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迷茫与救赎
——男权社会下奥菲莉娅的形象分析
高二(13)班
马子滢 星级:★★★★★
人类社会最大的不平等是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男权制社会自建立以来,社会就朝着性别统治、性别依附的方向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男尊女卑。男权制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男性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女性处于劣势与服从的地位。女性从一出生就要受到男权社会的各种教导,极力被改造成“谦逊、隐忍、温柔、忘我”等符合男权社会要求的“大家闺秀”。女性逐渐成为了臣服于男权统治下失去话语权的性别,摆脱不了男性的阴影而存在,最终,许多女性都成了男性的附属品和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在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女性是被束缚和禁锢的,完全没有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只有听从家中男性的命令。而在《哈姆雷特》中的奥菲莉娅无疑是典型的代表。莎士比亚通过塑造这一角色,概括而艺术地体现了中世纪欧洲女性的普遍特点。
奥菲莉娅,波洛涅斯之女,雷欧提斯之妹,出生名门贵族,同时也是复仇王子哈姆雷特的恋人。她像“冰一样坚贞,雪一样纯洁”;哈姆雷特也赞叹“那天仙化人的,我的灵魂的偶像,最艳丽的奥菲莉娅”,即便在她“发疯”时也称她为“迷人的东西”。可见,她是多么的天生丽质,温柔乖巧,善良单纯,宛如天堂的天使,是美的化身。在哈姆雷特眼中,她是偶像,是女神。但正是女性的这种性格却奠定了她在剧中的悲哀结局。作为当时时代的缩影和弱势群体的一员,她被动听从父亲、兄长、恋人的命令,欣然接受来自男权社会的压制,毫无怨言。
一、生命迷茫之痛:压制下的沉默
1.
迷茫的爱情
若用中国人传统的眼光来看,奥菲莉娅绝对是女性的典范,严格的遵守了封建伦理道德和三纲五常: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未出嫁前以父兄为中心,逆来顺受,绝对驯服和无知,家庭成为了禁锢她的牢笼。而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性地位,使她只能沉默。
奥菲莉娅虽然爱慕哈姆雷特,但当哥哥雷欧提斯和父亲波洛涅斯要求她不要相信哈姆雷特的爱情,不要和他接近时,她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服从,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语。且看他们的对话——
雷欧提斯:“留心,奥菲莉亚,留心,我亲爱的妹妹,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箭把你射中。”“当爱情把你带入高潮时,也是你落入地狱时。”
奥菲莉娅:“我将要记住你这段很好的教训,让它们看守着我的心。”
波洛涅斯:“奥菲莉娅,不要相信他的盟誓,因为它们都是诱人堕落的淫媒,用庄严神圣的辞令,掩饰淫邪险恶的居心。”
奥菲莉亚:“我一定听从您的话,父亲。”
花一样的少女,本是张扬青春活力的年纪,大胆追求幸福,为爱情奋不顾身拼搏的时刻,却要“理性”地沉默,压制自己的青春、激情和爱。在奥菲莉娅眼中,爱情俨然成为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的东西,而自己也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幸福,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
2.
试探的工具
奥菲莉娅被定位为波洛涅斯的所有物,更是成为了让父亲加官进爵的重要工具。波洛涅斯坦白地说:“我有一个女儿——当她还不过是我的女儿的时候,她是属于我的。”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心与聪明,主动向国王提出利用自己的女儿去试探王子的疯病,并请缨成为一个卑劣的探子。
在此之前,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嫁给了新国王克劳狄斯,使哈姆雷特对女性不再信任,甚至发出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的感慨。当奥菲莉娅听命于波洛涅斯不再和哈姆雷特亲近时哈姆雷特就开始怀疑爱情。而这次奥菲莉娅又在适当的时候来试探哈姆雷特时,就将她与脆弱划上了等号,并且让哈姆雷特不再相信爱情,甚至叫她“进尼姑庵去吧”,使她伤透了心。
奥菲莉娅十分单纯,沉默地充当了试探的工具,得到的却是恋人对她的失望。她的命运受男性霸权话语的左右,作为被人评论和观赏的社会符号,没有权利决定自由。
二、生命沉默之救赎:“疯癫”与死亡
1.“疯癫”的背后
或许很多人都认为奥菲莉娅是真的疯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奥菲莉娅是装疯。
“一个少女的理智,也会像一个老人的生命一样受不起打击吗?”不止雷欧提斯有这样的疑惑,我也有。
在剧中雷欧提斯提醒妹妹时,奥菲莉娅选择服从后却也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我的好哥哥,你不要像有些坏牧师一样,指点我上天去的险峻的荆棘之途,自己却在花街柳巷流连忘返,忘记了自己的箴言。”可见,奥菲莉娅也是一个聪明的人,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主见,只是当时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卑微,失去话语权,以至于她不能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张爱玲认为:“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当父亲被恋人杀死,而恋人又发疯并被放逐时,一个在肉体上永远离开了她,一个在精神上抛弃了她,聪明的奥菲莉娅选择了装疯来保护自己,只有这样才得以在颠倒混乱的时代中继续生存。
所以奥菲莉娅并非真疯,“疯癫”是她的主动选择。既然一味地顺从并不能带来幸福,就只能冲破自我压抑,展现自我,这是理性的回归。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个时候的奥菲莉娅,也是选择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
2.
死亡的救赎
“我们都知道我们现在是什么,可是谁也不知道我们将来会是什么。”“他下了床,披了衣裳,他开了房门,她进去时是个女郎,出来变了妇人。”如果说奥菲莉娅用疯话来言说真实是装疯的表现,那么选择自杀更是表明她是装疯。
首先,“她存心自己脱离人世”,“她是有意投水自杀的”(第五幕第一场),真疯的人是没有清醒意识的,更不用说选择自己的生死,“自杀”表明这是有意识的行为,而非偶然的事故。
其次,“她的衣服四散展开,
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 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可是不多 一会儿, 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 这可怜的人歌儿还没有唱完,
就已经沉到泥里去了。”人,都是有求生本能的,而奥菲莉娅在水中时却没有求生的欲望,漂浮在水上,可见,死亡是她有意而为之。
最后,在封建时期一个年轻女子遭到情人或丈夫拒绝、遗弃,意味着极其可怕的命运。因为未来的爱或婚姻的机会变得渺茫,而她却必须忠实于不再爱她的人,这样的女性通常会选择投河或上吊作为自己的最后结局。而哈姆雷特拒绝了奥菲莉娅,使她为了保持爱情的纯洁,证明自己的贞洁,而选择了自沉于水。
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即痛苦——与生俱来,无可避免的痛苦。”奥菲利亚可能对这样痛苦的生活充满厌倦,才选择了放手——死亡,这是一颗爱着的灵魂最后的安慰与救赎,也是她最好的归宿和解脱。
三、奥菲莉娅悲剧的启示
“悲剧是将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给我们内心带来极大的冲击。”伤痕累累的奥菲莉娅就在令人心悸中走向毁灭,是一个最凄美的悲剧。面对两难的抉择,爱情,亲情,不管怎样,有取舍就有痛苦,顾此失彼,不能两全其美。在中国文学当中, 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焦仲卿与刘兰芝等等。做人很难,可是为什么就不能有点魄力呢?顺从自己的本心,坚定自己的想法,做一个了断,走出重围,才发现原来一直活在自己的牢笼里。
参考资料:
1.莎士比亚戏剧选读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2.百度:奥菲莉娅,男权社会
3.互动百科-奥菲莉娅
4.奥菲利亚真的疯了吗?
5.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心理浅析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把论文写作当作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的“出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x8kj.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