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郑风·子衿》中的四大谜团
高一(13)班
冯瑾瑜
星级:★★★★★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是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尤其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更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曹操在《短歌行》中的引用深细婉转地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仿佛在城楼上等待恋人的女子。从古至今,关于这首诗的内容众说纷纭,众多学者各抒己见。那么,困扰着大家的都是什么呢?下面,我将细数《子衿》中的四大谜团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所谓何人?
先说“衿”。《礼记》中记载:“父母在,衣纯以青。”东汉学者郑玄因而得出凡是古代年轻男子都需要身着深衣,若是父母俱在而太父母已故,那么就必须身着青色的深衣(以青色布料为衣缘,又称青衿)以示自己对父母和已故太父母的尊敬;而“青青”二字在唐朝学者孔颖达看来是:“青青之色也,是彼学子之衣衿也。”
再说“佩”。孔子曾评价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在他看来,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品格。《秦风·小戎》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周礼·玉藻》也有:“古之君子必佩玉。”以上都提到了古代男子必佩玉,并且把玉当作自己君子品德的象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青青子衿”与“青青子佩”都是关于古代男子的描写,并且这位男子还是一个温润如玉的知识分子。
二、“刺学校废”之谜
最早提出“刺学校废”的是《毛诗序》的:“《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正义》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
我认为,学者们得出“刺学校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对“嗣音”的解释不同。今天的我们大都认为《子衿》是首爱情诗,因此程俊英所撰的《诗经译注》上对于“嗣音”的翻译为即“诒音”,寄音讯。而主张《子衿》为“刺学校废”的古代文人则对于“嗣音”的解释大相径庭。《毛诗序》中提到:“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郑玄注曰:“嗣,续也。女曾不传声问我,以恩责其忘己。”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嗣音,继续其声闻也。”郑玄与朱熹对于“嗣音”的解释都是保持音信,可是郑玄将保持音信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传声问”,而朱熹理解为男女之间的交流往来。为此,关于整首诗的主题理解自然就不同了。二,对于“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的解释。“挑达”二字在《毛诗正义》中解为:“挑达,来往相见之貌。”也就是《诗经译注》上解释的:“独自来回走着的样子。”对于“城阙”《毛诗序》的解释为:“登城而见阙。”郑玄解为:“但好登高见于城阙,以候望为乐。”二者将“阙”字解为城中之高地。根据《毛诗序》解释的:“登城而见阙。”那么“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则是一者在城,一者在阙,二人徘徊不前,表达的似乎是男女之间相互等待的相思之情,与“刺学校废”的说法有一定的偏差。而郑玄却认为可以作为学校荒废的一个证据,也就是学校荒废,男女青年只顾谈情说爱了。可刘熙曾在《释名》中提到:“阙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说文》曰:“阙,门观也。”在程俊英《诗经译注》中同样译为:“城门两边的观楼。”由此可见,“阙”是宫门上的小门,“城阙”大致指的是城门上的小门,可以用于出行观察。所以,如果一定要认为《子衿》是“刺学校废”,我认为“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解释为在城门之处徘徊逡巡不前,观察城外的风光景色,则更为合理一些。三,与汉代儒学风气有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思想对于学子的影响十分深刻。屈万里先生在《先秦说诗的风尚和汉儒以诗说教之迂曲》中作出了解释:“《诗经》中的一部分诗歌说成是赞美某人某国或者讽刺某人某国的诗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汉儒们对于孔子至尊地位的维护,认为孔子选诗,那么孔子选诗中必定含有深刻的含义;二是专制时代的学子们为了劝谏君主实行仁政而对诗歌进行偏向于说教的解释。”孔子作为春秋时期兴办私学的大成者,孔子整理《诗经》选择《子衿》来表达自己对于学子的期待之情,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三、两男子相悦之谜
潘光旦先生在《中国文献中同性恋举例》中提到清人笔记里曾记录清儒程廷祚解读《诗经·郑风·子衿》一诗为“两男子相悦之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关于作者与那位“青青子衿”的身份。上文已经对“青青子衿”的身份进行了分析,为古代知识青年,而且很有可能是作者的恋人。其中“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程俊英《诗经译注》译为:“纵然我不曾去会你,怎么不给我音讯?”“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译为:“纵然我没去找你,怎么不来真扫兴!”人们之所以有这种看法,主要因为这两句所描写作者等待恋人心急的样子,认为虽然郑国开放,但是毕竟周礼已建,这样投怀送抱之事并非女子所为。而我个人认为,这两句中并没有任何“投怀送抱”的迹象,反而满是女子对于恋人的思念之情,因为太过想念,反而开始埋怨起男子不主动找自己。这样的矛盾心理在后面将会进一步分析。二,“城阙”究竟是“城楼之上”还是“城门之处”。如果理解为“城楼之上”,那么一个女子整天“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确实欠妥。