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阅读:《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刘悦

(2017-11-28 10:06:24)
标签:

专题学习

《论语》专题

《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刘悦

分类: 专题:文史-哲学-宗教…

专题阅读:《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wbr>刘悦

《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摘要:子路的形象一般被认为是冲动鲁莽,孔子也经常用评价子路,但是根据杨伯峻《论语词典》的统计,子路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81次。并且子路在《史记·仲尼孔子列传》中的篇幅也仅次于子贡。这些都显示着子路形象肯定有待发掘的地方。本文根据子路在《论语》中的言行,将从善于政事、尚勇果敢、好学重实践、敢于直言敢于质疑四个方面进一步论述子路的形象。

    关键词:子路;论语;形象

 

    《史记·仲尼孔子列传》中记载: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在《侍坐》一文中的形象常被定义为是:冲动、莽撞。但这不完全是子路的形象。《论语》一共20篇,其中14篇都涉及子路;共539[1],共有40章提到了子路。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子路的篇幅也仅次于子贡。这些都显示着子路的形象不仅是冲动、鲁莽,肯定还有很多未被挖掘的地方。

    一、善于政事

    了解学生的莫过于老师。何况是孔子这样伟大的老师。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2]孔子虽然无法回答子路是否仁,但是却指出了子路的政事才能。且在《先进篇》中,也说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这样前后应证也表明,子路并非在个人理想上狂妄自大,在他的政治前景和政治能力方面,老师也是给予肯定的。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4]这是面对季康子时,孔子所给出的答案,孔子用于从政乎何有的语气,再次印证了他对子路在政事方面的信心。不光是孔子高度评价子路的政事才能,连后世《论语》的编订者也认同这一点。在《论语·先进》中的第三章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董楚平先生将这一章看为光荣榜,并说: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是孔子圈定,因为十人都称字,不称名。根据各方面资料考察,这份光荣榜最可能编订于孔子初逝、《论语》初编之时。”[5]对于政事,子路不是天生习得,而是努力学习得来。在《论语》中,子路问事鬼神,问政,问成人,问事君,问君子。在向老师请教的过程中,政事也占很多。子路在政事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同门的认可,那么学习的效果如何呢?事实证明,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子路就开始从事政治活动,成为季氏宰。在周游列国之后,在卫任职。由此可见,子路这种游刃有余的政治才能是随处可见的。

    二、尚勇果敢

    如果说善于政事是子路能力方面的有力体现,那么尚勇果敢则是他性格上的鲜明特征。上文提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孔子从正面既证明了子路的从政能力又点出了子路的性格果敢。孔子不仅是在表扬子路,更是对子路的性格予以肯定,同时,又会在子路闻之喜的情况下进行批评。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6]子路听闻之后很开心,认为老师出行就带他一人。孔子为了打压子路膨胀的心又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7]对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这句话,历代学者都认为勇为勇敢,而对无所取材则有着很多见解。杨伯峻先生认为无所取材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呀!李泽厚先生认为无所取材就是不知道如何剪裁自己。钱穆先生认为这句话应是没处去弄到这些木材。南怀瑾先生和李零先生都同意这种说法。董楚平先生认为这是不善于取舍的意思。虽然对于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但是前半句的解释却毋庸置疑。个人的性格特征造就了一个人的气质。子路,行行如也;”[8]行行,刚强的样子。故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引起了孔子的担心,“‘若由也,不得其死然。’”[9]在《论语》中,子路也会依据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向老师提问君子尚勇乎?”[10]孔子赞赏子路有勇,但更希望子路将勇与义更好地结合,因此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1]“在不同人的身上所体现的是不同的特质,对子路来讲尚勇果敢则最为贴切。

专题阅读:《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wbr>刘悦

    三、好学重实践

    子路位列孔门十哲。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弟子受业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12]故而,子路既是一个六艺具备者,又是一个好学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3],孔子的教诲在子路身上是产生了持久效力的。诚然,在《论语》中记载子路向孔子请教学问的地方有很多。根据某人问某事的形式做一统计。使用这种形式的弟子有子张、子路、樊迟、颜渊、仲弓、司马牛、子贡、子夏和宪问。其中子张共问6次,子路问五次。表格如下:

