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与失败
——两位王子复仇的比较分析
高二(13)班 吴颖芳
星级:★★★★★
莎士比亚笔下的两位王子——哈姆雷特与福丁布拉斯,从境遇上来看,二者都身肩为父报仇、重振乾坤的重任,却又都处在逆境的沼泽之中。然而,二者的性格、思想、行为等等却又天壤之别。那么,为什么哈姆雷特会失败,福丁布拉斯会成功呢?下面,我将会从背景、性格、复仇动机、复仇过程、复仇结局来对两位王子进行一个比较分析。
一、背景对比
哈姆雷特从宗教改革的发源地德国威登堡大学回到一片混乱、危机四伏的丹麦,面临的是父王暴毙、母后改嫁、自己的王位被篡夺,还有爱情的失意、友情的背叛……短短几个月失去了一切。由此,这位在国王的庇护下娇嫩而高贵地成长起来的皇族的花朵,陷入了深沉的精神危机。他从快乐王子变成了忧郁王子。他一度慨叹于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与不合理性,就如剧中讲:“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命运本来是一个娼妓。”虽然哈姆雷特曾接受人文主义教育,现实遭遇却让他看透了“人”的脆弱与不堪一击。而在后来,奔赴战场的福丁布拉斯唤起了哈姆雷特的勇气和雄心:“上帝造下我们来,使我们能够这样高谈阔论,瞻前顾后,当然要我们利用他所赋予我们的这一种能力和灵明的理智,不让它白白废掉。”
而福丁布拉斯呢。当时,挪威正处于被丹麦殖民的侵略,全国上下卧薪藏胆,决定东山再起,收复失地。在这种坏境中成长起来的福丁布拉斯,养成了与忧郁无缘的“烈火似的性格”。当他知道丹麦国王老哈姆雷特暴毙,他闻风而动,紧接着,他立即上书丹麦新国王要求归还土地。然而他并没有对此抱有太大的希望,而是加紧招兵买马,进行实战演习,并亲自率领全副武装的部队陈兵丹麦国境以观动静,等待和选择战机,并不急于出兵。
二、性格对比
哈姆雷特是一位善于思考却不善于行动的思考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正如黑格尔所说:“是多愁善感的,爱沉思的,患多疑病的,忧伤抑郁的,因此不善于采取迅速行动。”这就是哈姆雷特最重要的性格特点——“延宕”。18世纪的弗兰西斯·兼特尔在《戏剧批评》中谈到哈姆雷特时说:“非常遗憾,作者本意把他写得可爱,而实际上却是一大堆显著的矛盾,他好冲动,又富于哲理;受损害时很敏感,但要反抗却畏缩不前;他精明却缺乏策略;他充满孝心,但长亲受欺辱自己反而软弱无能;语言上大胆妄为,行动上优柔寡断。”
哈姆雷特确实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忧郁与开朗、踌躇与果断并存,冲动与理性集于一身,种种相互矛盾的特性同时在他身上显现。他放过了正在祈祷忏悔的叔叔、为奥菲利娅与雷欧提斯决斗等所体现在他身上的“骑士品质、虔诚的基督情节、个性化的人文精神”,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确实是多面而复杂的。而在他身上最突出的是他的沉思特质。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有大量的心理活动,他不断思考是非对错,思考命运、人、罪恶、死亡等深刻难解的命题,可见他确是一个“思想的巨人”,一个不折不扣的哲学家。
而福丁布拉斯就不同。我们从霍拉旭之口:“那位福丁布拉斯的儿子,他生得一副烈火也似的性格,已经在挪威四境召集了一批无赖之徒,供给他们衣食,驱策他们去干冒险的勾当。他唯一的目的,我们的当局看得很清楚,无非是要用武力和强迫性的条件,夺回他父亲的土地。”可以看出,福丁布拉斯性如烈火,做事雷厉风行,很有政治头脑,对疆域和王位有强烈的欲望,并且颇具行动力。他脑中清晰而极具目的性地勾勒着疆域、王冠及种种世俗欲念。他从不像哈姆雷特那样纯粹地去思考命运、人、罪恶、死亡等宇宙永恒的无解命题,而更愿意将时间投入到“复仇计划”的谋划中,步步为营,踌躇满志。他的复仇也不像哈姆雷特那样具备“扭转乾坤”的担当,也并不完全理解其使命的任重道远。福丁布拉斯始终热血方刚地坚信通过磨砺和锻炼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这样的乐观情绪更不同于哈姆雷特的忧郁情绪。另外,哈姆雷特在世俗眼中接近疯狂的言论,以及先知先觉、曲高和寡的痛苦,这种孤独在福丁布拉斯身上是根本找不到的。相反,福丁布拉斯能到聚集乌合之众,从不“延宕”,团结全国上下厉兵秣马,一呼百应。但却不“意气用事”,更不莽撞、冒失。
三、复仇动机
哈姆雷特的复仇动机主要是杀死自己弑兄篡位、奸占皇嫂的叔叔克劳狄斯,夺回王位。但不仅于此,他自己也说了,“丹麦是世界这所众多房间的监狱中最坏的一间”,整个国家充斥着酗酒纵乐的恶习,奸臣小人横行,罪恶处处发生,人性普遍堕落,真诚缺失,倒霉的他“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动机并没有过多地体现出对杀父仇敌的仇恨和愤怒,但是他的复仇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荣誉,更是为了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生活的安宁,比起哈姆雷特的忧国忧民,他更有王者风范和政治野心,所以哈姆雷特才无法理解他怎么能为了一块贫瘠的土地而如此劳民伤财,这正是哈姆雷特所缺乏的能力。
