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力推荐:试说苏轼与“超然台”的人生交集--陈佳莹

(2018-12-11 15:59:22)
标签:

苏轼专题学习

学生习作

苏轼与“超然台”

人生交集

陈佳莹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强力推荐:试说苏轼与“超然台”的人生交集--陈佳莹

试说苏轼与“超然台”的人生交集

高二(13)班  陈佳莹   星级:★★★★★

 

    在现今山东省诸城市的一座城台上,九百多年前,苏轼曾在此写下四十多篇佳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能让一位大诗人屡次登上并在此写下如此多的千古名篇呢?那便是“超然台”,这个历经了十余次的重建之后终于屹立在诸城的西北墙上的城台。在苏轼到密州(唐宋以后诸城称为“密州”)之前,超然台还是西北城上的一个废台,在当时也不叫超然台,甚至是没有名字的,为什么苏轼来到这里会如此喜欢并亲自修葺这座城台,苏轼又与这座城台有着怎样的交集?以下是我所收集的一些资料的整理以及自己对两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有关超然台的建立

    超然台,诸城著名的古迹之一,苏轼知密州时所修建,其址在州署西北,即今诸城市政府西北。苏轼是宋神宗熙宁七年来密州的,也就是公元1074年。在苏轼来密州的时候,超然台还是苏轼屋宇园子北面一座残破不堪的高台,因为该台与苏轼起居办公之地很近并且又很熟悉。如熙宁八年正月他曾作《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中的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的北台就是指这座高台。早晨起来就登上北台扫除积雪,可见该台距苏轼起居之地很近,并且苏轼很喜爱该台,所以才会一早起来就登上台去扫除积雪。于是不久,苏轼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当时,苏轼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他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写了一篇《超然台赋》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而苏辙为什么给这座台起名叫超然台呢?就来自老子的那句名言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超然”释义为超凡脱俗,高超出众,豁然,怅然,超越常人的想法和行为,不论是荣华富贵还是时运不济,我们的灵魂都要超脱在这尘世之上,这反映了典型的道家思维,说明了苏轼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的境界,超然台便由此建立。

    二、从超然台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超然台重建成后,苏轼十分喜爱这个台子并且作《超然台记》记此事,后来这个台子成为他的主要文化活动场所,他常在台上玩得不亦乐乎。这里既有美景可观,又有友人相伴,可以说,他在密州的很多美好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苏轼在密州其中约一半的诗词创作都在超然台上,其中包括《后圮菊赋》《和子由四首·送春》《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望江南·超然台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这里,我们就从《望江南·超然台作》和《超然台记》中解读苏轼在超然台中抒发的人生态度与情怀。

强力推荐:试说苏轼与“超然台”的人生交集--陈佳莹

    我们先看《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望江南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春水、春花、蒙蒙烟雨触动了作者的乡思,引出了下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心情应当是黯然的、苦闷的。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苏轼在超然台上,抒发着自己的思乡之情,既有对祖先的敬畏与哀思,又能免于颓废与沉沦;既能顺应自然,合乎天地之道,又能将自然的智慧融入生命,然后借此融会贯通,超然而上,从而达到人生的高妙境界。

 

强力推荐:试说苏轼与“超然台”的人生交集--陈佳莹

    再看《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这篇文章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一个知足者常乐的人。这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以旷达超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不管祸福、美丑、善恶、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请,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其实,这是置无限辛酸、满腹怨愤而不顾的故为其乐,有其形而无其实,犹如酒醉忘忧之乐,并非敞怀舒心的快乐。全文以字为主线,贯穿始终,被称为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以议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方法,从虚实两个方面阐明了主旨——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的确,苏轼是个众所周知的乐观主义者,但他的乐观、豁达、超脱不仅仅是天性使然,更主要还源于其对人生的领悟和思考。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从山清水秀的灯火钱塘杭州来到火冷灯稀寂寞山城密州,对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生活的匮乏以及政事的繁杂,苏轼都是一笑置之,虽然在很多方面密州都无法与杭州相比,但密州的民风淳朴,密州的百姓热情,这些都足以让他的心灵得到莫大的慰藉。

