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不是一首好诗?
——评《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
高一(4)班 蓝靖
星级:★★★★★
为了更好地评价这首诗,先录诗作如下:
澜沧江由维西县向南流入兰坪县北甸乡
向南流1公里,东纳通甸河
又南流6公里,西纳德庆河
又南流4公里,东纳克卓河
又南流3公里,东纳中排河
又南流3公里,西纳木瓜邑河
又南流2公里,西纳三角河
又南流8公里,西纳拉竹河
又南流4公里,东纳大竹菁河
又南流3公里,西纳老王河
又南流1公里,西纳黄柏河
又南流9公里,西纳罗松场河
又南流2公里,西纳布维河
又南流1公里半,西纳弥罗岭河
又南流5公里半,东纳玉龙河
又南流2公里,西纳铺肚河
又南流2公里,东纳连城河
又南流2公里,东纳清河
又南流1公里,西纳宝塔河
又南流2公里,西纳金满河
又南流2公里,东纳松柏河
又南流2公里,西纳拉古甸河
又南流3公里,西纳黄龙场河
又南流半公里,东纳南香炉河,西纳花坪河
又南流1公里,东纳木瓜河
又南流7公里,西纳干别河
又南流6公里,东纳腊铺河,西纳丰甸河
又南流3公里,西纳白寨子河
又南流1公里,西纳兔娥河
又南流4公里,西纳松澄河
又南流3公里,西纳瓦窑河,东纳核桃坪河
又南流48公里,澜沧江这条
一意向南的流水,流至火烧关
完成了在兰坪县境内130公里的流淌
向南流入了大理州云龙县
一、怎样算是一首好诗?
诗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写诗,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也是为了某种责任。写诗的根本目的,既是为了感动自己,也是为了感动别人。换句话说,写诗的根本目的,既是为了温暖自己的心灵,也是为了温暖别人的心灵。现代诗的评判标准其实不好量化,考核的角度也比较多。说评判困难,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评判者。不同的人读诗的水平各有高低,所以对诗的理解也不会相同,读出来的意象、意蕴也不会相同。文学是因为人而有生命的活的东西。评价一首现代诗,不同的人认为的侧重点不同从而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甚至有些时候会得出背道而驰的结论,所以,一首诗的好与坏不能只靠一群人的评价来看,更不能只靠一个人的评价来下定义。所以古往今来许多诗歌是有许多争议的。当然,不乏一些会得到众人的交口称赞的作品,而那些都是杰作中的杰作,就像好诗会不胫而走,而不好的诗诗人想去宣传也宣传不出去。诗人写诗的目的是温暖别人的心灵,如果读者读完后,能被这首诗的意象所打动,那这首诗就是好诗。一首好诗不能只做到外表光鲜亮丽,而内心是十分空洞的,好诗内容可以很短,表面很平常,但是往深里读,读者就会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被之震撼,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二、此诗是不是好诗?
雷平阳的这首诗引起了媒体、诗人、读者的极大关注,成为了争论的焦点。肯定它的人认为它对地理事实的罗列包含着一种强列的意蕴,而否定它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炒作,觉得这首诗只不过是一幅很普通的地理图册。但我觉得此诗是一首好诗。这首诗虽然有一种强烈的格式化,但是在这种格式之下也显示出来了人生真谛。所以我觉得这首诗是一首好诗。
下面,我将对此诗作一些分析,看看它好在哪里?以及探讨诗中呈现出怎样的人生真谛。
1.《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这首诗十分独特。全诗就如一种格式一般。前缀“向南——公里”,后缀“西纳——河,东纳——河”。这种格式化的诗歌形式,难道不就如同我们的人生形式一样吗?它的固执的格式里,有一种固执的不同寻常的诗意。什么什么河向南流几公里,又纳入什么什么河。最后终结了它的旅途。所以,批评它的人只看见了这首诗一成不变的形式,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格式代表着人生形式,才会认为这首诗语言枯燥乏味,情感缺乏,既无诗意,又无新意……
这首诗给人的第一印象确实是这种一成不变的格式,但这种一成不变的格式像我们的人生的简历一般,哪一年出生,哪一年开始读书,哪一年开始工作。每条河流了多少公里就相当我们做了些什么什么;每纳入一条河,就相当于我们获得了什么成就一般或有了那些失败的教训、经验一样。最后流入大理州云龙县,就给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到将来的生活画上了句号。当我们回首我们的人生,这些经历就像澜沧江众多支流一样,一目了然。澜沧江呈现给我们一条条支流的轨迹,就是我们人生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条支流的长度都不相同,而且相差很大,也许是因为澜沧江的轨迹就像我们人生的轨迹,所以每一段不同长度的支流意味着我们的生活会起起伏伏,但是作者并没有把长度短的省略,所以,我猜想作者可能是想表达不管生活如何,不管是在巅峰还是在低谷,都应该珍视,都应该过好我们现在的生活。
