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阅读:《诗经》祝寿语管窥 谭永燕

(2015-12-22 13:02:53)
标签:

专题阅读

《诗经》

祝寿语管窥

谭永燕

分类: 专题:文史-哲学-宗教…

专题阅读:《诗经》祝寿语管窥 <wbr>谭永燕

《诗经》祝寿语管窥

谭永燕

 

    摘要:该文对《诗经》中的祝寿语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剖析其特点,进而探讨上古时期汉民族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诗经》;祝寿语;特点;思想

 

    本文所说的祝寿与通常情况下人们理解的祝寿有区别。通常情况下,祝寿指的是在老人过生日时为其祝贺这一活动,相应祝寿语即是在为老人祝贺生日这个活动中所说的表示吉祥的一种言语。而本文所研究的祝寿语与生日这个场合没多大的关系,而多与祭祀、宴饮场合相关;祝颂的对象大多数是统治阶级,而不一定是老人。所以,本文祝寿语的定义是:上古时期,在宴饮、祭祀等场合,祝愿统治者长寿的话语。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颂》基本上是国君祭祀天神地祇、先公先王时的乐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统治阶级在各种礼仪宴会时用的庆贺祝颂之词。《国风》,则是当时民歌的总称,它反映着下层社会的风土人情、生产和生活状况。因此,《诗经》可以较为全面而集中地反映上古时期汉民族各阶层的生产生活状况。宴饮、祭祀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诗经》里尤其是《雅》和《颂》中多次出现。而祝寿语在这些场合经常被使用,所以,它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上古时期汉民族的一些思想观念。

    据统计,《诗经》中的祝寿语,共有48条。对这些祝寿语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其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是等级性。在具体的祝颂言语行为中,这些祝寿语只能用来祝福统治阶级。在表示长寿的词语之前,几乎都会有一个被祝福的对象,比如君子周王天子等。比如《南山有台》祝福的对象是贵族,诗中写道: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这些句子表明,受颂的对象仅限于被认为是邦家之基(之光)的君子(指的是周王),是身居高位的民之父母。《楚茨》祝福的对象周王,所以用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来祝福。而《天保》,祝福的对象是国君,全篇反复颂扬他万寿无疆。由此可知,祝寿语有严格的适用范围的,仅限于对有身分有地位的人;并且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是有等级差别的。比如:万寿无疆一般用于祝颂最高统治者,而不能用于祝颂一般的贵族、奴隶主。

    二是功利性。这类特点主要体现在《颂》这个部分。《颂》是祭祀时唱的乐歌,而祭祀这件事情一般有三个行为主体:主祭者(在《诗经》中一般称孝孙),享祭者(一般为神、尸、先王、天等),助祭者(一般为诸侯、臣子等)。而此时的祝寿语指的是助祭者祈求享祭者赐予主祭者长寿。主祭者给予享祭者牛、羊等祭品,那么享祭者就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赐予享祭者长寿安康。比如《楚茨》这首诗在祭祀的过程,写道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皇:《郑笺》:皇也。先祖以孝子祀礼甚明之故,精气归旺之。神保:神明。《集传》:神保,盖尸之嘉号。孝孙:《集传》:孝孙,主祭之人也。庆,犹福也。全句意思是:先祖来享祭很赞美您做得周到,神保品尝祭品很高兴,主祭的孝孙有吉庆如意。先祖会给你降丰厚的福禄,赐你万寿无止境。丝毫不隐讳,打算用酒食来换取神灵的赐福赐寿的行为。在祭祀完之后,所有参与祭祀的人齐祝主祭者时,又说:小大稽首,神嗜饮食,使君寿考。这简直就是一种向神行贿的交易了。由此可见,先民在祭祀时,不是为了纯粹的怀念故人或者感恩,而是一种换取长寿的方式,只是这种交易不是主祭人直接进行的罢了。

    《诗经》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面貌。而祝寿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语言材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思想心理。