城楼在古代并不是平民百姓都能登上欣赏风景的观景台,而是军事要地等,寻常女子是不可能登上这样的重地去“挑兮达兮”的。因此,人们就认为很可能是某位长官或者是当地驻守的官宦人家的士族子弟。至于“城门之处”,上文已经提到“城阙”是城门上的小门,可以用于出行观察。并且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提到:“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因此,我认为,“城阙”应该是“城门之处”。三,这个一个比较新奇的“证据”,即曹操在《短歌行·其一》中的使用。众所周知,曹操是爱才惜才之人,《短歌行·其一》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有的人却认为之所以曹操会使用《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自己渴望贤才的心情,是因为《子衿》本是一首男性同性恋之歌,曹操身为一代枭雄,会把自己比作女子,使用如此不伦的句子吗?依我所见,这个说法过于牵强,曹操是个眼光长远的政治家,他重视人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并且主张打破传统观念,到民间选拔人才。从曹操三下“求贤令”及众多事例里可看出曹操对于人才的重视与渴望。难道仅仅因为《子衿》的主人公是女子,便舍弃这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自己渴求贤才的心情的妙句吗?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牵强。因此,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同《子衿》是“两男子相悦之词”的说法。
四、“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的女性恋爱心理之谜
让我们摒弃对于《子衿》其他的想法与过度的解读,单纯地把它当作一首女子思念恋人的爱情诗,可以发现女性在恋爱中的心理也是值得深究的。
俗话说:“女人心,海底针。”女性的想法是变化莫测的,就连孔子都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意思是“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了。相近了会看你不顺眼,远离了又会埋怨你。”我们这位主人公便是“远离了又会埋怨你”的女子。全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名女子来回踱步,望眼欲穿地盼着心爱的人前来找她,可是她的那位“青青子衿”却久久不来,女子忍不住要埋怨起来:“纵然我不去找你,难道你从此就音信全无吗?纵然我不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找我吗?一天不见你,就好像分别了三个月之久呀!”那么,女子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怨言呢?她明明深深思念着“青青子衿”啊,这就跟男性和女性的思维差异脱不开干系了。男性和女性存在着性别差异,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说:“爱情对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女人则是生命的全部。”女性对于爱情的重视让自己的一切都围绕着对方,要是对方不理睬自己了,就会由爱生怨,对自己的恋人产生怨言,而其实这样的责怪是基于爱情之上的。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曾说:“《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古代诗歌中体现女性“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也不乏少数,《诗经》中就有两篇,其一是《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这首诗通过直言痛呼的人物语言,刻画了一个失恋却依恋旧情,对恋人仍一往情深的女子形象。“狡”通“姣”,即面容姣好的青少年,那么“狡童”就是一名帅气俊美的青少年。女子的语气明明是责骂恋人,可是还不忘美化他的外表,这便是骂中有爱,恨中带恋了。
其二是《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诗中的女子虽然用责怪的语气指责恋人对待爱情不够大胆、热烈,并警告对方:“岂无他人?”实则是女子对男子的感情真诚、执着与重视的表现,她这么说的原因无非是想激起对方对自己的重视与关心。
除此之外,《诗经》中还有《山有扶苏》《东门之墠》等也传达了相同的意思。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浣溪沙·闺情》这样写道: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半笺娇恨寄幽怀”中的“娇恨”二字让情窦初开的少女想念恋人时一边撒娇一边埋怨,由爱生恨的心情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女性在恋爱中这种“由爱生恨”的表现比比皆是,女性的心思是缜密、细腻的,类似于《子衿》中的“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的女性恋爱心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我们用心感受、揣摩这种情愫吧。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作为一个十几岁的高中生,我认为《诗经》本是一杯纯净水,可古往今来,各类专家学者往这杯水里放入了各种调味剂,使它尝不出原有的甘甜滋味了。其中不乏一些过度解读以及封建士大夫对于妇女的偏见。木心先生说:“《诗经》三百篇,一点也没有概念。完全是童贞的。”让我们返璞归真,回归童贞去欣赏《诗经》吧,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参考资料:
1.《子衿》、《狡童》、《褰裳》等百度百科
2.吴泓工作室-《诗经》专题课程指南
3.《诗经译注》程俊英撰
4.《浅析<郑风·子衿>为刺学校之诗的合理性》
5.《最美不过诗经》李颜垒著
6.《毛诗序》、《毛诗正义》等
7.其他网络资料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诗经》专题学习学生评论性习作汇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x4e6.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