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力推荐:从苏轼到“苏东坡”——试说苏轼风雨路上的蜕变--肖琪琪

(2019-01-19 14:31:51)
标签:

苏轼专题学习

学生习作

从苏轼到“苏东坡”

风雨路上的蜕变

肖琪琪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强力推荐:从苏轼到“苏东坡”——试说苏轼风雨路上的蜕变--肖琪琪

从苏轼到“苏东坡”

——试说苏轼风雨路上的蜕变

高二(13)班  肖琪琪   星级:五星

 

    在宋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位文学天才,这位天才就是苏轼,他的作品至今都广为流传。不能否认,苏轼是个有大才气的人。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若谢灵运遇上苏轼,只怕也会分他一斗。但这样具有才气的人却在政治上屡遭迫害。在元丰二年己未,苏轼在一篇《湖州谢上表》,讥刺得罪了当朝小人,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以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于728日逮捕了苏轼,818日以“文字毁谤君相”罪押入汴梁东澄街乌史台牢狱,1228日定案出狱。在这一共130天中,苏轼还险些失去性命,狱中的他内心可谓有着翻天覆地的改变,性格也开始有细微的变化,出狱后的他面对这人生第一次的重大打击,自己被贬黄州。但就是在黄州,那个志大疏放的苏轼,已不复存在。苏轼的生命起点在眉州,而这个文坛巨匠“苏东坡”他的起点却是在黄州。促使苏轼成为“苏东坡”这一蜕变的正是这次“乌台诗案”。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

 

    结茧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在许多人的求情下,苏轼捡回了一条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被贬的路上,他路过一个古寺,只见山谷里寺宇参差错落,宝塔巍然耸立,松竹小径迂回伸展,漫山的松柏,在风打雪压下更见其下屈的风骨,山坡上簇簇傲寒绽放的红梅,引发了他的诗情,于是写下了《梅花二首》: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这首诗,苏轼表面是在写梅花,但其实也是在写他自己的不幸遭遇。苏轼才高八斗,鹤立鸡群,然而,草木俊秀,风必摧之。虽然悲剧的出现在所难免,但小人肮脏的嫉妒与邪恶的陷害,也并没使诗人屈服,他的傲骨没有被折断,他冷漠地承受着风霜刀剑,迎接春天的来临。从诗中“一夜东风吹石裂”看出梅花遭受迫害的时间之长,遭受的迫害之猛烈:狂风将梅花恶狠狠地压在地上,梅花却将铁般的腰肢不屈地伸挺起来。再压下去,再挺起来……但终因双方争斗力量悬殊,悲剧的结果是必然的——“半随飞雪度关山”。摧落的梅花漫空飞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那瓣瓣梅花是不屈的魂灵,在空中控诉、呐喊。这里的“半”字很值得玩味,深隐的潜台词好像是说:“一夜”的刀光剑影,狂风也未必全胜,梅花也未必全败,你看,不是还有朵朵梅花“的皪”在枝头吗?一旦日出,她又会让幽谷更加靓丽起来。第二首诗紧接而来,如果说第一首诗是描写梅花遭受的迫害,那么,第二首诗则是描写诗人内心中矛盾的世界,“开自无聊落更愁”一句寄托了诗人对梅花境遇的深深同情。其实,梅花不幸而有幸,因为她终究遇到了久伫花前的诗人,而诗人满腹报国之才又有谁能识呢?当诗人从“琼楼玉宇”重跌在地时,又有谁同情?诗句流露出诗人心中深深的孤寂与痛楚。

    经过一路的长途跋涉苏轼终于到了黄州,看到眼前的新奇事物,忍不住写下《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首诗看似语调轻松,但其实藏着作者的复杂心情。“为口忙”表面说自己一生为口腹而奔忙,然而却是指自己因为吟诗而得祸。“老来”当时诗人已经45岁,在古代这个年龄已经算不小了,“事业转荒唐”则是指因“乌台诗案”而被贬,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检点起自己,“荒唐”二字看起来轻松,但却是作者本人无奈的道出,是对自己过去的自嘲与否定。面对逆境,苏轼还是以一种较为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正如鲁迅所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苏轼于黄州第二年寓居定慧院时作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残月挂在枝叶稀疏的梧桐上,一句话将人带入一个幽深的夜里,既然夜已静,那为什么苏轼还要一个人独自在路上流荡?这个场景不禁让人想起苏轼几年后的又一次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不同于承天寺夜游,因为当时苏轼尚有张怀民相伴,然而,这次就只有缥缈的孤鸿影陪伴自己,这首词少了几分舒适,多的是几分孤寂,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还没有与黄州安然相处。

