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躲不开金玉良缘,爱不到木石前盟
——浅谈《红楼梦》宝黛钗的爱情悲剧
高二(13)班 麦以煊
星级:★★★★★
内容摘要:爱情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口中的话题。《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更是引人深思,本文就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来展开叙述其悲剧。
关键词: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
纵观《红楼梦》,宝黛钗的爱情故事无疑是小说的主线内容。无论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还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这段三角恋情最终都落得个悲剧的下场。个人性格也好,社会所致也罢,这三人最后都落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不得轮回。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看似本该美好的结局变成如今这个样子的呢?且从贾宝玉和林黛玉说起吧。
一、“破碎”的木石前盟
木石前盟,便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化身。木,指林黛玉前世的绛珠仙草;石,指贾宝玉前世的顽石。故事开篇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断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仙子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尝,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从这中间的话语中不难看出,这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不仅如此,这个神话故事也告诉我们,林黛玉与贾宝玉生下来便是不可分离的,是来彼此折磨的,而这也是他们的宿命。绛珠仙草下凡来还泪,自然泪尽夭亡。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书中明显写林黛玉哭的就有三十七次,不明显的加起来起码也差不多六七十次。几乎每一次哭原因都与宝玉有关。由此可见,林黛玉正如故事所说,是来“还泪”的。然而这一事情的验证,也可说明,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最终就会是一个注定的悲剧,因为总有一天黛玉会泪尽夭亡,然后离去,也算是偿还了灌溉之恩吧。
那么,又是谁赋予了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个悲剧结局呢?我认为,首先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有关。
曹雪芹先生是以哭来写情的,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悲剧,无疑反映了作者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解放个性的人生理想和艺术理想,他把这种情感寄托在了林黛玉身上。在当时的社会,作为一个叛逆者形象存在的林黛玉,又有多少地方允许她立足?所以,林黛玉的眼泪不仅是偿还灌溉之恩,更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只是最后结果是那样的不尽人意。清代西园主人在《〈红楼梦〉论辩》中说:“古未有儿女之情而终日以泪洗面者,古亦未有儿女之情终身不著一字而写尽情怀。”林黛玉无疑是作者煞费苦心所塑造出来的爱哭形象。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只是,林黛玉这泪泉涌的最后连自己生命都枉送了。
其次,便是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
先看社会环境。在当时那样一个封建时代,自由的爱情完全是不被允许的。在家长制黑暗的笼罩下,男女的爱情都是由自己的父母决定的,更准确来说,父母会为自己的儿子女儿选择一个有利益收获、有政治权利的女婿或媳妇,两家结合,更能巩固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因此,彼此素不相识的两人也会因此走到一起,这其中就根本不存在什么爱情了。当时人们的婚姻观根本就不允许自由的爱情存在。所以,像贾宝玉和林黛玉这种在当时背道相驰的恋爱,是根本没有结局的。再来看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家庭背景。林黛玉,作为贾母的外孙女,本身的家庭背景自然是不差的,但这些只存在于她的父母亲还在时。当林黛玉的父母亲去世后,可以说林黛玉是失去了父母这个靠山,所以她在贾母那里生活着,寄人篱下。更因为她父亲留给她的财产也早就被贾琏所占有,她已经没有剩下些什么了。试问,这样一个表面上看来什么都没有的林黛玉,那些带着利益面具看人的家长们,会同意林黛玉过门吗?不会的。相反,来看看薛宝钗。薛家,是紫薇舍人薛公之后,共八房分。在“护官符”上,薛家有“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说法,有百万家资,巨富无比。而薛宝钗本人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通达了悟,无论何时都懂得怎样去讨得别人欢心。有容貌有家势,懂得规矩,这样的薛宝钗无疑是最好的媳妇人选。在大人们眼里,她无疑是一颗掌上明珠。纵使林黛玉长得漂亮,有才华,但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的家长们又怎么看到林黛玉的好呢?而且,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是很严重的。女孩子根本就没有权利去左右自己的爱情,她们都是父母达到目的的工具,可谓是一点人身权利都没有,哪怕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都是被禁止的。所以林黛玉的反抗,林黛玉的不屈服,在那样的环境下就只能是被迫屈服与遵从。
