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人文主义者的悲哀——从茂丘西奥说到哈姆雷特 李睿萱

(2016-12-31 09:46:58)
标签:

莎士比亚戏剧专题

学生习作

人文主义者的悲哀

李睿萱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习作推荐:人文主义者的悲哀——从茂丘西奥说到哈姆雷特 <wbr>李睿萱

人文主义者的悲哀

——从茂丘西奥说到哈姆雷特

高二(13)班  李睿萱  星级:★★★★★

 

    茂丘西奥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浅层来讲,他不仅是罗密欧的朋友,也是亲王的亲戚,而深层来说更代表着当时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仿佛是社会的批判者,“在插科打诨中充满了机智,在说梦中又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在这里,我就以茂丘西奥为切入点,深入探究茂丘西奥所代表的人物形象的特点、命运以及莎士比亚这出悲剧设置这样一位人物的目的。

    一、茂丘西奥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在第一幕第四场中,茂丘西奥是这么形容女王的:

    茂丘西奥:她每夜驱着这样的车子,穿过情人们的脑中,他们就会在梦里谈情说爱;经过官员们的膝上,他们就会在梦里打躬作揖;经过律师们的手指,他们就会在梦里伸手讨讼费;经过娘儿们的嘴唇,她们就会在梦里跟人家接吻,可是因为春梦婆讨厌她们嘴里吐出来的糖果的气息,往往罚她们满嘴长着水泡。有时奔驰过廷臣的鼻子,他就会在梦里寻找好差事;有时她从捐献给教会的猪身上拔下它的尾巴来,撩拨着一个牧师的鼻孔,他就会梦见自己又领到一份俸禄;有时她绕过一个兵士的颈项,他就会梦见杀敌人的头,进攻、埋伏、锐利的剑锋、淋漓的痛饮……

    罗密欧:得啦,得啦,茂丘西奥,别说啦!你全然在那儿痴人说梦。

    茂丘西奥:对了,梦本来是痴人脑中的胡思乱想……

    这长长的一段独白,看上去像是描绘了一副精灵仙境的样子,可细品就会发觉这一切都人的欲望有关——工作、俸禄、杀戮、性……,而后,茂丘西奥又同意了罗密欧认为他“痴人说梦”的说法。在此,我认为,茂丘西奥是想借“黄粱一梦”来讽刺人泛滥的欲望。因为在之前的插科打诨中,可以看出茂丘西奥对于欲望是用一种嘲讽态度所评价的,所以这里“黄粱一梦”似乎可以站得住脚。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人文主义盛行,伴随着人的觉醒,人的私欲也开始膨胀泛滥,追求私利、贪图享乐好像已然成为那个时代应有的一部分,而茂丘西奥仍能保持对欲望的鄙夷、嘲讽和批判,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而在那个时代,部分人文主义者理性与信仰并存,并开始形成追求客观冷静分析与解剖社会的心理和风气,这就是最初的现实主义者。不难看出,这似乎与茂丘西奥的插科打诨、讽刺现实有些共同点,那么,茂丘西奥也应当算是最初的现实主义者了。

    而对我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提伯尔特辱骂罗密欧时,茂丘西奥为罗密欧打抱不平而不幸遇难的那一场戏了。很多人对茂丘西奥发表评论,褒贬不一。赞成的说茂丘西奥是为他所持的友情观而打抱不平。在他看来,人的欲望是可以抛弃的,爱情是可以让人失去了头脑的,唯有友谊才是纯洁的、应该为之一战的。而反对的人认为茂丘西奥过于鲁莽,觉得如果茂丘西奥能忍过这一时,那罗密欧也不会因为他的死而又误杀了提伯尔特,那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一幕,那说不准还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可是不管茂丘西奥是个怎样的人,他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也是无所畏惧地插科打诨,这一点还是让人有触动的。他并不在意自己的痛苦,反而还在饶舌打趣,更说明了他的超脱。他临死前所讽刺的不过是发觉虽然自己是因为友谊而战,可论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家族背景的缘故死于了敌对势力,死于了罗密欧隐忍的性格上,死于了自己最鄙夷的一种死法——即成为那个时代、那两个家族争斗的牺牲品。所以他用俏皮话嘲讽了这世间的一切,作为这个现实主义者的最后一句话:

    “是的,它没有一口井那么深,也没有一扇门那么阔,可是这一点伤 也就够要命了;要是你明天找我,就到坟墓里来看我吧。我这一生是完了。他妈的!狗、耗子、猫儿,都会咬得死人!这个说大话的家伙,这个混账东西,打起架来也要按照着数学的公式!”