    从苏轼初到黄州作的诗文可以隐隐看出苏轼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对政治的恐惧,精神上更是受到了重大打击。但苏轼还是没有被逆境打败,在这些作品中抒发了自己的内心,也算是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是啊,就算遭受打击又怎样,日子还是得照过,他也渐渐平复了自己的心情,明白自己不能倒下去,应该从中找到解决逆境的办法。

强力推荐:从苏轼到“苏东坡”——试说苏轼风雨路上的蜕变--肖琪琪


    蜕变

    初到黄州的苏轼,住在黄州城南的定惠院,生活境况如他的《寒食雨二首》中写的一样:“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萦萦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飞不起。”春雨萦萦,谪居荒村,破灶空庖,穷愁潦倒,进不能见君王,退不能守祖坟,身陷这穷途末路的绝境,不由得不令人心死如吹不起的灰烬。在这里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一个脆弱之人,在这样的境况下,他开始了躬耕生活,亲自参加了艰苦的农业生产劳动。所幸在这时候长期追随他的穷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得一块数十亩的旧营地,地在黄州城东的山坡上,故取名为“东坡”,而苏轼也因“东坡”而名于后世。在耕作之间,他写下了《东坡八首》(选其四首):

 

    其一

    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谁能捐筋力,岁晚有偿劳。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

    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其二

    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下隰种粳稌,东原莳枣栗。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

    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仍须卜佳处,规以安我室。家僮烧枯草,走报暗井出。

    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

 

    其三

    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去爲柯氏陂,十亩鱼虾会。

    岁旱泉亦竭,枯萍黏破块。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其四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

    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

    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

强力推荐:从苏轼到“苏东坡”——试说苏轼风雨路上的蜕变--肖琪琪


    荒芜已久,断垣残壁,瓦砾成堆,荆棘丛生,清理起来十分费劲,用苏轼自己的话说是“开垦之劳,筋力殆尽”。不幸的是,当年又是大旱之年,开出的土地也因过于干燥,缺少肥力,很难长出东西。干活累极了的时候,放下锄头,苏轼不禁叹息道:唉!什么时候能涨工资(那时候叫“廪”,叫“俸”)呢?苏轼对这块草木丛生的荒地进行了规划,低洼湿润的地方种稻麦,高平之处种上枣树和栗子树。苏轼结识的居住在武昌的四川老乡王文甫,答应送给他桑树秧苗。苏轼喜欢竹子,尽人皆知,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为无肉只是让人瘦下去,无竹却会让人变得庸俗。苏轼是很想栽种一些竹子的,但是,苏轼担心,竹子会长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去,即赞宁《竹谱》所言“东家种竹西家理”。这一次他就决定不种竹子了。仆人在焚烧野草的时候,发现了一口隐藏着的老井,立即跑去报告了苏轼。苏轼听后,十分高兴,打趣地说,种出粮食填饱肚子的事还八字没一撇,拿着水瓢喝水已经不成问题了。

    发现了水井,也发现了涓滴小泉。苏轼对这股泉水做了一次溯源考察。原来泉水来自远处山岭的那一边,穿过城镇村落,水流所过之处,野草茂盛地生长,有一段水流,形成了一个有十亩大的水塘,里边鱼虾成群。这是个季节性水塘,干旱季节,塘水也干涸了,只见干枯的萍草粘着在裂开的土块上。昨夜下了一场雨,雨水渗透到一犁深以下。苏轼前去寻觅水塘旧址,想为开垦荒地找一处水源。在水塘里,他看到水芹在泥土里的宿根有一寸来长,美食家苏轼于是就想:什么时候水芹长出嫩芽,我好拿它炒鸽肉吃呢?

    清明前种下水稻,苏轼就开始设想着种种乐事:水稻生长的每一个阶段,出针叶,分蘖,风中叶片高举,月下挂着露珠,到了秋天,稻穗沉重,压得植株东倒西歪,一垄垄的稻田里,蚱蜢翻飞,如刮风下雨……在苏轼看去,都是美妙无比的。最令苏轼高兴的是,刚刚收获的稻谷,舂米做成饭,一粒粒如同白玉,照亮盛饭的竹器。想起自己长久以来一直吃的,都是发霉变红跟泥土似的官仓陈米,苏轼认为,被贬到黄州,能吃到这样新鲜的米饭,至少口福是满意的。

    在黄州的这几年本应是苏轼落魄的几年,但苏轼却能在苦难中寻找乐子,他的这种苦中作乐,留下的是一段佳话,这种佳话可以在我们未来的平淡的人生中留下一段趣味。

    苏轼本人不仅仅是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吃的美食家。到了黄州生活条件没有以前那样好,但好吃的苏轼还是发挥了他的美食天赋。其中较为著名的便是猪肉,为此他还特意为此写了一首打油诗《猪肉颂》: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强力推荐:从苏轼到“苏东坡”——试说苏轼风雨路上的蜕变--肖琪琪