第三便是林黛玉本身的性格了。
林妹妹最大的特点就是她的真性情,她并没有像薛宝钗那样世故,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她爱贾宝玉,就真真切切去爱,爱得是那样的纯粹和彻底。可以说在这一生中她是只钟情于贾宝玉。林黛玉执着的表露,她爱她所爱,与贾宝玉同忧同乐,同笑同啼。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段感情里可以看出,林妹妹是认认真真,轰轰烈烈地爱,忠贞不渝。同读《西厢记》可以看出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是只有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时才可以体现出来的,不说话,眉目却能传情,眼睛里的爱意是如何都掩饰不了的。宝玉挨打,“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就更能看出她是在为贾宝玉而心痛着。另外,那些对贾宝玉的责怪啊,轻嗔啊,愈表现得多而变幻,就愈能体现出林妹妹爱情的真挚、执着、灼热。但偏偏如此真实的林黛玉,就是不会被那个封建礼教社会所接受。她信从自己的感情,不顺应世上人情。她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却能爱的如此洒脱并且真实。之前说过,林黛玉是来“报恩”贾宝玉的,林黛玉的眼泪几乎全是为贾宝玉而流,这不仅仅是报恩,这更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林黛玉是这个时代的叛逆者,她背离所有的封建礼教去爱贾宝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爱一个人没有错,错就错在林黛玉在错的时间爱上了贾宝玉,在那样一个封建时代,最禁忌的就是认认真真地去爱一个人,所以林黛玉和贾宝玉注定不能走到最后。
最后,就是贾府的环境了。偌大一个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没有人支持他们的爱情,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蕴有的反封建色彩是为社会所不容的。
种种因素,原本心灵相通的两人,就这样被世界所封杀宰割,到最后,也只能是各天一方。可见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是多么可怕,那种社会下所孕育的人类能狠心到什么地步。所以到最后,“木石前盟”被摧残变得支离破碎,再也没有了原本的美好。
二、“虚假”的金玉良缘
金玉良缘,象征的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姻缘的前世注定。薛宝钗,典型的封建礼教女性代表。她有美貌,有才华,世故圆滑,顺应时代,知道如何在那样的社会站稳脚,这样“完美”的她无疑在那个时代迎合了所有人的口味,到最后她也是和贾宝玉成了亲,但这样的结局我认为仍然是个悲剧。
首先是因为社会环境和家庭。薛家在当时可谓是有钱有势,这样的大家庭也注定了薛宝钗的人生道路不可能平凡。所以从小她就被封建礼教所洗礼,她活在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剧就是从来就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她所接受的那些封建礼教思想已经让她连仅有的最后的良心都埋没了。就像金钏投井自杀那件事一样,她那种轻视下人生命的态度可谓是让人心寒。她本该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女子,到头来人性只能被那个社会所吞噬得干干净净,成为一位顺应时代的封建女子。也正因如此,原本就是工具的她就这样被套上了“金玉良缘”,所以说,“金锁”这个东西是虚假的,它只是一个封建大家长们为了捆绑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工具,并没有真正的爱情在里面。
其次是因为这段爱情本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本就不存在纯洁与真实。他们的婚姻只是贾府薛家彼此所要获得利益走的一种形式。在这段爱情婚姻中,我认为最大的悲剧是薛宝钗对贾宝玉的爱是虚假的。因为在薛宝钗进入贾府之前,她是先去选秀,选秀选不上了才进了贾府选择贾宝玉。如果薛宝钗是真的爱贾宝玉的话,那么她一开始就可以直接跟父母说,然后直接进入贾府,但事实上并没有。换句话说,薛宝钗进贾府选择贾宝玉根本上就是为了自己,为了获得宝二奶奶这个地位,为了家庭利益,根本就不存在爱情。另外在宝玉挨打这件事情上,薛宝钗过来之后说的话是:“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其实,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一点就是薛宝钗和贾宝玉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根本就是不同的,贾宝玉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薛宝钗则是典型的封建礼教的顺从者,这二者本就是背道而驰,根本不会有任何交汇点。还有就是对比林妹妹和薛宝钗,可以发现,林妹妹是“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但薛宝钗一上来就是和贾宝玉说着让他去顺从社会。本来宝玉就是因为这个事情而挨得打,薛宝钗还去挑起这根刺。相反,林妹妹是真的在为贾宝玉而心痛着。两个人表现的对比,就更能看出薛宝钗并没有真正的爱贾宝玉。还有就是这段爱情的结局,薛宝钗和贾宝玉成了亲,但是最后的结局是贾宝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出了家。