专题阅读:《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wbr>刘悦

    以上表格列举了以某人问某事形式的次数和内容,但也只是弟子与老师之间交流的一部分,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弟子们的疑惑更多地表现在为政为人方面,更多地注重实践方面的内容。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14]《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按照重要性的安排,实践被放在了首位。学然后进行见习才能体会其中的快乐,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15]孔子自谦学问上是与他人差不了多少的,但是在实践方面自己还需要更加的努力。再次证明了孔子重视实践,同时子路也遵循老师教诲更强调实践。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16]而且在实践问题上,还与老师有过争执。子路叫子羔做费宰,孔子认为子羔并没有具备成为费宰的能力就让他去实践,这是在害人家的孩子。而子路曰:有人民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17]子路提出自己的理论,认为可以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实践出真知。然而孔子却生气地发表了是故恶夫佞者”[18]的见解。虽然孔子是在批评指责子路的,但并没有提出反驳意见,可以推测子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得孔子只能以来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出来。

    四、敢于直言敢于质疑

    在《论语》中,子路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人,共四十七次。而且子路也是多次与老师顶撞的弟子。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19]以此可见,师徒两人对如何在卫国为政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当孔子表明他要先正名时,子路觉得老师迂腐,不仅仅心里觉得,而且还面对面地表示了对这个举措的不赞同。孔子以野哉,由也,并告诉子路正名的目的。在《论语》中师生这样的对话是仅仅存在于孔子与子路之间的。这其中可能是因为子路的性格、子路与孔子相差九岁,交流沟通起来比较随意的原因。更是他们师生之间关系亲密的原因之所在。子路不但敢于直言也敢于质疑。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20]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21]在面对公山弗扰与佛肸的邀请时,孔子欲往之,子路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将自己敢于直言敢于质疑的性格白描化地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了以上的对话。

    子路给人们的印象一般是直率、鲁莽。但仔细发掘,我们会发现子路不愧为孔门十哲之一。他善于政事,先后在季氏手下和卫国担当职位。他对政事也很敏感,可以准确地做出判断。他果敢豪气、重诺,可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22]“子路无宿诺”[23]。最宝贵的是他身上的本色,不掩饰、直爽,一直备受推崇。认为老师有错就指出,敢于直言不讳,只要是老师解释了便不再追究,而且一心一意地追随者孔子,只要老师提倡的并且他已经懂得的道理,子路都会去实践,并且终身实践。子路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不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可是他身上许多质朴真诚的品质是值得后世学习的。

 

注释: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乡党篇分为27节,按27章计算。

[2][3][4][6][7][8][9][10][11][13][14][15][16][17][18][19][20][21][22][23]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9页,第135页,第64页,第48页,第129页,第214页,第19页,第1页,第86页,第52页,第134页,第150页,第205页,第207页,第58页,第144页。

[5]董楚平:《论语钩沉》,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51页。

[12]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85页。

参考文献:

[1]李零.丧家狗 我读《论语》[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3]董楚平.论语钩沉[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李启谦.子路(仲由)研究[J].齐鲁学社,1985,(6):113-119.

[5]管正平.子路成长的分期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416): 121-124.

(刘悦 西北师范大学 731600

专题阅读:《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wbr>刘悦

专题阅读:《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wbr>刘悦

专题阅读:《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wbr>刘悦

附录统计:

【《论语》中的子路】

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第五》

2.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第五》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第五》

5.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第六》

6.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第七》

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第七》

8.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第七》

9.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论语·子罕第九》

10.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第九》

11.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论语·乡党第十》

12.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第十一》

13.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第十一》

14.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1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论语·先进第十一》

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17.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第十二》

18.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第十三》

19.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20.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论语·子路第十三》

21.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第十四》

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第十四》

23.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第十四》

24.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论语·宪问第十四》

2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第十四》

26.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论语·宪问第十四》

27.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8.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第十七》

29.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第十七》

30.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第十七》

31.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第十七》

3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第十八》

3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第十八》

34.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第六》

35.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论语·先进第十一》

3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第二》

37.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第六》

38.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第十一》

39.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第十一》

40.子曰:“由,知德者鲜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4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第十六》

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四十一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孟子曾称赞他有闻过则喜的态度,把他与禹、舜相提并论。唐玄宗时,被追封为“卫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河内公”,后又改称“卫公”。

专题阅读:《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wbr>刘悦

专题阅读:《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wbr>刘悦

专题阅读:《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wbr>刘悦

专题阅读:《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wbr>刘悦

专题阅读:《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wbr>刘悦

专题阅读:《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wbr>刘悦

专题阅读:《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wbr>刘悦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