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比较朱丽叶与奥菲利亚的异同——兼谈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陈雨晴

(2016-12-30 11:06:15)
标签:

莎士比亚戏剧专题

学生习作

朱丽叶与奥菲利亚

女性观

陈雨晴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习作推荐:比较朱丽叶与奥菲利亚的异同——兼谈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wbr>陈雨晴

比较朱丽叶与奥菲利亚的异同

——兼谈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高二(13)班  陈雨晴  星级:★★★★★

 

    莎士比亚无疑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还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莎士比亚创造的每个角色都使人印象鲜明,历久难忘,他们性格更是各有不同,其中,女性形象是莎士比亚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莎士比亚一生创作的37部戏剧中,一共塑造了128位女性。但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真正的主角是由男性组成,女性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只是起到衬托或者陪衬的作用。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哈姆雷特》都是莎士比亚笔下闻名于世的巨作,其中,朱丽叶和奥菲利亚是两部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她们的女性形象,都渗透着作者的女性观。不同的是朱丽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当中是主角,而奥菲利亚在《哈姆雷特》当中是配角。虽然作者写的这两个女性人物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作者塑造两位人物形象时的年龄、背景或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作者的思想也有所变化。下面,我对朱丽叶和奥菲利亚的形象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和探究,以期能看看莎士比亚的女性思想有哪些变化。

    一、朱丽叶与奥菲利亚的相似之处

    她们的出身背景大体相似,都算是贵族小姐,温室里的花朵,照理她们都应该拥有幸福的爱情,但在男权主义的社会背景下,她们都对爱情、婚姻没有自主权。

    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皇权,基督教是主流文化。而基督教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对女性的看法,妇女只能有两种身份——要么是服从于丈夫的妻子,要么是服从于教会的修女,其他身份都得不到认可。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庸,这在《创世纪》里也有记载:

 

    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耶和华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虽然朱丽叶和奥菲利亚都是中世纪西欧的贵族小姐,但她们是没有发言权的,这与当时的男权社会的背景紧密相连。朱丽叶在家中被男权的压制,在第三幕有体现:朱丽叶的父亲阻止了罗密欧与她相爱,还让她嫁给一个从未谋面的男人,朱丽叶试图挣扎,却遭到父亲的狠狠地责骂:“该死的小贱妇!不孝的畜生!我告诉你,星期四给我到教堂里去,不然以后再也不要见我的面。不许说话,不要回答我;我的手指痒着呢——夫人,我们常常怨叹自己福薄,只生下这一个孩子;可是现在我才知道就是这一个已经太多了,总是家门不幸,出了这一个冤孽!不要脸的贱货!”从朱丽叶父亲的话中的“贱妇”、“畜生”、“冤孽”、“贱货”都可以看出,即使朱丽叶是一个贵族小姐,在爱情面前,也是受父权支配的。同样的,奥菲利亚的爱情也不被父亲理解,当她对父亲表露对哈姆雷特的表白后,父亲对她说:“奥菲利亚,不要相信他的盟誓,它们不过是淫媒,内心的颜色和服装完全不一样,只晓得诱人干一些龌龊的勾当,正像道貌岸然大放厥词的鸨母,只求达到骗人的目的。我的言尽于此,简单一句话,从现在起,我不许你一有空闲就跟哈姆莱特殿下聊天。”哥哥也极力反对她与哈姆雷特相爱:“留心,奥菲利亚,留心,我的亲爱的妹妹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箭把你射中。一个自爱的女郎,若是向月亮显露她的美貌就算是极端放荡了;圣贤也不能逃避谗口的中伤;春天的草木往往还没有吐放它们的蓓蕾,就被蛀虫蠹蚀;朝露一样晶莹的青春,常常会受到罡风的吹打。”即便是恋人的哈姆雷特都还叫纯洁善良的奥菲利亚:“进尼姑庵去吧,去;越快越好。再会!”。而奥菲利亚也胆小,不敢爱,不敢恨,不敢拒绝,最终导致了她沦为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二、朱丽叶与奥菲利亚的不同之处

    朱丽叶和奥菲利亚虽然没有对婚姻的自主权,但是朱丽叶却比奥菲利亚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去追求爱情。