    主政密州期间,在春色迷离的暮春时节和中秋传统佳节,在困病缠身的日子,有时他也来台上登高远眺、吟咏抒怀,超然台又俨然成为他走进自我心灵深处抚慰人生矛盾苦痛、感悟人生真谛、安放自我灵魂的一处心灵驿站。

    综合这一词一文,可以说,超然思想是苏轼生命实践一贯的原则,也是他在人生风雨中无往而不胜的精神法宝。王国维曾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是对待生命的执着投入、对待生活的一往情深;出乎其外是对世间熙熙攘攘、功名利禄的超脱。只有以超然洒脱的心态面对一切,才能真正做到无往而不乐。苏轼正是从内心深处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因而才实现了其对现实人生的超越。这也正是苏轼在超然台上想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三、十年后重游故地,超然台对苏轼的意义

    熙宁九月十二日,苏轼任满离开密州,这一走就是近十年之久。离开密州之前,苏轼再次去拜访了几个老地方,例如流杯亭、常山雩泉、超然台等,并在离别之际留有《大雪,青州道上有怀东武园亭,寄交代孔周翰》《别东武流杯》《留别雩泉》等诗表达了对密州的一片深情,对超然台等名胜的惜别之情。《大雪,青州道上有怀东武园亭,寄交代孔周翰》其中有超然台上雪,城郭山川两奇绝,海风吹碎碧琉璃,时见三山白银阙的诗句,对超然台、对密州难舍难分之情历历可见。

    时隔近十年,即元丰八年六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苏轼重返密州。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的苏轼复朝奉郎起知登州。登州在山东半岛西北端,治蓬莱。这年十月,他在途中特意经过密州,拜访了昔日故交,常山、超然台等旧人旧地,作有《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记此事。其中《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这首诗是密州太守霍翔于超然台置酒宴招待苏轼时苏轼在超然台上写的,诗中先写自己离开密州的点滴,再写自己重返密州的兴奋之情、幸运之情。昔饮雩泉别常山,天寒岁在龙蛇间是苏轼九年前离开密州时,在密州城南的常山雩泉饮酒作别的情景。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何当还是自己在离开密州时有儿童送至离开,以及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是密州百姓扶老携幼迎接他、慰问他的情景,整首诗都充满着兴奋感激之情。这是苏轼在超然台上都最温馨的一幕,同时也是他在密州、在超然台留下的最后一幕。

    一个地方对一个人一生的改变是巨大的,而密州任期是苏轼体验人生的转折期。在密州,在超然台上,苏轼形成了超然的生活态度,他不但坦然面对祸福,而且超越了祸福。在困境中他能苦中作乐,在顺境中他也能保有一份淡泊。贬黄州期间,苏轼的处境远比在密州艰难。然而跟当年在超然台上放意肆志、寻求精神的快乐一样,苏轼依然以超然的心态尽情地享受人生的乐趣,《东坡》一诗很好地表达了他此时的心境: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一块曾经废弃的荒芜的山坡都能让他如此满足、陶醉,可以看出他真的达到了无往而不乐的境界。

    苏轼曾受益于密州超然台,同时也给密州和超然台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正是因为苏轼与超然台两者有着太多的交集,后人才会如此重视超然台,并且在后来成为文化圣地。到如今经历了十余次的重建与修复,超然台已顽强地伫立在山东诸城里。超然四望胜景又从历史典籍上回到现实中来,超然台成为诸城当地的著名文化旅游景点。苏轼早就与超然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他的超然精神也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源远流长下去。

 

参考文献:

1.《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span>超然台记>看苏轼对现实人生的超越》,作者:王彦颖

2.《苏轼与密州超然台的命运交融》,作者:张海平

3.《郦波解读苏轼的<</span>望江南·超然台作>

4.古诗文网

强力推荐:试说苏轼与“超然台”的人生交集--陈佳莹

强力推荐:试说苏轼与“超然台”的人生交集--陈佳莹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