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力推荐:说说苏轼受人爱戴的原因--彭欣

(2018-12-19 17:52:21)
标签:

苏轼专题学习

学生习作

苏轼受人爱戴

原因

彭欣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强力推荐:说说苏轼受人爱戴的原因--彭欣

说说苏轼受人爱戴的原因

高二(13)班  彭欣   星级:★★★★★

 

    提到宋代文人,大家的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个名字应该就是鼎鼎大名的苏轼吧!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黄庭坚曾评价苏轼:“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可见他文学造诣之深。可是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他的人生可谓是海中的船,起起伏伏,大起大落。官职身份的变化却没有办法改变无论是大到文人墨客还是小到普通百姓对他的喜爱与敬仰。这让我们不禁感到疑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让他有如此高的声誉呢?他受人爱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以下我便从三个方面来说说吧! 

    一、诗词文等,举世无双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曾这样评价过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可见苏轼的作品之精,在文坛的影响力之巨大。以下便举几首苏东坡著名的诗词作证。

    我们先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从词中可以看出苏轼虽遇挫折,但他依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当时他已经七年未见他的弟弟苏辙,故在中秋月圆,面对皎洁的月光时,不禁让他思念起他的亲人。那时的苏轼可谓是愁苦万分,他被王安石等派系中人明升暗贬,仕途受阻,恨自己的抱负没法实现,又在此等景色下,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中突出苏轼的旷达之情,但也可看出其难以遮掩的内心的郁愤。此诗表面上是写苏轼思念亲人,但实际上是写他对当时的社会,对当政者的不满,可以看出他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此词不但将中秋月圆的美景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出来,还将作者内心的郁愤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具体形象表达了出来,触动人心,被认为为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诗句。

    再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艾治平在《宋词名篇赏析》一书说:“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最后看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当时的苏轼被贬黄州,本应是愁容满面,内心郁闷,但他的词中却无不体现出苏轼对人生的阔达,无不体现出他的豪放,使人无不为之振奋。全词表现了他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郑文焯评此词: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

    他的著作使他名垂青史,这也是他受世人敬仰、爱戴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服务百姓,政绩不菲

    苏轼在大家心目中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他大文学家的身份,但不要忘记他还是一名父母官。在他的当官过程中,无论是在杭州,还是在徐州、湖州、颍州等地,他都有不菲的政绩,以下便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林语堂曾在《苏东坡传》中说过:“杭州赢取了苏轼的心,苏轼赢取了杭州人的心。”可见苏东坡与杭州以及杭州百姓的关系之深之密切。苏轼不但在杭州建立了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改造了西湖等等造福一方的举措,使得他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与信赖。而其中苏轼在杭州最突出的政绩便应该是“苏轼浚湖”了。

    想必了解苏轼的人都听说过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乃千古名诗,被世人公认为展现西湖最好的诗作。此诗将西湖动人心魄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使西湖成为从古至今无数人游览的旅游胜地。可是又有谁知道若是没有苏轼,可能就没有今日的西湖了呢!

    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这是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当苏轼来到杭州时,他发现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到达十分严重的地步,更为严重的是它还影响到老百姓的用水问题。据史料记载,苏东坡曾说过:熙宁中,臣通判本州岛,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可见当时的西湖对百姓的生活与生产的作用极大,如果一旦西湖被毁,那么杭州人便只能喝咸苦的水,也会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所以苏东坡便开始想办法。不久他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在得到朝廷的许可后,他便开始了他的改造。苏轼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苏轼此举不但帮助百姓解决了用水问题,还为西湖增添了几分美丽,画龙点睛。我认为,如果没有苏轼,就不会有今天美的无以复加的西湖。

    苏轼为杭州做出的种种举措,不但帮助了杭州的百姓,还使苏轼赢得了杭州老百姓的心。

    我们再看苏轼调任徐州抗洪的壮举,据《宋史·苏轼传》记载: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然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这是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奉命调任徐州太守。当时正直盛夏,徐州城连下暴雨,又恰逢黄河决堤,涛涛的河水直奔徐州。城里富人纷纷收拾东西,准备出逃。苏轼见状,匆匆赶到城门口,挡住去路,并对富人们说:你们不能走。你们一走,城里的人心必然慌乱,徐州城难保。我和大家一起坚决守住我们的家园。富人们泱泱而回。坚持了半月,水仍不见退,可是人手已不够用了。