    (一)《诗经》祝寿语反映了汉族先民求大求久的心理

   48条祝寿语中,万寿万年共出现了24次,千岁出现了1次。在汉语的数词中,、甚至都是大数。《说文》:千,十百也。《段注》:万,谓虫名也,假借为十千名。”“十千。两字都能表达的意思。当用它们来说明年龄,就衍生出了的意思。而且其中的7条在万寿之后还了一个表的短语进一步强调寿长,比如万寿无期万寿无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先秦时,人们对于美好的事物,有求大求久的心理。《易传》可久可大”①,《中庸》悠久成物”②,《老子》天长地久”③都是这一思想观念的反映。关于这一点,在祝有福禄 的祝颂语中也可得到印证,在63条中表示意义的数词出现了8次,如万福攸同卜尓百福等。此外古时常用身材高大壮硕来赞美女子,《椒聊》用硕大无朋赞美妇人,《硕人》用硕人赞美庄姜的美貌,也能从侧面反映了古人求大的心理取向。

    (二)《诗经》祝寿语表明先秦时期宗教意识已开始萌芽

    原始宗教,是指既无宗教经典,也无宗教组织的一种有神信仰,它属于人类宗教发展的早期形态。面对死亡,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换句话说,死亡这个问题在现实世界是不可逆转的。于是,就寄希望于一些虚无的人或者物。体现在《诗经》的祝寿语上,就是长寿的赐予者都是那些世界不存在的人,如先王等。比如《閟宫》这首诗,写道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孔颖达《疏》:天乃与公大大之福,使有秀眉之寿,而保其鲁国。郑玄《笺》:眉寿,秀眉,亦寿徵。全句意思是:上天赐给鲁僖公洪福和高寿,使其保卫鲁国的疆土。此时,赐予长寿的人是无形无状的上天。又如《楚茨》:小大稽首,神嗜饮食,使君寿考。此时,赐予长寿的人是神。由于人类在现实世界无法满足自己的愿望,就寄希望于虚拟世界,这是宗教意识萌芽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诗经》祝寿语反映了汉族先民对死亡的恐惧

    从表面上看,祝寿语表达了先秦时人们美好的愿望,即希望能够富贵延年。但换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则体现了他们对死亡的畏惧。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人如果连活着的事情都没弄清楚,怎么能弄清楚死后的事情。孔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务实,关注人的现世价值并为之努力,而不要去考虑死后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的这种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④对于死亡的态度,中国人在坦荡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它的恐惧。因为就意味着对的彻底否定,这对于现实和功利的中国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而同时期的希腊,对死亡的态度则不然。柏拉图写道: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人免除所有对自己灵魂将来命运的担忧,这就是在生前抛弃肉体的快乐与装饰,对他的目的来说,这些东西带来的损害大于好处,献身于获得知识的快乐,以此使他的灵魂不是拥有借来的美,而是拥有他自身的美,使他的灵魂拥有节制、良善、自由、真理, 使他自己适宜旅行去另一个世界。”⑤他认为灵魂只要脱离现世的快乐和肉体的束缚,就能到达幸福彼岸,所以研究哲学就是死亡练习,死亡是灵魂离开肉体的监狱而获得解放在他看来,死亡并不可怕。斯多葛学派也认为,相对于肉体而言,灵魂是永恒的,是成人的根本。苏格拉底、柏拉图、斯多葛派把死看作物质生命的精神升华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西方人敢于正视死亡的心态。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先秦时的汉族相对于同时期的西方民族更加害怕死亡。

    从古至今,研究《诗经》的著作、文章汗牛充栋,本文只是从祝寿语的角度粗略地探讨了一下祝寿语的特点及其所反映出的上古时期先民的思想,借以抛砖引玉。

 

注释:

周易[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中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春秋繁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宋晔.中西方文化的生死观[J].思想·理论·教育,20033.

柏拉图全集(1)[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转引自毕治国.死亡哲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40.

姚新中、焦国成.中西方人生哲学比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56.

参考文献:

[1] 袁愈荌,唐莫尧.诗经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2] 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 阮元校.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 宋晔.中西方文化的生死观[J].思想·理论·教育,20033.

[5] 柏拉图全集(1)[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重庆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来源:“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1387565739641.html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