四、复仇过程
哈姆雷特见到鬼魂后并没有完全相信它的话,而是装疯以自保并借机试探。他利用《捕鼠机》这出与真相极其接近的戏剧,巧妙地试探出克劳狄斯果然就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之后哈姆雷特放过了正在忏悔的克劳狄斯,因为信仰基督教的他相信此时杀克劳狄斯会帮助他上天堂,就达不到惩罚他的目的了。最后,在克劳狄斯与雷欧提斯的密谋下,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决斗,雷欧提斯被刺伤后良心发现告诉他真相,他成功地杀死了克劳狄斯,自己也毒发身亡。对比而言,雷欧提斯的复仇行为就简单多了。他在得知父亲惨死后,马上回到丹麦,聚集一帮人来到宫门外叫嚣。在听信了克劳狄斯的谎言后与其密谋,后在奥菲利娅下葬时遇到哈姆雷特,两人争执并决斗,有剧毒的剑刺伤了哈姆雷特,后二人均毒发身亡。哈姆雷特死了,他也算报了杀父之仇。但其过程与手段却是极其卑鄙的,最后也害到了他自己。可以说,哈姆雷特的整个的复仇过程,实在是太过于复杂、曲折而包含诸多变数。
而福丁布拉斯的战略目标非常简单明确:“夺回他父亲丧失的土地。”为此,他召集四方兵卒,让他们去冒险,在战场上建功立业。面临国家前途命运的决战,他小心谨慎迂回曲折,绝不逞一时之勇。兵临丹麦边境,他不轻举妄动,尽量用合法手段,力求以和平的一手谋取利益。哈姆雷特在丹麦原野亲眼看到福丁布拉斯率领一支勇猛的大军,“藐视不可知的结果,为了区区弹丸大小的一块不毛之地,拼血肉之驱、向命运、死亡和危险挑战”的情景,却没有能看出福丁布拉斯“假道灭虢”的用兵奇计:趁着丹麦国内突生变故之际,从丹麦借道远征波兰,并一击成功。正当丹麦宫廷激烈上演一幕惊心动魄的流血悲剧,双方拼杀同归于尽时,刚好是福丁布拉斯从波兰高奏凯歌率领军队到丹麦国都之时。他毫不“延宕”,以丹麦主人身份发射礼炮迎接从英国归来的大使,并立即进入宫廷,理直气壮地宣布:“我在这个国家本来也有继承王位的权利。”当仁不让地登上丹麦国王宝座。
五、复仇结局
哈姆雷特最终死于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的毒剑之下。在他最初的复仇目的和他自身的责任来说,他的复仇只完成了一半。他为父报仇却未能“重振乾坤”,他的死,丹麦王室再无继位之人,国内势必大乱。哈姆雷特是一个智慧与残忍兼而有之的复仇者。他的智慧使得他得以手刃仇人,但他也为他的残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哈姆雷特的复仇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成功的,因为他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福丁布拉斯复仇的对象虽然已死,但是最终他夺回了土地,洗雪了父亲的耻辱,把报仇和重振乾坤统一了起来。福丁布拉斯并不是像其他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有勇无谋的青年战士,相反,他是一个拥有智慧和谋略的复仇者。正因其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谋略,使得他在最后成为这部悲剧中成为最大的赢家。
六、结语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和福丁布拉斯之间有着思想——行动、超世——入世、忧郁——欲念、孤独——聚众等明显的差异。福丁布拉斯可以说是时代的幸运儿,他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聚集雷欧提斯的行动力和哈姆雷特的思考于一身,他是手握治国大权、胸怀大志、腹有良谋、行动果断、又统帅三军的年轻王子,也是乱世中的豪杰。这可能就是复仇为什么哈姆雷特会失败,为什么福丁布拉斯会成功的原因吧。
参考资料:
1.黄俊祥-重估福丁布拉斯的价值——论《哈姆雷特》
2.赖玮,李丹-纯粹思考和现世欲念的碰撞——哈姆莱特与福丁布拉斯形象之比较
3.佚名-最成功的复仇者
4.佚名-哈姆雷特中三个人物的复仇比较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把论文写作当作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的“出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x8kj.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