    当时徐州城里驻扎着一支军队。北宋军队分两种:一种叫禁军,一种叫厢军,禁军是国家正规军,只有皇帝才能调动。当时在徐州驻扎的是一支禁军。仓促之间,来不及请皇帝下令调动,苏轼就亲自走到禁军军营中对他们说:你们虽然是禁军,但是今天无论如何也要请你们出来帮地方上抗洪。禁军首领看到这个在城墙上抗洪的太守,满身泥浆,头发蓬乱,憔悴不堪。禁军首领被苏轼的精神所感动道:太守都不怕水淹,我们这些小人物,一定与洪水拼死作战。于是就率领自己的士兵,拿上土筐铁锹,连日奋战抗洪。苏轼战斗在抗洪现场,亲自挑畚箕,百姓大受鼓舞。苏轼睡在大堤上四十多天,过家门而不入,直到洪水退去。徐州城保住了,百姓欢喜。可见,主官坐镇指挥抗洪,是取得抗洪胜利的关键。

    除此之外,在徐州关于苏轼抗洪还有一个传说。在城东南角黄河故道中有一个显红岛,相传是苏轼女儿苏姑娘跳河抗洪的地方。在大水临城的前一天,有布谷鸟飞过苏轼的衙署边飞边唱:苏东坡、苏东坡,半夜子时将汝过!苏轼听后不得其解,但他聪明的女儿却感到十分不安,觉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半夜时分,她提着灯笼到城墙上一看,只见洪水滔天,即将破城,于是她奋不顾身跳进水里堵住决口,第二天大家四处寻找她,只看见她穿的红衣裳浮现在水面上。后来,人们把这一片叫显红岛。还有一种说法是苏姑娘跳进水里,嫁给了河伯,救了徐州百姓。其实,苏轼有儿无女,这个浪漫的故事只说明了徐州人对苏轼的爱戴。

    总之,他的政绩也是他受人爱戴的原因之一。

    三、仁心仁德,热爱生活

    罗斯福说过:有学问而无品德,如一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古人云: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可见,仁德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以下,我们便来举几例谈一谈苏轼的仁心仁德。

    1.救儿会

    苏轼曾经写过一封《上鄂州太守朱康书》,信中的内容大概是说岳州、鄂州一带的百姓,只生两男一女,超过这个数就杀死他,特别忌讳生女孩。若超出的婴儿出生,往往用冷水浸没,将他们溺死。虽然有法律规定“准律,故杀子孙,徒二年”,但却并未对此等父母起到约束作用,此等行为还是屡见不鲜。所以苏轼希望朱寿昌以知州的权力,晓谕地方,严厉禁止杀婴。不但如此,苏轼还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来挽救婴儿的性命。当时的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还在黄州被看管,明明自己都身不由己还去为此事奔波,无不体现出他的仁爱之心啊!

    2.安乐坊

    安乐坊是我国最早的民间救济医院。据《清波杂志》记载:“苏文忠公知杭州,以私帑五十两助官缗,于城中置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与紫衣。后两浙漕臣申请乞自今管干病坊僧三年,满所医之数,赐紫衣及祠部牒一道。从之,仍(乃)改为“安济坊”。

    宋元佑四年(1089),杭州瘟疫流行。苏轼看到杭州城有50万人,却连一家公立医院都没有,只有一些零星的医药店铺,他便起了要开一家公立医院的想法,并很快得以实施。据说安乐坊是苏轼带头捐款,从而引发众商费、乡绅赞助而办起来的。安乐坊在三年内治疗了一千个病人,对社会以及百姓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百姓对其极为爱戴,其甚至有“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可看出百姓对苏轼的感激与喜爱之情。

    3.东坡肉

    大家可能对这首《猪肉赋》并不陌生,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着水,柴火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其实,苏轼的仁心仁德不单单只对他人,对他自己也毫不敷衍。想必大家都应该吃过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吧!它可是苏轼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创造出的菜肴。当时的苏轼被贬黄州,在当地的市场中发现,虽然黄州的猪肉很便宜,但真正买的人却少之又少,都不屑于吃。于是,他便起了要将美味的猪肉发扬光大的决心。他买了刀买了肉,仔细钻研,在肉中加几味调料,用火慢炖等等手法,发明出了一道流传千年的名菜——“东坡肉,并用这首《猪肉赋》将东坡肉的做法流传来下来。此法一出,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很快便风靡全国,成为了一道主菜。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毫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在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此等对于他人的仁心仁德也为人所敬佩。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可看出他的仁心仁德即人格,也是受后人认可并敬佩的。

    当我们回想起苏轼的一生时,不得不说,那可谓是多姿多彩。他的一生无论是为国家还是为人民,他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总是会尽心尽力的做好它认为对的事。像这样一个人,从各个方面来说,他都是值得为人所赞誉所歌颂的。这样的他,会有谁不喜欢、爱戴呢?

 

参考资料:

1.杭州政协新闻网

2.瑞文网

3.百度百科

强力推荐:说说苏轼受人爱戴的原因--彭欣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