    朱丽叶在追求爱情时是个勇敢的实践者,她不仅频频和罗密欧约会,还偷偷结了婚。虽然她的父亲为她安排了一场婚礼,并警告她说:“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把你装在木笼里拖了去。”但她没有因此而妥协,而是求助神父,并表明自己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啊!只要不嫁给帕里斯,你可以叫我从那边塔顶的雉堞上跳下来;你可以叫我在盗贼出没、毒蛇潜迹的路上匍匐行走;把我和咆哮的怒熊锁禁在一起;或者在夜间把我关在堆积尸骨的地窟里,用许多陈死的白骨、霉臭的腿胴和失去下颚的焦黄的骷髅掩盖着我的身体;或者叫我跑进一座新坟里去,把我隐匿在死人的殓衾里;无论什么使我听了战栗的事,只要可以让我活着对我的爱人做一个纯洁无瑕的妻子,我都愿意毫不恐惧、毫不迟疑地做去。”朱丽叶以死反抗封建社会,是值得赞扬的新时代女性。但奥菲利亚却是一个典型的在封建社会下胆小的女性。在父亲和兄长反对她与哈姆雷特相爱时,奥菲利亚乖乖地说:“我一定听从您的话,父亲。”“你的话已经锁在我的记忆里,那钥匙你替我保管着吧。”当爱人哈姆雷特唾弃她、厌恶她,表明自己根本没有爱过她时,她心碎的说:“那么我真是受了骗了。”对于爱情,她想得太单纯、太简单了。

    三、从异同看莎士比亚女性思想的变化

    从以上朱丽叶与奥菲利亚的形象分析,可以得出,莎士比亚早期对女性的观点和中期对女性观点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十七世纪前的莎士比亚对女性认识是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他摆脱了封建的精神枷锁,敢于与社会旧有观念作斗争。十七世纪后,莎士比亚对女性的认识却变成了保守或懦弱,塑造的女性也成为了被男权压制的形象。从莎士比亚的生平来看,可以分析出原因。《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于1595年,此时的莎士比亚大概是31岁,早已背井离乡,潜心创作。而当时英国正处于伊利莎白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巩固统一,经济繁荣,文艺复兴刚刚萌芽,封建制度趋于瓦解,莎士比亚对社会充满信心,因此年轻气盛的他创造了具有生机活力的“朱丽叶”形象。六年过后,莎士比亚创作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就不再洋溢着青春爱情的气息,而是充满了黑暗的复仇的氤氲。由此,莎士比亚的创作就进入了“悲剧时期”,他的作品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这里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十七世纪后,伊利莎白女王和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的丑恶日益暴露。此时,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发生了冲击,他的人文主义道德理想破灭了,而这难免对他的人物塑造有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从《哈姆雷特》创作年份可以得出莎士比亚当时将近四十岁,性格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他的妇女观也变得更保守,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是顺从丈夫,贤妻良母的女人。同时期,莎士比亚也创作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对于这十四行诗,有少数分析家指出,其中有一个系列是写给一位男子的纯洁的爱,也就是说莎士比亚有可能是一位同性恋者,我想也许是因为莎士比亚的同性恋身份导致他对女性有所偏见。当然,从《哈姆雷特》的剧中人物安排顺序似乎也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对女性的偏见:哈姆雷特、国王等主要人物都安排在了人物介绍的顶部,但奥菲利亚作为贵族小姐和主角哈姆雷特的爱人却只排在了倒数第三位,就连士兵、小丑、掘墓人这些底层阶级的男人都排在奥菲利亚的前面,可见,女性在莎士比亚心目中的地位就可见一斑了。当然,对于奥菲利亚,莎士比亚不仅仅表达的是讽刺和批判,还表露出对她的怜悯和同情,但怜悯和同情绝不是早期如对朱丽叶那样的赞美。在奥菲利亚死之时,莎士比亚这样写道:“这可怜的人歌儿还没有唱完,就已经沉到泥里去了。”不仅如此,莎士比亚还发出:“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的感叹。

    四、结语

    莎士比亚出生于农村,受封建社会思想的洗礼,难免对女性的观点有所偏见。虽然他的女性观具有局限性,但是他的观点具有深刻的意义,影响着后世的人们的思想解放。就像本·琼生对莎士比亚评论的: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参考文献:

1.从《哈姆雷特》探析莎翁女性观 纪颖 2007

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cf891168872aaf22a528cff44a486af3)&filter=sc_long_sign&tn=SE_xueshusource_2kduw22v&sc_vurl=http://www.doc88.com/p-0307201117920.html&ie=utf-8&sc_us=13887402104313975493

2.试析莎士比亚与女权主义 王秋媛 2012

http://www.xzbu.com/5/view-1315647.htm

3.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兼评莎士比亚的女性观贺奉年

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2a59b9a296d5db9f7c7ce30f6125af43)&filter=sc_long_sign&tn=SE_xueshusource_2kduw22v&sc_vurl=http://www.doc88.com/p-6116674590555.html&ie=utf-8&sc_us=9757750023068772894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习作推荐:比较朱丽叶与奥菲利亚的异同——兼谈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wbr>陈雨晴

把论文写作当作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的“出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x8kj.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