这就意味着最后薛宝钗还是自己一个人,意味着所有的一切都是表象,成了亲,最后却遁入空门,不也就等于什么都没有了吗?从本质上看,薛宝钗根本就没有赢过,因为贾宝玉娶她的时候是神志不清的。还有就是贾宝玉说过的一句话:“亲不间疏,先不僭后”。这句话的意思是亲近的人不会疏远隔离,后来的人不会超越先来的人,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心意,而且按照前面贾宝玉对林黛玉爱情的表露来看,如果贾宝玉是清醒的,那么他肯定不会和薛宝钗成亲。在爱情本身,就算没有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也不会是一对,因为她们所信守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注定相离的人本来人生就不会有交点,所以在外界因素的加压和逼迫下,这段虚假的爱情只能以悲剧收尾。
第三是薛宝钗的性格。薛宝钗从小就被灌以封建礼教思想,在那个社会年代,女子有才华其实是很重要的,她们可以通过这个来获得别人的赏识,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练就了她沉稳、收敛、世故、老道的性格。但我认为薛宝钗是有隐藏了自己的性格的。她一直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事实上她自己是满腹诗书的。可能,从表面上看,这是相矛盾的。但是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她这样说是因为她已经看破了,就是因为知道了太多,知道了这些所谓表面的东西背后暗含的本质,才会说出这样一句话。在封建礼教时代,女子们所要做的便是用“礼”去待人,所以薛宝钗满腹诗书,才华横溢,但收获这些的代价就是失去了自己,她不能按照自己的心去活成自己的样子,只能一步一步沦为这个社会的产物。也正因如此,这个社会所造就的薛宝钗的性格和贾宝玉不一样。那按照这样来看,有着“隐藏”性格的薛宝钗到底是否真心爱着贾宝玉?我个人认为,她是不爱他的。因为从“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矛盾就可以看出薛宝钗是一个善于伪装的人。明明自己不希望这样,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得不这样。从大家长们对薛宝钗的态度来看,薛宝钗是一个很成功的伪装者。也正是在这群人眼皮底下,和贾宝玉有“金玉良缘”的她,就必须有一副爱他的样子。但事实上,从她的各种表现来看,她对贾宝玉只是一直在劝他和她走同一条路。试问,如果真的爱一个人,会是这样的表现吗?不会的,真正的爱是像林黛玉那样的爱。另外,在封建社会的摧残下,薛宝钗一步步地为了达到目的活成了最不像自己的样子。她学会了看别人脸色做人,带着目的做事,可以说,薛宝钗是活给别人看的。
最后就是当时封建家族大家长们所施予的压力。贾府在后期开始慢慢衰落,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扶她们一把。然后薛宝钗这样适合的媳妇人选就放在眼前,所以为了自己的家族,想必大家都是想尽办法让薛宝钗和贾宝玉成亲,利用薛家的势力来先稳固一下家庭的地位。局势之迫,所以“金玉良缘”变成了现实,这段虚假的爱情婚姻也是有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三、总结
一个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一个是封建礼教的顺从者,但无论她们选择了怎么样的路,她们都是封建礼教的悲剧。其实,不管是薛宝钗还是林黛玉,她们的爱情和结局都是让人心疼的,因为无论结果如何,她们都在过程中付出了代价。从结果上来看,在当时的封建时代,无论是像林黛玉一样的叛逆者,还是像薛宝钗一样的顺从者,最终都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接纳,只能“葬身”于社会,成为悲剧人物。可见,封建礼教的罪恶深度是有多深,无论你是选择背离还是选择接受,这腐朽的制度都会慢慢将你吞噬。宝黛钗三人的爱情不仅是爱情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都说每个不同的社会时期反映了不一样的事物,但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期,这个社会无疑是失败的。但是,纵使知道它不好,我们都没有反抗的余地,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她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无论怎样,都已成了定局,最后的悲剧是注定的,剩下的只是无限的惋惜。
曹雪芹先生所要表达的大概也就是当时他所处的社会现状,故事的结局能有多惨,当时的社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字字句句之间所暗藏的无奈与悲伤,都是让人不忍翻起的过去。是有多难过,才写出如此刻骨铭心的字眼。不难看出,当时的社会对于人的摧残是巨大的,但也正因如此,有了失败的教训,人类才会得以进步。
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是悲伤的,但同时也让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多么幸福。有了前车之鉴,我觉得,我们还是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再悲伤也不会有过去悲伤。所以,人一定要向前走。因为前方没有尽头,只有路口。
参考资料
1.吴泓工作室
2.百度百科
3.解析宝黛钗爱情悲剧 佚名
4.宝黛钗的爱情悲剧 佚名
5.宝黛钗爱情分析 佚名
6. 试论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佚名
7.“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矛盾冲突 李锦文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