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李啸峰 毕玉珊
1923年,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茅盾的这一见解是很有眼力的。“一篇有一篇新形式”,不独《呐喊》如此,就是鲁迅后来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彷徨》亦如此。
《呐喊》和《彷徨》一共只收了鲁迅25个短篇,但它们不仅从多方面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在内容上显得丰富多样,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不断“出新”:体裁、结构、艺术手法和风格不拘一格,多采多姿。
就小说体裁来说,鲁迅在这方面所作的探求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就,可以说具有永不过时的启迪意义。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用日记体写的,一开卷就给人以新鲜之感。后来,他又用手记体的形式写了《伤逝》。这两种形式的共同优点是便于深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而且读来使人感到真实生动,亲切自然。《阿Q正传》则采用了经过改造的中国古典小说章回体的形式,民族特色比较鲜明。《头发的故事》又别具一格,它通篇是采用对话的形式写的,中间没有穿插任何其他描写,两个人的对话一结束,小说也就完篇了。《示众》近似速写,一幅幅画面从读者眼前闪过,既无连贯的情节,也无浓郁的涂抹。《药》具有完整的故事,《祝福》具有鲜明突出的艺术形象,它们都符合一般定义上的小说规程,而《一件小事》、《兔和猫》等,则颇有些接近散文小品。这些情况说明: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体裁之一虽然有其独特的规律与特点,但也并不是僵硬不变的,它完全可以而且也应当有各种各样的写法。
在情节安排与结构方式上,鲁迅的小说也突破了固定的格式,而显示出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面貌。有的作品是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像《祝福》,便相当生动地写出了祥林嫂这个农村妇女半生不幸的遭遇,情节有曲折,有波澜,因此即便将它改编为戏曲、电影也并不费力。《一件小事》虽短,但故事有头有尾,写出了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局等全过程。而《孔乙己》就不然了。它并无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表现主人公生活中的一些片断,如怎样穿长衫而站着喝酒,怎样辩解“窃书不能算偷”,怎样为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而颓唐不安等等。由于这些都写得真实生动,新鲜独特,所以同样引人入胜,同样勾勒出了主人公的鲜明形象。从情节的线索特点来看,《故乡》、《风波》等都是单线发展,故事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进行;而《药》却另辟蹊径,采取了双线交叉的结构形式,作者用明线写华老栓的悲剧,用暗线写夏瑜的遭遇,同时用一个人血(恰巧是夏瑜的血)馒头把这两条本无必然联系的线索巧妙地联结起来,构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而表现了只有革命者注意唤起民众,民众觉悟起来支持革命,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方可得救这一重要主题。在结构方面,各篇小说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如《示众》采用的是“鸟瞰式”的艺术角度,作者的艺术镜头所摄取的是一个群众性的场面;通过这一结构形态,小说很好地实现了把那些麻木、落后的看客拉到读者面前“示众”的创作意图。《幸福的家庭》所拍摄的则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个角落,它通过在一个青年作家的书房兼卧室里所发生的一场小小风波,照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耽于幻想的思想弱点,收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药》的结构布局具有严整、匀称的特点,它所选取的四个场面——刑场买药、小栓吃药、茶馆谈药和坟场上坟,配置精当,曾被人比作是剧本的四幕戏一样。而《阿Q正传》的前后九章,则环环相扣,形成情节的链条,充分显示出主人公思想性格的发展和变化,有力地体现了小说的深刻的主题思想。此外,《长明灯》、《离婚》等结构单纯而集中,故事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向前推进;《社戏》、《故乡》则有意识地运用了结构上的对比,以便获得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鲁迅不愧是短篇小说的圣手。他在刻画人物时所使用的多样化表现手法更令人叹服。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文体,当然必须把塑造人物放在中心地位,但要把人物写活,刻画人物的手法也必须是多种多样,富于变化的。鲁迅正是以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阿Q正传》,主要是通过人物自己的一系列行动,来展示其思想性格;《狂人日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则着重于人物的内心刻画,写他的所思所感;《离婚》对于爱姑的描写,主要是把人物置身于正面冲突之中,即让她亲自出场与七大人等正面交锋,以表现她那种泼辣、大胆、敢于斗争的性格。《祝福》在刻画祥林嫂时,则是着眼于通过祥林嫂来鲁家的几次变化,抓住人物有特征意义的外貌(尤其是眼神)与行动(如逃出婆家、抗婚、捐门槛等等)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于《肥皂》中的四铭,作者在描写时是侧重于内外对比,揭露其言行的矛盾。如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却对一个讨饭的“孝女”想入非非;他慨叹“社会没有道德”,无人对“孝女”布施,而自己也没有掏半文钱。这就活画出了一幅伪君子、假道学的嘴脸。至于《故乡》对闰土的刻画,则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的面貌前后几十年间的巨大变化的强烈对照,来表现人物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以引起读者对他的深刻同情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憎恨。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作品主题、人物近似,但作者用以描写人物的手法却不雷同,各具特色。《孔乙己》与《白光》即是一例。前者对话描写较多,作者把一些有关主人公的故事的片断,连缀成篇,鲜明地展示了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后者则不然,它更多地采用了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尤其是通过陈士成在神经错乱后的幻觉和失常举动,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与前者对主人公尚有若干同情不同,这篇小说在冷静、客观的描述中,燃烧着讽刺和批判的烈火。
至于在艺术风格上,鲁迅的小说也明显地呈现出统一而多样的特点。统一,是指鲁迅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总的风格:质朴平易,凝练深沉;多样,则是指在这一总的风格笼罩之下,各篇小说所显露出的各自的风格特点。如《肥皂》与《高老夫子》,由于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被否定的对象,因而通篇闪耀着讽刺的锋芒,格调轻快,用语辛辣。《故乡》描写的是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景象,在风格上则表现为沉郁、苍劲、悲凉。《伤逝》洋溢着浓厚的抒情气氛,也是与小说表现男主人公涓生因自己所经历的爱情悲剧而哀伤无限、悔恨交加分不开的。《孔乙己》与《幸福的家庭》在于嘲讽存在于人民内部的一些落后的、脱离实际的思想意识,所以通篇又充满着喜剧情调。此外,《阿Q正传》的高度夸张,《一件小事》的朴素平实,《弟兄》的冷峻犀利,《祝福》的委婉细密……这些小说无不呈现出自己特异的艺术风貌,彼此毫无重复和似曾相识之感。作者根据各篇作品不同的题材与主题,根据更好地表达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笔墨,使作品很自然地展现出各呈异彩的风格特点,强烈地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具有很深的艺术功力的一个表现。
以上,我们仅仅从体裁、情节结构、刻画人物的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说明了鲁迅小说所具有的丰富多彩、仪态万方的艺术风貌。涉及的方面虽然不算很多,但是却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鲁迅确实不愧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那支生花妙笔真有如魔术师手中的小小棍棒,稍加舞弄,就能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个神奇无比的艺术景象。
作者单位:安徽省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校。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语文应该学些什么”是一个百年追问的问题,尽管不同时期的学者均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但目前语文课堂上仍处于教师不知在教什么,学生不知该学什么的尴尬困境。本书作者用自己十多年来的实践,清楚地回答高中语文课程实施模块设置、专题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各种问题和顾虑。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以生动的问答形式呈现高中语文模块课程·专题教学的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书。对专题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开拓意义。
《专题百问:教学实施中的行与思》
该书“天猫”“亚马逊”“当当”“京东”
均有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