    在字面上,作者运用反讽的写作手法,说得伤口好像没有多大多深但与深层寓意对伤口严重性的强调构成矛盾。即使他是理性的现实主义者,可在纷乱的时代背景下,他终究还是被自己感情驱使卷入时代的漩涡中,为自己所信奉的东西献出了生命。

    二、为什么这样一个人物有他必死的命运?

    在第三幕第一场中,茂丘西奥口口声声说不应该动不动就吵架,而在同一场他就因为提伯尔特辱骂了罗密欧而“气血上涌”地与提伯尔特用剑决斗,结果在劝架的过程中,茂丘西奥被提伯尔特刺中后不幸身亡。刚开始还以为这是莎士比亚的误笔,可后来我觉得这一情节的设计恰好凸显了茂丘西奥强烈的信仰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于友谊的重视,就好像他就应该为这而死。

    不过,这么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文主义者,就这么死去了,莎士比亚忍心么?我们来做个假设,倘若他还活着,那这么一出爱情悲剧,就会淹没于茂丘西奥过于理性的嘲讽中,就凸显不出来罗密欧的爱神形象来。而他的人物形象似乎也就定格在了这种只会批判的人格位置。所以无论是为了他所推崇友谊还是为了剧情的发展,他都必须死。也只有他死了,也才会推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因此这个愤世嫉俗、幽默诙谐的人,居然有他必死的原因,让人不免唏嘘感叹。

    三、莎士比亚这样设置人物的命运或者结局,目的是什么?

    通过对莎士比亚其他作品的拜读,不难发现其笔下的哈姆雷特、霍拉旭等,都是具有色彩鲜明的人文主义者,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他们所向往和期待的那么美好,反而是各具特点的悲惨。在这里,我认为莎士比亚是想展现人文主义者的弊端。以哈姆雷特为例,他希望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去解决他的复仇大计。那怎么解决呢?什么时候解决呢?哈姆雷特不知道,他的人生阅历和心计并不能支撑他完成复仇大业。就像哈姆雷特的自述:

    “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的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

    复仇无疑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大问题,而且哈姆雷特还想通过复仇夺回王位,清洗整个乌烟瘴气的丹麦。因此哈姆雷特就慢慢思量,在无限的自责中排解忧郁。华裔美籍作家木心说过:“一个思想过度的人,行动非常软弱。”这点在哈姆雷特身上显得十分突出,他始终缺少复仇者的魄力,未能等到那一个合适的机会,就葬身于时代的漩涡中。哈姆雷特这个形象的典型性就在于他的深刻的思想或者说喜欢深思的性格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意志的耗散和信念的不坚定,具体到行动上,就是迟缓、拖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延宕”,进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这样的人文主义者的命运或者结局也反映在茂丘西奥,甚至罗密欧的身上。

    所以,综上所述,正是由于莎士比亚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体察,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圆形人物”,人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因之获得全景式展开。恰恰是性格的“缺陷”使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具有了审美意义的深刻价值。而这一矛盾性也塑造了人物的深刻性、丰富性与典型性,使得他的作品中既赞扬人性也讽刺人性。还真实于人,还人性于人,这正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参考资料:

1.现实主义_百度百科

2.《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救赎”“偶然”和“性”

3. 吴泓工作室专题阅读:铸情——评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罗义蕴

4.从话轮转换看《哈姆雷特》中霍拉旭的性格特征-期刊论文-道客巴巴

5.哈姆莱特悲剧成因整理_百度文库

6.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复仇行为的比较分析_zhaoziliang19909_新浪博客

7.对莎士比亚及其悲剧人物的重新解读_百度文库

8.莎士比亚的悲剧特点_百度文库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把论文写作当作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的“出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x8kj.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