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说《秦风》诗歌的由来及特点
高一(13)班
王仕睿
星级:★★★★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的题目叫《无衣》。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曾经鼓舞了多少秦军的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无衣》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那么,这种尚武精神从何而来呢?它和秦地民歌的特点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略作分析。
一、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
《汉书·匈奴传上》云:“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颜师古注:“秦时有人亡入匈奴者,今其子孙尚号秦人。”秦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宗族世代为周王室的养马官,生活在西部边陲之地。周孝王时期,造父侄孙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于是,秦人就在这边陲之地慢慢地发展壮大。到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
秦人在戍守边疆的同时,也要经常防范西戎的侵略。西戎,是周时期中原人对西方诸部落的统称,其中就包括了犬戎(即猃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周幽王性格软化,无心富国强兵,从而导致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而秦人却恰恰相反,他们凭借着自己勇武进取的斗志,在对犬戎的一次次战争当中,不断的发展壮大自己,最终由一个偏居西陲的奴隶制小国摇身变成一个雄霸陇西及整个关中地区的奴隶制军事大国,也为秦国后来称霸中原,统一全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我认为,秦国的尚武精神源自他们强悍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我们可以用《秦风》中《驷驖》这首诗来说说: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这首诗就讲述了秦襄王狩猎时的场面,生动的描写侧面表现出狩猎活动已经融入了秦人的生活,也赞美了秦人的尚武精神。《礼记·射义》云:“故男子生桑孤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意为男孩长大之后凭借弓矢之力,威慑四方。这也是尚武精神的体现,人们对射猎的推崇,也是对武力的推崇。再加上秦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就造就了秦诗粗犷豪放、庄严肃穆且富有尚武精神的特点。
二、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
《地理志》云:“及安定、土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秦国地处西部边陲之地,且西部地区开发较晚,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生活条件差。在这样的环境下,秦国民众养成了彪悍凶狠、尚武好斗的性格。这就构成了秦军勇敢善战、不怕牺牲的基础。张衡《两京赋》中说:“秦里其硕,实为咸阳。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蹠,以流河曲,厥迹犹存。右有陇坁之隘,隔阂华戎,岐梁汧雍,陈宝鸣鸡在焉。”到秦国立国时的范围主要是今天的陕西省,也就是古代常说的“关中”地区。在地势上,关中地区对东部平原地带呈高屋建瓴之势。东面有太行山脉、南面有秦岭阻隔,在崇山峻岭之间有几处出入孔道,也都设关把守,比如著名的函谷关和武关。所以说,秦诗的风格与其地理位置也息息相关。
三、从秦诗的语句中分析
还以《无衣》为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敢于牺牲的精神。从“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中似乎就能想象到将士们磨刀擦枪、修补战甲的情形。每一段层层递进,传达的都是团结一致、英勇无畏的可敬精神。朱熹《诗集传》云:“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这也是为什么秦诗总是庄严肃穆的原因。
再看《小戎》一诗: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滕。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征夫的诗。透过她的回忆,从对战车、战马和武器装备的细节描写中不难想象秦军的强悍和出征时的壮观景象。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妻子对丈夫的仰慕之情与思念之情,并且希望他能建功立业,凯旋归来。
这首诗每章前六句赞美秦诗兵车阵容的壮观,后四句抒发女子思君之情。虽然女子表达的是思念,但从诗句中却没有一句怨言,结尾句“厌厌良人,秩秩德音”显示了整个社会对出征男子的高度评价,从中也能看出秦国军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持,也反映了这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综上所述,我认为《秦风》诗歌的特点是粗犷豪放,庄严肃穆的,而且具有尚武精神。《秦风》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对殷商不同文化传统的传承,也是历史发展和地域分野的必然结果。《秦风》以独特的风格“屹立”于十五国风之中,它也成为我们了解秦地,体会秦人的曲折发展,直至最后称霸中原,统一全国的第一手资料。
参考资料:
1.新浪博客-吴泓工作室-《诗经》课程指南
2.百度百科-秦风
3.《汉书·匈奴传上》《地理志》张衡《两京赋》等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诗经》专题学习学生评论性习作汇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x4e6.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