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辩论——专题学习的“助推器”》黄子科
通过这次辩论赛的经历,我认为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举办辩论赛,不仅仅为我们的语文专题学习添加了一味调料,还活跃了我们的思维,引起了我们对事物更浓厚的兴趣,使我们形成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辩论赛,没错,第一次,既兴奋又紧张。在这整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很多,体悟到了很多。
首先,必须说的是,我们整一个团队是非常团结的,不仅是六位辩手,还有智囊团的老铁们。大家在赛前准备期间,花了大量的时间分工找资料,更多的时间我们在抱团讨论。讨论使我们在思想上发生猛烈的碰撞,简直是火花四溅。对于我方观点,我们在讨论之后决定紧紧抓住“真”与“假”,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行评价;对于林黛玉的缺点,我们也进行了“解绑”和“捆绑”,将缺点在用不同词去形容的情况下转化成优点;我们对薛宝钗也进行了深刻的认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针对薛宝钗的缺点进行批驳,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对有争议的点进行不断的推敲;我们还去学习了一堆辩论技巧与细节,虽然最后在比赛的过程中并没有用上很多,但我们也对辩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其次,在比赛过程中,其实我并没有发挥出我的真实水平,很多次想站起来,欲起身,却发现队友快人一步(摊手),不过也没什么关系,在旁边指导一下队友,刷个助攻又未尝不可,这是一个团队的比赛。虽然最后赢得了比赛,但也体现了很多稚嫩与不足的地方,可能也正是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参加辩论赛吧,很多地方都需要提高和锻炼。
以辩论赛的形式来对一段时间的专题学习进行总结,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辩论赛成为了专题学习的“助推器”,为接下来的专题学习提供了全新的动力。这种动力体现在对事情认识的细而深,体现在以对立统一的观点辩证的看待事物等等很多方面。我认为专题学习的方法与特点,对以后人生道路上的各种不同事物的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希望在剩下的短短两个月的专题学习里,能够深刻理解这一“创新式”学习的真谛。
2.《唇枪舌战的乐趣》陈美如
前几个星期,我们班围绕着“你喜欢薛宝钗还是林黛玉”这个辩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我作为“我喜欢薛宝钗”这方的辩手,在这几个星期的准备中收获了很多。
辩论会前一天晚上,我记忆尤为深刻,辩手们拿到资料时认真阅读,在资料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重点,在攻辩问题那一页的空白处补上缺失的问题,在剩下最后半个钟时练习问答,提升流利程度。我们十几个人,在关着窗户没有空调的地理园里,一边扇风一边为明天的辩论做最后的准备。那天晚上才真正感受到了如临大敌的感觉,一晚上的心情都是激动和紧张。
辩论会如期而至,一辩陈词完毕后就是攻辩阶段。对方二辩向我方三辩提出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准备没有提及到的,我们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漏洞,但是在现场我们给不出论据,所以三辩不知如何作答。显然我们在第一个问题时就已经处在下风,情况很被动。
我是第二个被问到问题的,在起来回答问题时,我感觉所有的血液都往脑袋上涌,清楚听见了自己心跳加速的声音,拿着话筒的手一直在颤抖。回答完毕后向对方的三辩提出了问题,然后坐下时长吁了一口气。后来的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我们节节败退,以至于我们的问题一直没有抛出去,一直被对方辩友带节奏。
辩论会结束时总结发言的老师说我们的问题没有针对性,简单点说就是别人不清楚你到底要问什么。我觉得这个点评确实说得到位,我们的问题,现在仔细想来,都不太具有指向性。模糊不清的问题像是前头绑着棉花的剑,丝毫刺伤不了对方。老师还说,我们的回答也答不到要点上。我们很多缺陷就这样暴露了出来。
总之,我一开始是很迷茫的,完全不清楚辩论赛的规则和要准备的资料。尽管我们花了时间来讨论,由于我们讨论的论点不清楚,导致我们时间一直很赶,再加上找资料时分工不明确,最后结果就是,我们在辩论会的前一晚上才拿到了资料。并且我们把重心集中放在了如何防守这方面上,没有把我们攻辩的问题罗列清楚。问题也有缺陷,让对方辩友钻了空子。
通过这次辩论会,我感触良多。首先是怎么样更加简洁的把问题问到重点,再者就是怎么样找准问题的核心,围绕核心来解决问题。这是个蛮困扰我的地方。当然,最最难忘的果然还是回答问题时的手脚冰凉和颤抖。很感激老吴给了我们这次锻炼的机会,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问题待我解决。
3.《辩论会感想》段梦娇
经过一两个月的准备,辩论赛告一段落。作为薛宝钗这一方的“智能团”,我们一起讨论观点论据、分工合作、模拟辩论赛……在整个过程中原本不是很熟的同学也相互了解、慢慢熟悉,大家都尽自己的力做了准备,也都出谋划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个人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比如要加强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冷静下来理清思路、起来发言时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总之,感谢这一次辩论赛,促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促使个人能力的提高,让我们加深了对《红楼梦》理解。
4.徐燕娴