诗人也是人,不是神,创作的灵感并不是天天有的。想必雷平阳也会经历自己的灵感低潮。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很多诗人由于时代的潮流而陷入创造困境,诗歌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一落千丈,在那时候写诗就是傻子,而雷平阳却在那个时候却也创造出了很多好诗,例如《六月,我们看海去》。在那个时候雷平阳也肯定是不好过的,但是他反而还创造出许多好诗,这不正是说明了雷平阳尽管在低谷中但是并没有被时代的浪潮所打败。也许他想通过这首诗来告诉我们的就是不管生活如何,是好是坏,是长是短,都应该好好活下去,最终“向南流入了大理州云龙县“,这就是这首诗中表现的第一个人生真谛吧。
2.有人评价说这首诗就如地理图册一般精密,雷平阳自己也说,所有的数字,所有的河流都是有据可查的。由此给读者是一种真实的感觉,真实到就如人生一般。澜沧江有37条支流,我想,37这个数字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云南有那么多条河流,为什么作者只写澜沧江呢?会不会澜沧江和作者之间有什么特别的联系?雷平阳是一个故乡诗人,他很多首诗都是歌唱故乡的。澜沧江也流经云南,会不会雷平阳写这首诗也是为了歌颂故乡呢?但我觉得不会,既然他要歌颂故乡,那为什么要用这种格式化的形式?我觉得这种格式化既然代表了人生形式,那会不会与作者有某种联系?由上文可以知道澜沧江的支流就像人生形式一般,会不会37条支流和作者有什么相似之处?
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刚刚好是从36岁进入37岁,这37条支流或许就代表了作者的人生支流吧。作者面对澜沧江这37条支流时,也许就像面对自己的37年的人生一样,充满了感慨。37岁的雷平阳面对澜沧江时,也面对自己的人生轨迹,也许会想到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呢?作者在这37年的诗歌创造之路上是不平坦的,作者也获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对于自己的未来也许是迷茫的。也许当作者看着这一路向南,永不停息的江水,也会想到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想到《乐府诗集·长歌行》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因此也感慨出人生也要“一路向南,永不停息”。全诗的结尾处出现了“一意向南”这个词语,这难道不就正好说明上面我的理解我的观点么?37岁的雷平阳已经在诗歌界获得了巨大成就,回首自己的诗歌创造生涯是坎坷的,未来的创造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作者此时也许有所退缩,但是相信自己能像澜沧江一样“一路向南,永不停息”,于是,那份担忧就立刻消散了。作者也下定决心,自己也要像澜沧江一样“一路向南,永不停息”,去登上人生那更高的山峰。
这首诗呈现的确实是一幅真实的地理图册,但也展现了一幅不断进步进取的人生画卷。此诗不正是在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是应该“一路向南,永不停歇”么?我们不也应该像澜沧江,像作者一样“一路向南,永不停息”么?
三、总结
所以,这首诗是一首好诗,这首诗格式化的表面下隐藏着人生的深邃的真谛。一是不管生活如何,都要好好活下去,不要被生活的苦难所击垮。二是人就要像澜沧江一样奔流不息,一路向南,不能沉迷于之前的成就,而放弃了当下努力和进取。
参考资料
1.诗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GKF201220130.htm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570591
2.如何评判一首现代诗的好坏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za9zmJHwMev6yLRkhRxIBClusm_lRBcveXHbfmUThwca5GVL6t5zmOFsqKmP5LZDkoxh4aE5GxEZsZ7jUIJBQ4NpnPZ7YzD-Lo6qzWttnL_
3.尹宗义、崔艳:人生印象:刻板与真实
注: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
工作室新书推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