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哈姆雷特的忧郁与延宕
高二(13)班 罗涛
星级:★★★★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创作于1601年。《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剧本在尖锐的矛盾冲突的发展中显示了他丰富复杂的思想性格。
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人们恶梦不断,惶惶不可终日。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雷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
他对人类社会的美好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他生活在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无法接受自己的母亲就如此快速的改嫁,对母亲的行为感到十分的愤怒——“就是一头不知理性的粗声的悲哀也要比这个长久”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使他喊出“
To be, or not to be
”这一震撼人灵魂的问题。
当哈姆雷特跟老国王的鬼魂对话时,从他的面部表情和混乱的言语表达就能看出,哈姆雷特已经受到深度惊吓,精神开始变得恍惚。但他还是理性地思考了关于复仇的计划,所以我们看到他首先以装疯卖傻来蒙蔽旁人的眼睛。在我看来有些事情难得糊涂,他的装疯卖傻其实是一个智者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是一个弱者在面对强于他数百倍的敌人时自然而然的决定,因为一方面他害怕他报仇的计画引起叔父的疑心,另一方面又害怕叔父有加害于他的心态。此时外表疯疯癫癫、痴痴傻傻的他或许内心中十分的明镜心中有这自己对整件事的看法和此后该怎么做。
哈姆雷特在威登堡大学求学时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父亲的不明猝死,母后的迅速改嫁,叔叔的篡位这三道冲击波,使一向无忧无虑的哈姆雷特变得忧
郁、沉思起来。然而,忧郁、沉思并不是哈姆雷特的天性。从表层上看哈姆雷特的忧郁来自父亲的死亡,来自母亲的背弃,来自爱情的失落。他从威登堡匆匆返回丹麦为父奔丧,流露忧伤的情绪是人之常情。儿子哀悼父亲的死亡,以至于产生郁结情绪,谁也不会惊异。也正体现了他作为凡夫俗子的一面,具有常人的正常情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忧伤之情会逐渐淡化。然而,哈姆莱特却并没有从忧伤中解脱出来。其母亲乔特鲁特认为活着的人都要死去,从生活踏入永久的安宁,她要求哈姆雷特把“高贵的父亲”的死当作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抛开“阴郁的神气”。其叔父克劳狄斯却先从表面上肯定王子的“孝思不匮”是“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随后认为哈姆雷特“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要求哈姆雷特承认既在事实。而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认为,哈姆雷特的忧郁是由于向他女儿奥菲利娅求爱遭到拒绝。因此,他们认为,哈姆雷特的忧郁来自于父亲的死亡,爱情的失落。然而,哈姆雷特之所以忧郁不仅是因为克劳狄斯杀兄霸嫂、篡夺王位,而是他目光尖锐,从个别人的罪恶中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罪恶。他看到宫廷腐化堕落,阴谋重重,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腾沸,社会动荡不安,邻邦挪威蠢蠢欲动。原先代表他高贵出生的丹麦王室,现在却成了“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在哈姆雷特看来,克劳狄斯的罪行只是世界上存在的全部罪恶中的一桩,问题在于整个时代颠倒混乱,与理想相背,“原以为美好的大自然,只是一片荒岬,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原来理想的天神一般的人类,现在看来,不过是泥土塑成的生命。”所以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为父报仇,杀死一个奸王那么简单,而是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要把个人复仇同改造社会结合起来。
他面临着父仇必报、邪恶必除的宗法责任和必须“重整乾坤”的历史重任,因而伴随着他的就是忧郁和痛苦。他紧张地剖析人生,冷静地思考问题,坚持为实现理想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剧本侧重于表现人物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激越不安的思绪,展示他在对社会一切隐秘的罪恶揭发过程中内心的苦闷和哲理性的思考,如他在独白中思索人生的价值、生存还是毁灭;宿命的力量,也在独白中谴责自己“胆小如鼠,缺少胆计”、“虚度了时光、冷淡了热情、搁置了严命、耽误了迫切的大事”等。他的思考越深入,心情越忧郁,对于改革现实的要求就越清醒,也越急于为完成复仇目的而行动。因此,哈姆雷特的忧郁是理想与现实矛盾、个人面对艰巨的复仇任务孤掌难鸣所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也体现着时代的忧郁和悲哀。
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延宕。他的这种延宕,不是为了延续出悲剧而强加的附属品,而恰恰是展开灵魂厮斗的症结所在。他是真的因为选择而困扰,因为人性的弱点而难以决断。所以说,虽然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考就会延误时机,想太多的人内心多数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使他不愿意作出重大决定。比如在剧中,哈姆雷特偶遇到叔父在为自己的罪孽祈祷时,复仇的想法只是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他不是义无反顾地一剑刺向敌人,而是在一旁作“To be, or not to
be”的思想斗争,他觉得时机欠妥、方式不佳,他怕背负罪名。于是,他一直在延宕。
哈姆雷特在一开始就面对着命运的苛责,面对着两难的抉择。他背负着仇恨的十字架,苦苦挣扎在命运的刀口,无从逃避疼痛,更难以作出选择——于是他不断地在做矛盾的思想斗争。哈姆雷特的延宕,正是因为他找不到关于“To be, or not to
be”的答案。如果他选择生,他就必须以残忍和牺牲重整是非曲直,直到拨云见日,冤仇血洗。在此过程中,他会付出血的代价。这不符合忧郁而高贵的王子,本性的希望。但如果他选择死,却又抛弃了责任和义务,遗忘了血统给与他的高贵使命,辜负了父亲的亡魂沉重的嘱托,死只是让肉体得到了解脱,而灵魂却是无法安息的。于是他徘徊在这两者之间,痛苦地挣扎着。这是人自己的灵魂与灵魂的对抗,于是哈姆雷特在延宕,整个戏剧在延宕,命运之轮不停地转动,我们虽然看不清他的动向,但却人人都嗅出了其中极为悲剧性的气味。
参考资料:
1.吴泓工作室-莎士比亚戏剧专题-课程指南
2.
从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看其悲剧成因_百度文库
3.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罗明洲的日志-网易博客
把论文写作当作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的“出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x8kj.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