2017年5月4日,我班开展了一次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你喜欢谁”的辩论赛。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一场正式的辩论赛并且成为林黛玉方智囊团的一员。
在辩论赛开始之前两个星期,我们方的辩手与智囊团就开始准备这次辩论。在最开始,我们围绕这次辩论的主题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主要着重于林薛两方各自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她们所做过一些较具代表性的事件的评价。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大量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其中,阅读原著是我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通读原著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并在原著的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中下功夫,达到对事件的理解。
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材料收集后,我们就开始对向对方辩友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在这一步骤上我们似乎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辩论的日子一天天逼近,但我们仍然迟迟没有进展,我们的心里都显得有些紧张与焦躁。牺牲了三天晚修自习时间去讨论,我们终于在离辩论赛开始两天之前对问题有了大体的模板。在辩论赛开始前一天,我们进行了收尾工作:确定问题,简洁语句、确定一辩稿子、对资料进行最后一步整理。
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辩论终于开始了。辩论过程中,辩手与智囊团每时每刻都全神贯注。双方在赛场上一攻一守,一驳一辩,让全场的气氛提到了高点。
在这次辩论赛中,我学到了非常多东西。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团队之间互相鼓励和支持让我非常感动。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与麻烦,但每个人都在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每一个问题。尽管牺牲了很多私人时间,但没有一个人有过抱怨。尽管很疲劳很心累,但没有一个人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我想,这或许就是团队的意义吧。此时,我们十二个人早已不是单独的个体,我们是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是其中的十二分之一,而每个十二分之一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大的一。
人们常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确如此,正如钻石要经过成年累月的风雨才能闪耀,漫长的准备时间都是为了一刻的璀璨。回想过去两周的准备时间,有欢笑有汗水,有彻夜准备资料的辛劳,也有和其他事情冲突时的无奈,这些经历注定将成为我们珍藏的记忆。
在这次辩论赛中,我们不仅仅学到了《红楼梦》里的内容以及辩论技巧,还学到了合作,学到了奉献,学到了沟通,有了更加坚定的立场,有了更强的组织能力,我们从中成长,从中进步,也从中收获友谊。
5.夏昭杨
这次辩论赛,我作为薛宝钗一方的智囊团之一,我觉得大家已经拼尽全力了。虽然最后并没有赢得比赛,但我们并不是为了要赢得比赛而参加比赛,我们只想通过这次的辩论赛能够学习到一些东西,毕竟我们也没奢望这个遗留多年的问题能够在我们这个半吊子水平的辩论赛上能够得到解决。
我所说的学到东西,无关知识,只是学到一些严谨的态度,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的冲劲,对于输赢结果的淡然处之,这些都是我所学习到的东西,其他倒是无关紧要。不过我们这次还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有些出于经验的缺乏,有些出于对规则的生疏,原因有很多,需要我们仔细去总结,这样才能在以后,无论是高中、大学,还是未来步入社会,我们能够多一些经验,多一些底气,多一份从容。
6.《辩论赛感想》范梦烜
在《红楼梦》专题学习的第三阶段,老吴让我们班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先不说赛场上的战况如何激烈,赛前准备阶段让我记忆深刻。从一名观众的角度看,双方的辩手和智囊团可谓是全身心的投入,讲规则、查资料、开小会……抓紧时间,只为“不打无准备之战”。比赛时双方也是火力全开,战况激烈。但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输赢对错在这次辩论赛上并没有那么重要,最宝贵的是团队精神,大家在一起认真努力,集思广益,那个过程应该是最令人难忘的。
7.《“林黛玉和薛宝钗,你喜欢谁?”辩论赛感想》成琳
辩论赛圆满的结束了,虽然在比赛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小意外,像赛前座位摆放出了点小差错,比赛的过程中大家规则不太明确等,但总得来说比想象中精彩很多。各方都在赛前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为辩论赛做准备,所以在赛场上大家都是义正言辞的维护着自己喜爱的人。
虽然我只是薛方的一个观众,但都不由的为双方辩论而紧张。从整体上来看,各方提出的问题都很具代表性,有很多也都是红学家在研究红楼梦时所探究的问题。例如:关于林黛玉称呼刘姥姥为母蝗虫是否代表着林黛玉对下等人的歧视?还有关于香菱学诗时薛宝钗告诉她“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她却经常展露出自己的才华,这算不算她表里不一?