    那时候在黄州的猪肉不像今日猪肉这么贵,还是很便宜的,但人们一般都不吃,到了苏轼手里便成为了一道美食佳肴。

    有毒的河豚也成了苏东坡诗中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好一个浪漫逍遥的文艺吃货,一首七言绝句,十足的画面感,满满都是春天的美食: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一句诗一美食。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经历坎坷,但他始终豁达自如、洒脱率真,除了他天性乐观之外,热爱美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如他自己在《老饕赋》中说的那样:“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别人果腹的一日三餐,他却吃得趣味横生,吃出了诗情画意,达到了“大俗即大雅”的境界。我想,懂得享受美食的人,一定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出美好的诗篇。

    在黄州的这几年也是苏轼创作的高峰。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苏轼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在苏轼看来,当时豪情壮志的当年那个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就如苏轼早年的诗句那样“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急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再看《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说要在苏轼的诗词句中找一句来形容苏轼的一生,我想最适合的莫过于“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了。凉雨侵人,林间沙路上,此景中却有一人身无雨具却步伐从容,边走边吟咏长啸。一场雨寓意着一生,在命运的风吹雨打中,苏轼不都是一直这么泰然前行的吗?一个“任”字傲骨全出,一个风吹雨打都不怕的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富有哲理韵味,这里颇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豁达与超脱。诚如刘乃昌先生所说:“这是他回味人生昨梦前尘而获得人生觉醒的哲言。”这些所谓风雨,料峭,所谓竹杖芒鞋、萧瑟,既是眼前景,也是作者人生经历与体验的物化,苏轼在这里告诉我们:他虽然在社会上遇到了种种不如意,但是却能以一种乐观的精神找到了与社会风雨的和谐相处之道。

    到了黄州之后的苏东坡,在寂寞中反省自我,反省自己的才华外露,反省自己的缺少自知之明。名义上是反省悔过,实际上却是痛定思痛,追求个性自由的理念正在越加执着坚定。他一层层地剖析自己,剥除身上的每一点异己的成分,躬耕生活也让他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在反省中,他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脱胎换骨,他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实行空前地融会贯通和梳理批判。在黄州,他真正的成熟了,他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他要获取真正的个性自由。同时,他把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加以升华,使之沉淀为社会理性,发展成为他对整个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探求,从而确立起他处世人格的标准。苏轼的自由人格并不是对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回避,而是在执着现实、上下求索、顽强斗争的艰苦境遇中抽绎出来的哲学精华。因此他能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感悟人生真相,拈花一笑,心境一片澄澈。一次小小的淋雨事件,也能让我们看到一个豁达的东坡形象。此后无论得意也好,失意也罢,他都能很好地调试自我。在黄州,苏轼与自我的关系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从此他便活得自在,活得潇洒!

 

    重生

    黄州是苏轼生命的终点,但也是苏东坡生命的起点。神宗是没有忘记苏轼的,但他并不知道之前的苏轼已不复存在,存在的是已经蜕变了的苏东坡。苏轼不想离开,但皇命难违,一路上苏轼上磨磨蹭蹭,在江州,苏轼留下了《初入庐山》等近三十篇诗章和数篇游记。其中尤以《题西林壁》最为耐人寻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站在庐山之巅,眼里是连绵的山峦,心里却是纷乱的人世。从《水调歌头·中秋》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再到《题西林壁》,我们不仅看到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同时还看到了一个脱离躯壳的魂魄,一步一步走出忧伤与梦想。

 

    结语

    总而言之,苏轼在黄州,在雨中一声长啸,引得文坛激荡,千载以来,犹令人追慕不已。苏轼在生活的不断磨练之中终于明白自己的内心,明白人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不再是之前的那个志大才高的苏轼,他拯救自己的灵魂而获得重生。一个旷达的苏东坡也从这里开始诞生成为了一个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不朽名作的苏东坡。

 

参考资料:

1.《任我江海寄余生》

2.透过《定风波》探析苏轼在黄州时的华丽蜕变——王丽霞

3.苏轼《梅花二首》赏析-——空山水流叶云哲的博客

4.苏轼《初到黄州》赏析——苦涩的语文博客

5.苏轼在黄州——百度文库

6.《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7.吴泓工作室“苏轼专题”课程指南

8.苏轼百度百科

9.《苏轼诗文词选译》

强力推荐:从苏轼到“苏东坡”——试说苏轼风雨路上的蜕变--肖琪琪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