笔砚者十室而九,比之汉魏而又远过之。”两宋年间,眉山出了900多名进士,中举的人与其他地方相比相对较多,文化氛围如此之好,而眉山独特的地理与历史环境使当地人不以出仕作为唯一出路。由此可见,苏轼的童年生活是在一个自由且文化氛围好的地方度过的。
二、苏轼幼时所受的家庭教育
苏轼降生时,祖父苏序正值六十三岁,七十五岁的祖父去世时,苏轼已十二岁。祖父年轻时生的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是眉山的名人。苏轼的童年天天与祖父相处,祖父的生活方式、政治理想、言谈志趣、音容笑貌、都给苏轼极大的影响。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唐朝非常有名的八大家之一。苏洵小的时候非常不喜欢读书,每天除了玩就是玩。哪怕结婚之后也没有改掉这个毛病。他一直以来就挺聪明,他总觉得一些同伴人在他眼里
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很多人都不如自己,对他来说读书根本都没有什么难的。直到自己参加乡试不中之后才知道,自己以前太幼稚,太高看了自己。于是他开始检讨自己,并找出自己以前的一些旧作出来重看,这才发现自己写的根本不叫什么文章,以前是自己太自负了。把这些旧作烧掉之后,重新找出《论语》《孟子》出来从头开始静心细读,研究各家文章之长,就这样潜心苦读,发誓读书,不到成熟之时,不再写文章。等他两个儿子到他那个读书的年龄之后也跟他一样,每一天疯疯玩玩,对于读书、作诗这些根本都不感兴趣。在他多次都劝说之后,仍然没有什么效果。虽然每次说完之后能够让他们安静一会儿,但是过后他们还像往常一样,继续疯玩,把他的话根本不放在心里。看到儿子这样,苏洵担心他们像自己一样,仗着自己有些聪明,生活又无忧,对自己就没有规划,不知道努力。等到二十几岁才知道要用功,这时就已经太晚了,大好的青春时期正是发奋用功的好时期。于是他决定换一个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儿子。从那之后只要两兄弟在家里疯玩跑来跑去玩的不亦乐乎之时,苏洵就故意躲在他们的旁边看书。两兄弟打闹时,经过他身边,他就故意急急忙忙把书给藏起来,像藏一个担心孩子们发的现的宝贝一样。兄弟俩看到父亲这样的举动,越发引起他们的好奇。两兄弟一致认为父亲一定藏了什么特别好玩的东西不让他们知道。于是两个古灵精怪的小家伙,趁父亲外出不在家这时,就偷偷跑去翻找父亲藏东西的柜子,找出来发现原来是书。普通的书父亲读起来这么入迷,还不想让他们知道。这下兄弟俩更好奇了,于是捧着书越读越有兴趣。久而久之两兄弟就书本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惯。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人家,她性格中有果敢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程夫人对苏轼早期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母亲的教育更多采用讨论启发式,每读完一篇文章后,母亲总要考问他一些有关古今成败的问题。一次她给儿子苏轼讲授《后汉书》中范滂的故事,这段史传记载东汉末年大诛党人,范滂亦在搜捕之列,范滂在与母亲诀别时说,自己舍身取义,是死得其所的,只是对母亲有不可割舍之恩,请母亲万万勿增悲戚。母亲则从容地回答他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今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小苏轼听到母亲的讲授,向母亲质疑:“我长大如作范滂,您能舍得我去死吗?”母亲毅然回答他:“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这个场面使苏轼“亦奋厉有当世之志”。以后,终苏轼之一生,他虽然热爱自然,企慕陶潜,却终生未能归隐。少年时代母亲所给予他的这种刚正不阿、忠君爱民、视死如归的精神教育,早已溶化在血液之中,成为他做人的本质人格之一。
在苏家,和苏轼一齐读书长大,一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是他的弟弟苏辙。在苏轼的弟弟苏辙的《栾城集》中有回忆哥哥幼年时的文句:“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从中也可以看出,苏辙观察苏轼心思细腻,幼时一直陪伴着苏轼。
还有一次,苏轼大约十二岁、苏辙不到十岁,他们的父亲送他们去眉山学者刘巨开办的寿昌院学堂读书。学堂里的同学们爱玩一种文字游戏:几个小朋友坐在一起,出个题目,每人轮流做一两句诗,再串起来便成一首完整的诗。一日,天降大雨,苏轼兄弟与另外两个小朋友听雨声观庭松,觉得颇有趣,便开始作诗,前两句“庭松偃仰如醉”“夏雨凄凉似秋”,哥哥苏轼接第三句“有客高吟拥鼻”,最后轮到最小的苏辙,他接:“无人共吃馒头”。顿时笑倒了一片人。这也体现了苏辙一直陪伴着苏轼作诗,后来也对苏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苏轼幼时自身的发愤图强
苏轼小时候很贪玩,那时候读书,绝非出自自愿,而是老爸逼出来的。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意思是,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童年,父亲监督着他读书。有一天,父亲出去要办事,给他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就是把《春秋》这部史书读完。结果他因为贪玩,一看时间,父亲快回来了,可《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那个着急啊,感觉胸口里头好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嘴上就好像那鱼咬了钩一样难受。这首诗写自什么时候呢?是贬在海南时写下的,那时苏轼已经六十多岁。这么大的年纪想起幼年读书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当年他老爸的严厉程度可见一斑。
后来苏轼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过往行人看了,有的夸这家出了能人,也有的摇摇头,觉得海口夸得太大了。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轼,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轼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出于尊敬,他为老者让了座,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苏轼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列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苏轼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事,立志读尽人间书。
由此可见,苏轼是一个懂得纠正自身错误,发愤图强的人,他的这些经历后来也成就了他在为人处世,政治思想上突显出过人的一面。
四、总结
“世界千年英雄”苏轼,是在各个领域都有超人的成就和天赋的文化巨人。他的一生是令世代文人都为之惊叹,世代百性都对其崇敬,历朝天子都对其追慕,就连刚懂事的孩子都愿以其为人生楷模的一生。可以说,没有苏轼幼年时所受的教育,就没有苏轼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就没有那些精美的诗篇来到这个世上,中国文化就会缺少很大一部分,人们的精神“食粮”也会损失惨重。由此可见,他的一生对后世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诗人!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苏轼
2.苏轼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新浪博客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