在这场辩论赛上辩手们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而观众们也从辩论赛上学习到了很多,所以,这场辩论赛开展得还是很成功的。
虽然这场辩论赛最后的赢家是林黛玉方,但我依然坚定我的立场:我喜欢薛宝钗。尽管在生活中会遇到无数个薛宝钗而只能遇到一个林黛玉,我还是宁愿遇到一个在我迷茫的时候会给我出主意,替我解围的宝姐姐,而不是一个在我难堪的时候只会讽刺我的林妹妹。
8.《辩论会感想》黄晓莹
在我们对《红楼梦》有了一些了解之后,我们班举行了关于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赛。紧张而又精彩的辩论赛已经结束,现在还总感觉意犹未尽,回顾整个比赛过程,我觉得我收获了很多。我是一个站在更喜欢林黛玉的这一方的观众,辩论赛中辩手们犀利的挑出林黛玉与薛宝钗各自的优点与缺点之后,又引用了书上的原句支持了自己的论点,还对薛宝钗和林黛玉对待下人的态度进行对比。使我更清楚我更喜欢林黛玉率真的性格,也对薛宝钗“始与才华,终于人品”有所感叹。在辩论赛中我学会了一些辩论技巧,“偷梁换柱”“引用论据”“借力打力”等都是常用的方法。这场辩论赛可以说的上是精彩的。
9.
《红楼梦辩论赛有感》曾禧怡
上周语文课,我班举行了议题为“林黛玉与薛宝钗,你喜欢谁”的辩论赛,我是林黛玉一方。虽站在林黛玉一方,但也就充当背景,真正的辩手坐在最前方。为了此次比赛,各方辩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花在其中的时间也是相当多的,而且光是那人手一打的资料,就令我佩服。赛中,发言都很精彩,但感觉发言流畅程度还有些欠缺,而且还会出现回避对方问题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十分精彩与震撼的,双方对于各自角色的喜爱,从他们的言行中就可以充分体会,怎么说呢,令人感动。
10.《辩论赛感想》张星妍
作为林黛玉方的三辩,我从这次辩论赛中学习到了许多。从赛前的辛苦准备,到赛中辩论时的全神贯注,我们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对于这次比赛,我反思。在攻辩环节,代表我方辩手第一次发言,由于双方都没有经验,对方问题没问清、也没表达出主要观点,自己也因为第一次辩论而内心紧张,发言时思路不清晰,表达不完整,错失了一次好的反击机会,自己现在想想也十分后悔!再后来的一次就是代表我方作攻辩小结,这需要临时的根据对方的漏洞、我方的补充来写,相当于前半段的辩手总结。相比第一次,这次就显得没那么紧张了,整个小结也算是完整。
总的来说,参加这次辩论是一个很好的经历,花费的时间也是十分值得的。虽然对自己的表现不怎么满意,但有遗憾才有进步嘛!






语文组何兵老师为我们摄影

最后,新安中学高中部语文组张安群老师为我们点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