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孔子的“孤独”
王天觉
摘要:孔子是一个孤独的智者。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终生,却始终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源于他站得高、看得远,别人难于企及,源于他对自我信念的坚守和执着,源于曲高和寡后的知音难觅。孤独使得孔子更加深刻、更加崇高,最终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高标,成为了后世无数求索者效仿的楷模。
关键词:孔子;孤独
一
李泽厚先生在《美德历程》中评价初唐诗人陈子昂有一种“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1](P217)这句话用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身上同样适用。
孤独是一种感觉,它因与群体不合,与时代不合而产生。具有异常孤独感的人要么是超乎常人的智者,要么是弱于常人的低能。前者抛弃社会,后者被社会抛弃。真正的思想家是孤独的,他因站的高看得远没人跟他共鸣而倍感孤独。
李零教授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2](P2)于是以“丧家狗”目之。言语虽然过激,却也是读懂孔子少有的几个人之一。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3](P1909)清晰的勾勒出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窘境。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虽然他向齐景公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并颇受赏识,但齐景公终于没有重用他,《微子篇第十八》中记载: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孔子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了齐国,又返回了鲁国。
孔子五十岁后仕鲁,事业颇有了进展,鲁定公曾任命孔子做了中都长官,一年后,孔子又由中都长官提升为司空,再由司空提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理国相职务。但好景不长,孔子就因齐国制造的阴谋而愤然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苦难历程。
如果看看孔子后期的生命旅程,就会发现他是多么的孤独,多么的寂寞。他满腔热血却处处碰壁,他胸怀大志却鲜有作为,他坚持自我却最终找不到北。
离开鲁国后,孔子去了卫国,但仅居住了十个月,就提心吊胆地离开了卫国。孔子到陈国经过一个叫匡的地方被匡人围困,脱险后又到了一个叫蒲的地方,但仅仅过了一个月,又返回了卫国,终因对卫灵公感到厌恶而去卫到曹。孔子离开曹国到达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s想杀死孔子,就把树砍掉了。孔子只得离开这个地方。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被人骂为丧家狗,于是到达陈国,孔子在陈国居住了三年,因陈国屡遭晋、楚两国的侵犯而离开,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才又逃到了卫国。孔子到了卫国始终不被重用,他的学生冉有被季康子起用,他便在冉求离去之后从陈国移居蔡国。第二年,孔子从蔡国前往叶地。被陈、蔡两国围困,他和弟子们无法行动,粮食也断绝了。于是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调来军队营救孔子,才免除了这场灾祸。孔子只得从楚国返回卫国。这一年,孔子六十三岁,
孔子离开鲁国十四年后又回到了鲁国。但鲁国最终也不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要求出来做官了,或许他真的累了。
孔子晚年生病了,他的学生子贡去看他,他叹息着唱到:“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死了!”他边唱边流眼泪。他对子贡说:“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没人奉行我的主张。夏人死了停棺在东厢的台阶,周人死了停棺在西厢的台阶,殷人死了停棺在堂屋的两柱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我原本就是殷商人啊。”过了七天孔子就撒手人寰,离开了这个他还眷恋着的尘世。孔子死时七十三岁。直到死,他也没有冷却他那颗殷红的心。
孔子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是寂寞的一生。孔子曾经无数次的哀叹过,伤心过。他有一回说道:“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说:“天丧予!”及西狩见麟,又说:“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问:“何为莫知子?”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3](P1942)当一个人不无感慨地说出“只有上天能了解我的时候”,也许真得没有人再了解他了。
二
孤独还是一种自我体认。常人与生俱来的孤独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智者的孤独却往往源于对信念的坚守。孔子的孤独就源于他太执着于自己构建出来的理想世界,他为自己的仁政蓝图奋斗终生,却始终不愿意屈己附势。他的不妥协是他不被起用的原因,也是造成他孤独的原因。
孔子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又说“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还说“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篇第十八》)他既不降志辱身以求进取,也不隐居避世脱离尘俗,所以他是孤独的。
他的弟子子贡曾经善意地劝导他把自己的人生期待放低一点,这样或许可以很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心灵的慰藉。但孔子非但不接受,还义正严词地批评了子贡,他说:
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其修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尔志不远矣
对自己的苦难不遇孔子也做过反思,但结果他还是坚持了自己。因为连他本人都相信自己的遭遇是那个不争气的社会造成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3](P1931)
可见在孔子的心里,他已经将自己认同为古代的圣贤伯夷、叔齐、比干了,既然先贤都惨遭冷落,更何况自己呢?诚如他先前预言的那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第五》)
三
孤独,有时与你身边有多少人并无关联。一个人独处时可能并不孤独,沉浸在众生喧嚣的世界里就未必没有孤独。曲高和寡后的知音难觅才是真正的孤独!
孔子虽然弟子众多,但真正了解他,认同他的弟子并不多。孔门虽然有七十二贤,但在孔子心目中真正割舍不下的还是颜回。这一点可以从孔子对颜回的多次赞扬中看出,在孔子的眼里,他已然把颜回当成了自己的知音。他曾经这样说道:“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篇第六》)又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第六》)还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篇第七》)颜回死后孔子痛苦不堪,高呼:“天丧予!天丧予!”(《先进篇第十一》)几近情不可遏。
颜回(公元前511―480),字子渊,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岁。孔子认为在所有学生中能坚持自己大道的就颜回一个人了,无论孔子的看法是否正确,但这种看法的凝定无疑加深了他对颜回的期待,而知己的英年早逝又必然打碎了他惜才的心。哀公和季康子曾询问过孔子,他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是颜回,并且补充道颜回死后就再也找不到其它人了。(《雍也篇第六》)
《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情景。后人遂传为美谈。然而知音难觅却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3](P1925)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音乐,可是连师襄子也不知道他给孔子教授的正是《文王操》,等到孔子领悟到了这首音乐的真谛时,师襄子才突然想起他的老师曾经告诉过音乐的名字是《文王操》。师襄子不可谓不是伟大的音乐家,却很难说就是孔子的知音。可见,无论在政治旅途上,还是艺术求索中,孔子注定都是孤独的。
四
著名文化学者柳诒徵先生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4](P263)如果说孔子成就了中华文化,那么孤独则成就了孔子。需要说明的是,孤独带给人的不仅是痛苦,它还使人变得深刻。孤独是一种境界,它不是智者的专利,却能使人远离尘世的喧嚣与浮躁,获得心灵的宁静与超脱。从而站在时代的最高点上审视宇宙、人生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出理性化的道路。孔子因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高标,成为了后世无数求索者效仿的楷模。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3]
[汉]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柳诒徵.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天觉(1984-),男,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文章出处:《黑龙江史志》 2015年13期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