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思考与行动——浅谈哈姆雷特成长历程 周子瀛

(2017-01-01 20:04:23)
标签:

莎士比亚戏剧专题

学生习作

哈姆雷特成长历程

周子瀛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习作推荐:思考与行动——浅谈哈姆雷特成长历程 <wbr>周子瀛

思考与行动

——浅谈哈姆雷特成长历程

高二(13)班  周子瀛  星级:★★★★★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我们所熟知的《哈姆雷特》,广泛被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将其解读为复仇论。故事围绕一位年轻丹麦王子的复仇历程展开,通过哈姆雷特的形象反映了现实社会与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激烈矛盾。而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所体现的特征本就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动态过程。所以,我更愿意将这样一本著作解读为哈姆雷特的成长史。而贯穿本文的复仇历程(爱情、死亡)也隶属于其中。下面,我将围绕着复仇、爱情和死亡这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复仇

    从全文来看,鬼魂是全剧情节发展的推动。在第二场中,哈姆雷特选择守夜等待鬼神,预感着父王的猝死必有隐情。在这一场中鬼神并没有出现,但哈姆雷特已经产生了装疯来掩饰自己思想的行动计划,以便真相大白后替父报仇。直到第五场,鬼魂终于再次出现并开口说话,他揭露了克劳狄斯弑君篡位的全过程。在同鬼魂交流中成长了的哈姆雷特,终于认清了作为一位王子所肩负的责任。鬼魂在不断地在促成王子的自我分裂,在分裂中,王子一次又一次地同鬼魂交流,不论鬼魂在场和不在场,哈姆雷特自身的思考从未中断。思考,他意识到他的使命已不仅仅是为父报仇,从而上升到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满怀英雄主义理想的王子一直到最后也没有真的发疯,而是保持着强健清醒的理智,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复仇的过程中推向顶峰,从而达到了灵魂的登峰造极。

    而在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中,由于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尤其体现在受到传统宗教观念的影响下,导致了他性格中的“延宕”,优柔寡断致使他错失了复仇的绝佳时机。在第三幕第三场中,看见正在独自做祷告的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复仇的最佳时机,但哈姆雷特却轻易放过了他的叔父。他开始思考复仇的价值与意义,将杀死克劳狄斯这样一个简单的复仇行为变成了一场复杂的思想斗争。在哈姆雷特看来,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束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于是,极好的一次刺杀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由于他的“延宕”,复仇的念想仅仅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不难体会到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哈姆雷特断不会轻易相信所谓的天堂地狱之说,但传统的封建思想仍然束缚着他的思想,制约着他的行为。试想,假如哈姆雷特当机立断,刺死克劳狄斯为父报仇,那么我相信,他的故事仅仅能够塑造一个为父报仇的英雄形象。在文学史上,定不会为后世留下如此深刻的影响力,也就缺失了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思考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哈姆雷特的“延宕”也是他审慎性格的体现。性格中的延宕使得他的复仇计划一次又一次地推迟,作为丹麦王位的继承人,这时候的哈姆雷特已不是那个无忧无虑、无所牵挂的王子了,哈姆雷特在复仇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复仇不仅仅为了父亲与家族,还关系到挽救整个丹麦社会。这是他内心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而我认为,这样的性格也是一位伟大的君王、一个英雄所应该具备的。

    二、爱情

    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爱情悲剧是这部戏剧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姆雷特是年轻的王子,奥菲利亚是大臣波洛涅斯之女。原本的他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纯洁美好的爱情,但这一切都从克劳狄斯弑兄篡位后开始改变。

    最初的哈姆雷特对于母性的赞美与爱戴溢于言表,认为奥菲利亚与自己的母亲一样,是这世上最圣洁美好的女人。但先王的猝死,母亲的迅速改嫁,“钻进乱伦的衾被”,“葬礼中剩下来的残羹冷炙,正好宴请婚筵上的宾客。我宁愿在天上遇见我的最痛恨的仇人,也不愿看到那样的一天!”使哈姆雷特对于母亲的敬爱跌入了爱恨交织的状态,而厌恶占了绝对上风。他由母后乔特鲁德联想到了奥菲利亚,哈姆雷特开始怀疑爱情。他不再相信女人,他说“女人,你的名字叫脆弱”。

    而美丽年轻的奥菲利亚不谙世事,她爱哈姆雷特,却又无法触及他的内心。所以,在哈姆雷特遭遇变动之后她无能为力,毫无主见的奥菲利亚惟命是从,成为了父兄指令的执行者。盲目听信父亲和兄长的“忠告”,轻易地怀疑彼此纯真的爱情,充当刺探爱人的工具。如此看来,她重视亲情远超于爱情,不论这种爱情是多么的真挚,她和哈姆雷特的爱情终究是不会有结果的。在如此社会形势之下,他们最终会走向分离。哈姆雷特心目中那个美好纯洁的女神已不复存在,“到尼姑庵去吧!”这是他对于奥菲利亚欺骗、背叛的嘲讽与痛恨。如此种种的打击使哈姆雷特的爱情观念受到了改变。他无暇再去关注儿女情长,他不愿爱情成为他复仇的牵绊,于是,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复仇计划之中。

    没错,复仇的结果必然是肉体与灵魂的毁灭,无所牵挂才能让他坚定信念。不为人所牵挂,他爱奥菲利亚,但不能继续再爱下去,因为爱的力量会削弱他复仇的心志,他必须斩断情根。或许,从爱情观念的转变中我们能看到哈姆雷特的成长,那就是学会了担当与舍取。

    三、死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应该说,“生存还是毁灭”是一直以来所困扰着哈姆雷特的问题。现实给予哈姆雷特太多的打击,不仅所处的社会危机四伏、动荡不安,并且连遭亲情、爱情、友情的三重打击。母亲的改嫁,奥菲利亚的背叛,朋友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的背信弃义。在腐朽的时代中,对现实清醒的认识使得哈姆雷特意识到自身肩负的重担。这种不坐以待毙的人生足以为我们带来极大的震撼。

    哈姆雷特在基督教的死亡观念影响下与人文主义的生死观中进退两难。在对于生命和死亡的领悟中,哈姆莱特最终完成了复仇,重整了丹麦王国的秩序,也完成了自己的成长。如此来看,哈姆莱特的死亡绝非是对人文主义传承的破灭,而是在基督教以及人文主义死亡观的冲突中逐渐融合。无论是宗教观念影响还是人文主义的乐天知命的影响,都塑造了哈姆雷特的不畏惧,不怕死。他敢于斗争,勇敢地正视死亡,迎战死亡。最终完成复仇,从而获得了最终的安宁和最完美的成长结局。

 

    回归主题,从那个无忧无虑,生活在温室中的王子在思考与行动中不断成长,由复仇认识到国家的命运,从爱情观念的转变中学会担当与舍取,再到敢于抗争,直面死亡。观察与思考、怀疑与探索成为这个时期人文主义者的鲜明特点,也正实实在在地反映在哈姆雷特身上。正所谓哈姆雷特“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拥有着英雄主义理想的王子使人文主义的光辉永驻人间。

 

参考资料:

1.《哈姆莱特》中的死亡意象与基督教观念

2.凋零的爱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爱情悲剧

3.吴泓工作室-莎士比亚研究性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习作推荐:思考与行动——浅谈哈姆雷特成长历程 <wbr>周子瀛


把论文写作当作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的“出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x8kj.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